从标记的非对称性看德语中的性别歧视

2016-05-14 10:44徐琴琴
知音励志·社科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性别歧视非对称

徐琴琴

摘 要

性别词语指涉及男女两性的表达形式。本文主要从形式标记、语义标记、分布标记三方面指出了德语中性别语言标记的非对称性。通过分析发现:德语在形式标记上,男性词语通常是无标记项,而女性词语往往有标记项;在语义标记上,男性词语通常被褒化,而女性词语则被贬化;在分布标记上,男性词语可以被泛化,并且通常置于女性词语的前面。由以上三方面分析,可以明显看出德语语言中存在的性别歧视。

【关键词】标记;非对称;性别词汇;性别歧视

语言学家们对语言与性别关系的关注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当时的人们为了解释语法中的“属性”(genus) 概念提出了一种假设,即认为语法范畴genus是对生物学范畴sexus的象征。[1:45]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女性主义的兴起,语言学家们把目光聚焦于性别语言在各个层面上的差异,从语音、词汇、句法、语用等全方面多角度地考察了语言与性别的关系,归纳和整理出了一个获得广泛共识的语言现象:在世界许多语言中,性别差异普遍存在。目前公认的语言性别歧视主要表现为三方面:称谓形式的不对等;词义褒贬上的差别;词序反映的男尊女卑观念。本文试图从非对称和标记理论探视德语中语言层面上显露的性别差异,揭示性别歧视在德语中的反映,并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对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做出阐释。

1 非对称和标记理论概述

对称和非对称现象广泛存在于语言的各个层面,渗透了包括语音,词汇,语义,句法等在内的整个语言系统。这一现象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以有标记和无标记的对立为核心内容的标记理论为解释对称和非对称现象提供了认识工具,为描写和分析性别语言的差异指明了实践方向。标记理论最先是由布拉格学派提出来的,最初应用于音位学,后来扩展到形态学,最后被广泛地运用到语言分析的其他层面。20世纪70年代,语言学家Lyons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标记理论,将标记区分为三种形式:形式标记,语义标记和分布标记。[2:431]

“语言中的标记现象是指一个范畴内部存在的某种不对称现象”。[3:22]标记理论就是利用标记和无标记这一对立的概念来分析语言中的非对称现象。在一对语言单位中,如果其中一个单位被认为缺少与其相对单位的语言特征(语音、语法、语义、构词)时,那么这一单位就可以被认为是无标记单位,而与其相对应的单位则是有标记单位。通常无标记项的分布大于有标记项,因此,无标记项被认作是常式,而有标记项则被看作是偏离。在形态学中,无标记项的意义要比有标记项的要宽泛,可以包容有标记项的意义。例如,在“这孩子只有一米高”中,“高”是个无标记项,表示的是高矮的意思,包含了“矮”的意义。

一个范畴内部成员的对称和非对称实际上就是有无标记项的对立。判断有无标记项的标准主要包括:频率标准,组合标准,分布标准,意义标准和历时标准。总的说来,跟有标记项相比,无标记项的使用频率比有标记项的要高,且缺少额外的特征,其意义要比有标记项宽泛。从历时角度看,如果都有标志,有标记项的标志总是先于无标记项的标志出现,且晚于无标记项的标志消失。[1:67-68]

2 德语中性别形式标记的非对称性

形式标记就是指某种特定的外部特征,语言系统内的非对称现象首先表现在形式方面。名词的性别形式标记主要是指构词上的标记。在德语中词缀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词汇拓展机制。如:

Prinz-Prinzessin; Autor-Authorin; Held-Heldin; Dichter-Dichterin; Kellner-Kellnerin; Gastgeber-Gastgeberin; Steward-Stewardess; Gott-G?ttin; Schauspieler- Schauspielerin。从这些例词看出,女性名词具有显著的形式标记,或附有词缀 “-in, -ess”,或加上了Frauen, weiblich这些用作修饰的词语(如Frauenmannschaft,weiblicher Gott)。德语中有很大一部分女性名词是从男性名词派生而来,显示了男性的主导和统治地位,彰显了语言中的歧视。因此,从构词上来看,德语中存在着标记不对等现象。女性词汇通常有明显的词缀或者偏旁的标示,而男性词汇则很少看到这样的性别标识。这种标记的不对等性不可否认地显露了德语中的性别歧视。

3 德语中性别语义标记的非对称性

3.1 语义的性别限制

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任何一种文化都会反映男女两性之间的差异,而语言也就必然体现性别的差异。性别语言除了受到生理特征的影响之外,更多地受到了包括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在内的社会因素的影响。由于男女两性社会分工、社会角色、社会心理的不同,表示他们各自的社会行为和状态的词语分别就带上了男性和女性的语义标记。这些语言表达或是无法构成阴/阳意义上的对等,或是局限于表达特定的性别。在婚嫁词语方面,我们可以在德语中找到许多带有性别语义标记的表达,具有女性语义标记的表达在德语中有alte Jungfer, Witwe,具有男性语义标记的表达有einen Heiratsantrag machen, Jungeselle, Witwer。通过比较,可以发现:①在表达相同社会行为或状态的性别词语在语义上并不对等,如alte Jungfer≠Junggeselle, ②有些词语只局限于表达特定的性别,如求婚(einen Heiratsantrag machen)只赋权于男性而非女性。

在表示男女性格和外貌特征的语言中我们也可以观察到许多带有性别差异的词汇,而性别限制因素主要针对女性存在。在德语中,我们也发现了区分男女身心特征的词汇,女性词汇有:weiblich, fraulich, sittlich, effeminiert, schlank, sü?…男性词汇有:m?nnlich, mannhaft, stark, heroisch, stattkuch, …德语中虽然不像汉语那样女性词汇还通过形式标记得到了加强,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女性语义倾向,女性词汇一般不能随便用来指称或修饰另一性别,否则会产生特殊的效果,如weiblich如果用来修饰男性就是贬斥男性缺乏阳刚之气,反之男性词汇女用化,却不会造成太大的语义贬损,如stark用来修饰女性是指其坚强或有力。因此,性别词语交叉使用效果的非对等性也不可否认地显示了性别歧视。

3.2 语义的褒贬色彩

在构成性别对立的组合中,褒男贬女的现象更是明显。德语中存在这样的对词所不多,但也有。例如:Junggeselle-alte Jungfer, Zauberer-Hexe, 在这两对单词中前者都是男性词汇,指示其社会状态或社会身份,不带有任何的感情色彩或附加意义,而与之相对应的女性词汇除了指示身份之外,还带有隐晦的衍生意义,alte Jungfer不仅说明其婚姻状况是单身,还暗下解释了未婚的原因可能是女性性格古怪,冷漠,不近人情;Hexe不光说明其是巫婆,还暗指其相貌丑陋,行为古怪。从语义看,这些词汇中包含的性别歧视是一目了然。

有人说,所有的词,不论其来源如何,只要是与女性有联系的变会带上贬义色彩,因为这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里的一条重要的语义规则。这一论断虽然有些夸大其词,却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语言中褒男贬女现象的普遍性。

4 德语中性别分布标记的非对称性

4.1 词语的分布范围

词语的分布标记指的是有/无标记项的使用和分布情况。按照标记理论,非标记项的分布通常大于有标记项。无标记项的使用范围一般比有标记项广得多,也就是说有标记项的使用范围受到严格的限制。因为在二元对立中,词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与有标记项相比,无标记项是中性的或正面,因此可以代替有标记项出现。在德语中,已经形成了这样的规范:当一个词语的对象涉及男女两性时,一般使用阳性形式,舍弃阴性形式。用表示男性的名词或者代词表示概括和泛指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例如:德语中的Urvater一词既指男的祖先也指女的祖先,德语中确也有 Urmutter的表达但是却被舍弃了,一是因为显得累赘,二是因为在庄重正式的语用环境中使用阳性形式已经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规范。

有些词汇缺乏相应的女性表达,有些词汇即使有相应的女性形式,但由于其在分布范围上的限制,在绝大多数场合下出现的是无标记项。因为无标记项更加强调社会认同的内容。

4.2 词语的排列顺序

表示男女两性的词语在同时出现时的前后分布顺序并不是任意的,而是有据可循的。德语中存在着男女两性固定排序的词组,即凝固词序模式。这种模式往往是男性排列在先,女性排序在后。[6:37]这种男先女后的排列顺序反映出社会对性别角色的不同认识和不平等待遇。决定两个并列词前后顺序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一般说来排在前面的往往是语义上显著的,文化上占优势的。因此男前女后现象显示了语言对男性主导和主动地位的肯定,对女性从属和被动地位的默认。德语中的类似现象如Mann und Frau, m?nnlich und weiblich, Bruder und Schwester, Vater und Mutter, Sohn und Tochter, Jungen und M?dchen, K?nig und K?nigin…

也有例外的情况,例如德语中的Damen und Herren, Braut und Br?utigam等一些将对女性的称呼放在前面的现象。这一现象一方面是妇女解放运动的结果;另一方面,这样做是为了刻意显示男性的大度与谦让,反过来恰恰就是女性弱势地位的体现。

5 结论

本文从性别形式标记、性别语义标记、性别分布标记三方面比较了德语语言中性别语言标记的非对称性,可以得出结论:在性别语言的二元对立中,两个对立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与有标记项相比,无标记项是中性的或正面的。无标记项所代表的是一种为常人所普遍认可的规范,有标记项代表的是对规范的偏离。因此无标记项的分布范围要比有标记项广。在德语中,主要由男性词语来充当无标记项,女性词语为有标记项。在词语的性别对立中,性别特征的体现既可以借助形式标记,也可以借助语义标记。德语中通常添加词缀或者修饰词构成派生词或复合词来区分男女性别。表示性别特征的形式标记的分布是不对称的。除了可以依赖形式标记构成词语对立的情况外,许多词语没有对应项。性别特征语义标记也存在不对称性。绝大部分词语可以同时涉及两性的行为和特征,但是也有一部分词语只能指向特定的性别。从词语的褒贬色彩来看,德语呈现出了褒男贬女的趋向。从语义的分布范围来看,无标记项的语义明显比有标记项要宽泛,因此在某些语境中出现了男性词语泛指两性的情况,反之则不成立。在男女词汇并存时,词语的排序也呈现出了不对称性。一般都遵循男前女后的规范,女前男后则是为了显示对女性的特别关怀,考虑女性的感受。

参考文献

[1]赵蓉晖.语言与性别——口语的社会语言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王铭玉.语言与符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沈家煊.不对称与标记理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4]魏万德,李从庆.从性别原型的语义特点看语言中的性别歧视[J].理工高教研究,2004 (4).

[5]彭昌柳.语言的性别差异[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04).

[6]Spender D,Man Made Language[M]. Routledge & Kegan Paul:London, Boston and Henley,1980.

[7]杨永林.社会语言学研究: 功能 称谓 性别[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性别歧视非对称
非对称干涉仪技术及工程实现
非对称Orlicz差体
非对称二次损失下位置参数的贝叶斯估计
重压下的迷失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点数不超过20的旗传递非对称2-设计
泰政客因批副总理“性别歧视”遭起诉
非对称负载下矩阵变换器改进型PI重复控制
“非对称作战”的提出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