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菊 等
摘 要
本文主要从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和评价管理三方面来探讨高职院校人文选修课程体系的构建,以供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选修课;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人文教育作为高职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提升学生的人文内涵,保障学生整体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但鉴于教学总学时的限制,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开设人文选修课程作为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进而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目前,高职院校人文选修课已取得一定发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鉴于此,本文主要从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和评价管理三方面来探讨高职院校人文选修课程体系的构建,以供借鉴。
1 高职院校人文选修课的课程设置
目前,高职院校在人文选修课的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课程设置呈现“拼盘”状态,随意性大。从各高职院校开设的人文选修课种类来看真的是非常丰富,如人际交往艺术、情绪管理、公共礼仪、艺术欣赏、书法等,但多数高职院校的人文选修课程并未纳入教学整体规划,课程变动大,基本上是按照学校里的教师情况和教师兴趣而开设,导致“有什么教师就开什么人文选修课”的局面出现,并不能依据学生学习需求而开课,并且开设人文选修课的教师相对不多,因此可供学生选择的人文选修课程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有所欠缺。二是人文选修课教师还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多数高职院校的人文选修课教师均为兼职,人文选修课专职教师甚少,从教师职称结构来看,以讲师和助教居多,刚参加工作的无职称教师也较多,教授、副教授很少,鉴于个人人文素养和知识结构的局限性,其所开设的人文选修课的教学质量不能有效保障。
鉴于此,笔者认为改革高职院校人文选修课的教学管理工作,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规范人文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减少随意性。高职院校针对学生所开设的人文选修课,应该在开课前要对开课教师的教学资格、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等进行严格审核,要确认教师是否胜任该课程,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是否具备足够的教学资料,是否填充了学校课程的空白。人文选修课课程要进行合理科学的设置,尽量扩大涉及面,不要总是重复开设,浪费资源,鼓励教师多开设心理、文学、艺术等不同门类的人文选修课,让学生能够“选有余地”。高职院校人文选修课程可按学科门类划分为7大类型(详见图1)。二是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人文选修课教师的人文素质教育。教师的人文素质提高了,就更能保障自己所开设的人文选修课的教学质量。高职院校要在学校里营造终身学习的学习氛围,为教师接纳人文知识培训,增加人文见识创造条件,要采取自学、专题研讨、学历进修、同行交流等多种方式来提升教师人文素质,并且引导教师在教学实践里提升人文素质,如鼓励教师采取人文观点来解读教材,使用教材,深挖掘教材里的人文因素,并且在教研活动中多使用人文方法来参与,尽量感悟教学人文意蕴,促进教师人文素质的提升。
2 高职院校人文选修课的教学管理
目前,高职院校在人文选修课的教学管理方面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学生选课带有强烈的功利目的。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高职院校学生更看重自身专业技能的培养,认为人文素质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对将来就业帮助不大,因此多数学生选修人文选修课是为了获取学分,他们看重的不是课程内容,而是课程考核是否容易通过,或者随机选择一门或者多门人文选修课,只求能够拿到规定的学分,因此学生选课呈“无序、随意”状态。二是学生教学管理非常困难:
(1)由于人文选修课多数面向全校开放,实行跨专业或者跨年级选课,因此人文选修课学生来源于不同专业或不同年级,学生组成的多元化为教学管理带来了不便;
(2)部分学生“重理轻文”思想严重,一直以专业学习为主,忽略甚至排斥人文选修课的学习,时常出现迟到旷课早退、上课不专心等现象,学习动力不足;
(3)人文选修课多数是在课余或晚上开课,而学生参加的校园文化活动多数也是在同一时间进行,并且学生实训一般安排1周甚至连续安排2、3周,导致人文选修课出勤率不高,不仅让授课教师积极性受挫,而且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三是教学监管机制缺失。由于高职院校对人文选修课的不重视,部分高职院校并未把人文选修课纳入教学质量检查之中,或者已纳入教学质量检查之中但具体操作只是“走过场”而已,缺乏相对应的检查制度和措施,导致人文选修课处于“无人监管”的真空状态。
鉴于此,笔者认为改革高职院校人文选修课的教学管理工作,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对学生的选课指导,强化学生对人文教育的认知,让学生真正理解开设人文选修课的目的,让学生能够深刻意识到人文选修课在人文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起到的促进作用。有条件的高职院校,还可以安排学生在选课前进行“试听”,让教师以讲座的形式把自己开设的人文选修课的具体内容和授课方式等告知学生,以消除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二是强化对学生的教学管理,可以借鉴曹雪峰提出的“双重管理”模式,也就是通过加强对教师的一级管理以促进教师对学生的二级管理。前者包括开课审批、教学监督以及教学质量考核等,要做好上述方面工作,就必须要抓好学生的二级管理。同时教师还要提升自身教学水平,使用多元化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吸引在课堂之内,学生“爱学”、“乐学”,自然就会自觉遵守教学秩序,课堂教学氛围将大大加强,学习效果自然也会有所提升。三是构建人文选修课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该机制包括开课审批、教学要求、考核方式等等,做到教学过程全程控制。
3 高职院校人文选修课的评价管理
目前,高职院校在人文选修课的考核评价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评价内容不健全。不少高职院校认为课程评价机制主要是围绕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而开展的,忽视了“学生主体”和“课程管理过程”两方面主要因素,造成评价机制不健全。评价机制作为一个系统的有机体,应该包括对教师、学生以及课程管理过程这三方面,在“教师”方面,主要是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在“学生”方面主要是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课程管理过程”方面主要是要评价课程开设的必要性、课程的管理效果等,三者不可偏颇。二是评价标准单一。多数高职院校在开展选修课评价工作时,所采取的评价标准与必修课一致,较为单一,未凸显选修课的特殊性,导致评价结果未能够为选修课提供充分的教学依据,无法有效实施评价机制在引导和监督等方面的职责。选修课不仅与必修课有区别,不同的选修课之间也存在差异,因此选修课的评价标准应该呈现为多元化,要因课程而异,做到有的放矢。三是评价结果反馈不当。多数高职院校的选修课归属于教务处直接管理,虽有助于加强对教师教学的监管,但却容易让师生、教学系以及教务处之间产生沟通障碍,学生学习情况、教师教学情况等均无法及时反馈至所在教学系或本人,导致评价结果利用价值无法实现最大化。
鉴于此,笔者认为改革选修课的评价机制已势在必行,要着重抓好以下两方面工作:
一是构建规范合理的课程评价机制,把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同行测评、系部评教等内容全部纳入评价机制。
(1)对学生的评价体现在“教师评学”方面,可采取“网上评学”和“课程考核”两种形式进行。“网上评学”主要是教师在网上对学生的学风、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效果进行详细评价。“课程考核”由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两方面构成,过程考核主要是对学生的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考核,期末考核可依据课程特征和学生实际情况采取笔试(开卷、闭卷)、撰写报告、考级考证等多元化考核方式。
(2)对教师的评价体现在“学生评教”、“同行测评”、“系部评教”三方面,由于人文选修课学生来自不同系部,“学生评教”可以采取网上评教的方式进行,学生在网上对教师的出勤、授课内容、授课方式以及授课效果进行详细评价,“同行测评”主要通过教师互相听课、开展教学研讨等形式进行,“系部评教”除了通过听课的方式外,还可以采取检查教师教学材料等方式进行。
(3)对课程管理过程的评价体现在“学生评教”方面,学生代表可以在系部或教务处召开的学生教学座谈会上对教学设施、教学内容等方面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二是完善课程评价管理措施,为课程评价提供制度保障和组织保障。
(1)要想有效开展人文选修课程评价工作,离不开相关制度措施作为保障,高职院校要针对人文选修课制定开课要求、选课流程、教学监督等相关的管理制度,为课程评价提供制度依据。
(2)建立完善组织机构,最好能够有专门机构管理,专人负责。可以在学校层面成立教学考核评价小组,负责全校教学考核评价工作,由教务处安排专人负责具体实施,教学系部予以配合。其中较为关键的是要保障教务处、教学系部以及教师、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的顺畅,这样才能够更为及时有效地向相关部门或者人员反馈评价结果。
4 结束语
总之,高职院校人文选修课程体系的构建还需要遵循下列原则:一是学以致用原则,人文选修课不仅仅是把人文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把学到的人文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学习中去,把“学会学习”与“学会做人”进行紧密关联,以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提升人文素质;二是开放融合原则,高职院校人文选修课程的构建要立足于开放视角,打破学科界限,实现不同学科知识的相互融合,实现人文选修课程内涵的不断延伸,丰富教学内容;三是系统性原则,高职院校人文选修课程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与人才培养、教学目标、专业设置等相关联,要充分考虑到课程建设的内部联系和教育规律,不可以因人设课或随便设课。
参考文献
[1]高宝立.提高教师人文素质: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关键[J].江苏高教,2011(06):132-134.
[2]曹雪峰,邵慧.理工科高校开设西方文化选修课的实践与思考[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376-378.
[3]倪秋梅.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评价机制改革探究——以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4):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