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培养“全媒型”人才之路

2016-05-14 13:08周必勇
新闻爱好者 2016年7期
关键词:个案研究培养人才

周必勇

【摘要】媒介融合时代需要兼具“全媒体”业务技能和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全媒型”人才,这对当前中国的新闻专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和特点,民办高校尤其应该走“应用型复合型”“差异化特色化”的人才培养之路,在培养“全媒型”人才方面开拓创新,勇于探索。

【关键词】培养;“全媒型”人才;个案研究

媒介融合集中了技术、产品、信息的综合特征,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是具有综合素质和复合能力的新型媒介人才:一方面必须具有“全媒体”业务技能,另一方面必须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这对新闻专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形势下,高校必须培养出集采、写、摄、录、编、网络技能运用及现代设备操作等多种能力于一身的、以“应用型+复合型”为特色的“全媒型”新闻人才,以适应日新月异的传媒业对人才的新要求。

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和民办高校的办学特点,使得培养新型媒介人才成为迫切需要。长期以来,三江学院新闻学专业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因应新媒体时代传播形态的变化要求,不断调整和完善办学理念,注重实践与创新,确立了培养“全媒型”新闻人才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开展学科、专业建设等各项工作,探索出了一条全新的、行之有效的“全媒型”人才培养之路。

一、民办高校必须走“应用型复合型”“差异化特色化”的人才培养之路

教育部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国高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布点1080个,在校本科生23万。新闻教育超常规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大多数高校的新闻学专业在本科阶段所设定的专业方向,基本上是网络时代全面到来之前设定的,照搬了传统大学教学模式,形式单一、内容简单、方法陈旧,多为传统式、填鸭式的教学,重理论轻实践,跨学科、跨专业的融合教学少,这很难适应媒介融合时代的要求。因此,当前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培养的学生与社会需求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企业、社区新闻宣传人才短缺,另一方面每年数万名新闻专业毕业生都不得不面对沉重的就业压力。

一般的公办高校因为办学历史悠久,整体实力较强,社会声誉良好,加之有国家及地方在政策与财政方面的大力支持,因此其所开办的新闻传播类专业虽然存在着种种弊端,但在不断改革和完善的过程中基本还能保证一定的就业率。而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基础较为薄弱,知名度不高,各类社会资源、办学资源均显得不足,要想在当前竞争异常激烈的新闻教育中站稳脚跟、不被淘汰,并有所发展,必须另辟蹊径,面向市场,错位发展,走“应用型■复合型”“差异化■特色化”之路,培养合格的新闻人才,以符合形势需要和社会期待。

根据社会需求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三江学院新闻学专业经过深入调研后认识到,与公办高校相比基础理论研究不是民办高校的强项,民办高校的新闻教育应该走应用型之路,培养动手能力强、有创新精神的新闻实务人才,同时具备适应媒介融合大势的复合型知识结构与“全媒体”业务技能,即当前最具有现实应用意义的新闻人才——“全媒型”人才。而要想取得实质成果,在公办院校的高压之下夹缝求生,民办高校应该充分发挥办学机制灵活的优势,联系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大胆开拓创新,探索新闻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走差异化、特色化之路,以此培育自身优势,彰显自身特色。

为此,新闻学专业确立了培养“全媒型”新闻人才的目标,明确要求培养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复合型新闻人才,走差异化发展之路。围绕这一目标,新闻专业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评价方法、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都大大突出了“全媒型”特色,在具体实践中,新闻专业注意防止实践教育简单化为实践训练、新闻实践简单化为岗位实习,在深化校媒联盟上下功夫,在优化校内实训环节上做文章,改变了过去那种“培养目标空泛化、能力培养片面化、第二课堂边缘化、课程设计知识化、实践教育初级化”的现象。

二、三江学院“全媒型”新闻人才培养理念的演变历程

三江学院新闻学专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7—2002年):1997年,三江学院中文系正式开办“新闻采编与制作”专科专业,新闻学学科及专业建设由此起步;2002年,“新闻学”升格为本科专业。从专业创建到开办本科教育,这是三江学院新闻学专业建设的第一次跨越。

第二阶段(2002—2008年):从2002年起,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上,我院初步形成了“新闻学”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并于2006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08年8月“新闻学”成功申报为省重点建设学科。从开办本科教育到被评为省重点建设学科,在不断的探索实践、努力进取中,三江学院新闻学学科及专业建设完成了第二次跨越。

第三阶段(2008—2015年):从2008年开始,围绕培养“应用型”新闻人才的目标,新闻学学科建设开始了一个新阶段,朝着实践化、特色化、优质化的方向迈进。2009年,新闻学专业被遴选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年,学校和新闻媒体合作共建的“校媒联盟”被评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成功申报增设“广播电视编导”本科专业;2011年,新闻传播学被评为一级学科江苏省“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2012年,新闻传播学被评为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本科重点专业(类);2013年,新闻学专业被遴选为教育部“十二五”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5年,校“影视传播实验中心”被评为江苏省“省级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2015年,新闻学专业被评为“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立项专业。在中国校友会编制完成的《2014中国大学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4中国民办大学特色星级专业排行榜”中,三江学院新闻学专业入选2014中国四星级特色专业,跻身中国高水平特色专业名单,是国内开设“新闻学”专业的民办高校中唯一入选的一家。

这一阶段,通过学科和专业建设,新闻学专业经历了更高层次的优化和调整,办学水平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在人才培养方面具备了较强的综合实力和较高的社会声誉,为培养“全媒型”新闻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四阶段(2015年至今):从2015年开始,根据江苏省品牌专业的建设目标和任务,新闻学专业因应新媒体时代传播形态的变化要求,确立了“全媒型”新闻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贯彻“两方(高校和媒体、高校和企业)联手、双线(理论、实践)贯通、知行合一、主动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打造校媒(校企)合作平台、加强实践型教学两大途径,探索出一套具有民办高校特色的“应用型■复合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全面发展、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身心健康、人格健全,能够适应当代新闻事业及其他行业发展要求的优秀人才,培养类型涵盖传统媒体新闻采编人员、网络编辑、非专业新闻机构宣传策划人员等各类岗位。

理念上的创新,为培养优秀的全媒体新闻人才打下了坚实基础。围绕培养“全媒型”新闻人才的目标,新闻学专业确立了新的发展方向,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新的设计规划,稳步推进了专业改革等各项工作。

从上述四个阶段19年的发展变化可以看出,我校新闻学专业在人才培养理念方面经历了一个“‘写作型新闻人才—‘应用型新闻实务人才—‘全媒型新闻人才”不断变迁并逐步完善的过程。新闻学专业最初起源于老中文系、主要依托汉语言文学专业,其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具有较强的中文学科色彩,重视与汉语言文学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更注重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实践性和应用性相对不足。后来随着新闻传播事业的巨大变革和人才需求的发展变化,围绕着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的建设任务,新闻学专业在思想上和行动上进行了巨大的转变和改造,以重实践、重能力、重创新为特色,以“校媒联盟”“现代快报强化班”为重点,着力培养“应用型”新闻实务人才,取得了突出成绩。如今,面对移动互联和媒介融合等新的传播生态,新闻学专业继续改革和创新之路,确立了“全媒型”新闻人才的培养目标,并提出了以“企业新闻与传播”人才培养为特色,探索全新的“应用复合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全力争取将新闻学专业打造成为更高层次的品牌专业。

三、贯彻“全媒型”人才培养理念的具体举措

2015年,在申报江苏省品牌专业的过程中,经过周密调研和讨论,三江学院新闻学专业确立了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按照品牌专业的标准和要求,贯彻“两方(高校和媒体、高校和企业)联手、双线(理论、实践)贯通、知行合一、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通过打造校媒(校企)合作平台、加强实践型教学两大途径,主动应对传媒生态及地方经济社会急剧变化的需求,以“企业新闻与传播”人才培养为特色,进一步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训基地改革,探索出一套全新的“应用复合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使生源质量与规模稳步提升,专业第一志愿率达85%以上,毕业生年终就业率达98%以上,就业专业匹配度达85%以上,把新闻学专业建设成为高水平的应用型专业。

经过四年的品牌专业建设,本专业综合实力在国内民办高校及新建本科院校中名列前茅,具有良好的社会知名度与美誉度,成为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新闻与传播”人才的培养基地。

围绕着专业建设目标,为把培养“全媒型”人才的理念落到实处,“十三五”期间,三江学院新闻学专业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适应时代发展,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深化校媒、校企合作,为培养“全媒型”新闻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十三五”期间,新闻学专业坚持“差异化+特色化”的专业改革之路,探索和改革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应用复合型的“全媒型”新闻人才。第一,进一步修订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全面充实和完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践教学等基本内容,制定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教学条件,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第二,在学校与省内多家新闻媒体合作共建的“校媒联盟”以及“现代快报强化班”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的平台,进一步深化校媒合作,大胆探索和实施学校与媒体联手培养新闻人才的新途径,从而更好地为地方新闻事业和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第三,建成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新闻与传播”人才培养基地,为中国高校新闻学改革探索新的方向和路径。

在与媒体、企业合作办学的过程中,双方建立以效益为核心的实质性合作,使校媒、校企合作向深度发展。不断结合传媒界当前最新技术,拓宽新的知识点,不断更新办学内容与形式,携手打造实践实训场所,形成教学、科研和实践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培养适应媒介融合大势的“全媒型”新闻人才。

(二)建成一支专兼结合、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双师型”队伍,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优秀教学团队,为培养“全媒型”新闻人才提供师资保障

根据信息时代媒介融合发展的要求,新闻学专业着力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为培养“全媒型”新闻人才提供智力支持和保障。

新闻学专业将从媒体与企业吸纳具有新闻从业经历和理论水平的师资,同时通过把现有专业教师派往媒体和企业进行新闻实践等方法,构建“多元结构、优势互补”的高水平学科专业团队,形成“业界专家引领,骨干教师支撑,青年教师跟进”的师资队伍建设格局,打造一支适应媒介融合时代及“企业新闻与传播”人才培养需求的,熟悉多种媒介传播形式,专兼结合、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双师型”专业师资队伍。

此外,针对新闻学科交叉性、边缘性的特点,学校将对学校内的一些优势专业进行整合,如推动新闻学专业和计算机专业进行“媒介融合中的信息技术研究与应用”专题研究,和法律专业联合进行“新闻法学”方面的研究,在项目承接、人员交流、科研探索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从而壮大专业建设的团队力量,丰富新闻学的研究方向和成果。

(三)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编写一套特色教材,为培养“全媒型”新闻人才创造良好条件

从媒介融合发展的大背景出发,新闻学专业着力构建“全媒型”实践教学模式。一是打通新闻学和广播电视编导两大专业,新闻实践教学不再以过去单一媒介划分,实践课程授课、实验课设置、教材编写不再按专业划分。如在新闻编辑课程中,不仅融合印刷媒介技术,而且还要融合视频在线、网站设计的编辑技术;二是对实践性强的课程高度仿真,力争再现各种媒体真实的环境和氛围;三是在原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基础上,增加技术性强的视频、网络等课程。同时继续加强新闻学专业主干课程的建设,着力打造“办报实践流程”实践课,力争获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

另外,围绕品牌专业的建设要求,新闻学专业将着重打造“企业新闻与传播”的全新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与专业培养定位和目标形成更为精准的契合度,构建以“企业新闻”核心课程为主的10门以上的新课程和新教材,从而更有利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企业新闻人才。

媒介融合不仅要求对新闻传播教学的方式方法进行改革,同时也要求对新闻专业教材进行改革,要敏锐地追踪媒介技术和媒介融合的前沿动态。新闻学专业将继续探索和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紧跟行业现实需要,将模拟教学、案例教学、研究式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出版一批“企业新闻与传播”方向的系列教材,在理论上高于高职高专同类教材,在动手能力上高于传统本科院校教材,争取获评为省级精品教材。

(四)建成一批规范适需、覆盖面广泛、深度合作的校内外实习基地,为培养“全媒型”新闻人才提供实践场所和锻炼机会

“十三五”期间,新闻学专业将建成一批规范的、适合需要的、能覆盖多种媒体的校内外实习基地,以及多家企业合作单位。在现有“校媒联盟”“现代快报强化班”等校外实训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初步构建20家以上“企业新闻与传播”人才培养的校外实训平台,并进一步强化现有覆盖多种媒介载体的校内实训平台(校影视传播实验中心、课程实训、第二课堂、校园媒体等),让学生在校内外能够接受全方位、多媒体类型的锻炼。

在合作办学中,发挥学校和业界“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合作办学,利益共享。要在合作办学制度上有所突破,学界应与业界建立以效益为核心的实质性合作。双方应签订合作协议书,制订工作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建立完善的保障制度体系。在合作内容上,双方应发挥各自的理论、实践优势,开展实质性合作,双方互聘兼职教师、研究员到对方讲课,开设讲座,办培训班,开展业务合作,联合进行科学研究。

(五)探索建立与“全媒型”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质量评价体系和教学管理制度,为培养“全媒型”新闻人才提供制度保障

新闻学专业在与媒体合作办学的过程中,将积极探索建立与新型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质量评价体系和教学管理制度,为创新“全媒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坚实有力的保障。一是健全“校媒合作”专业指导委员会,重大建设和改革事项由专业指导委员会论证、把关,专业指导委员会能实质性、制度性地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能让企业单位人员更加深入地参与人才培养。二是健全教学管理质量监控制度,完善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确保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运行良好。对每届毕业生质量进行跟踪调查,把握人才社会需求,促进专业建设。通过以上努力,使本专业成为国内培养“全媒型”新闻人才的知名品牌。

(作者为三江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编校:张红玲

猜你喜欢
个案研究培养人才
人才云
小学课程整合模式的个案研究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ICF-CY在学前融合教育中的应用探索——个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