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视野中高职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2016-05-14 10:39齐恬雨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国际视野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

齐恬雨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多样化发展的趋势,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与提供社会发展动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试图对高职教育的概念、功能、原则进行概述,并通过对三个高职教育发展领先的国家——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的高职教育初步发展改革与现代化深入改革的分析与探索,总结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些规律,为我国的高职教育发展提供启示和经验。

[关键词]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国际视野

一、高等职业教育概述

《中国教育百科全书》中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义解释为:培养高级实践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属于高等教育范畴。《教育大辞典》中的解释是:高等职业教育属于第三级教育层次的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包括就业前的职业技术教育和从业后的有关继续教育。比如美国技术学院和社区学院的部分教学计划,法国的大学技术学院、高级技术员班,中国早期的高等实业学堂、专门学校、专科学校等。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概念的界定,笔者认为应分为内涵理解与外延理解。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要从“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两个概念的内涵出发。高等教育的内涵通常取其广义的理解,即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专业化、专门化教育。职业教育是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就业的要求,对受过一定教育的人员进行职业素养特别是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其提供从事某种职业必需的实践经验,并能迅速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一种教育。高职教育具有双重属性:高等性质和职业性质。高等性表现在高职教育也是运用专门化、专业化的知识与技术来培养人才,职业性则体现在与传统的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较,高等职业教育具有独特的、职业性的原则、功能和目标。从外延上看,就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分析,它涵盖了目前的高职高专、技术本科、五年制高职的后半段以及某些高校某些专业的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的功能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升学功能、就业功能、社会服务功能。西方国家的高等职业功能较为全面和多元化。相比之下,我国的高职教育功能相对单一,并且受到社会观念的影响,高职院校生源质量较差,高职教育最主要功能便是就业功能。其次是升学功能,由于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机构培养人才模式单一、学科专业设置不合理、单纯以就业为导向,同时高职受教育群体的自我学习与自我发展的意识薄弱,所以造成了我国高职教育中升学功能的弱化。我国的高职教育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还尚未在社会服务功能有很好的体现,随着世界各地对于高职教育的愈发重视,高职教育的功能会更趋于多元化。

纵观高职发展的历史和未来走向,其发展趋势有两大特点:多样化和国际化。无论从宏观上还是从专业学科设置、课程形式这些微观角度上,多样化都是贯穿各个要素的原则。国际化是高职教育在新时期发展中所呈现的重要特点,一方面由于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另一方面各个国家也在制定政策对国际化进行积极的引导,高职院校开展国际合作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二、国际高职教育的初步形成与发展

高职教育最初是由早期的学徒制以及其他机构萌生而来的。德国早期的学徒制度有学徒、帮工、师傅三个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元素就存在于最高的层次。

美国的高职教育在二战之后逐步完成了初步的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功能的转变和规模的扩大上。由于恢复经济的需要以及退伍军人的就业需求,19世纪一些以升学功能为主的社区学院已经不能满足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这些社区学院逐渐增加了就业功能。规模的扩大得益于当时稳定的社会环境以及政府的支持,体现出职业教育从中等层次向高等层次转化的趋势。

德国把职业教育作为“经济腾飞的翅膀”“经济发展的基石”甚至是“民族存亡的基础”。1953年,综合性的职业条例出台;1968年,德国决定建立三年制的高等专科学校,目的是培养高级技术人员。1969年,《联邦职业教育法》正式颁布实施,“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得到全面制度化和法制化。德国高职教育制度的主体是双元制,它开创了教育机构与企业联合举办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新途径,双元制具有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校与企业的合作的特点。

澳大利亚非常注重改革和创新,高职教育的发展也不例外。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澳大利亚联邦政府的战后重建训练计划首先关注的就是职业教育而不是大学教育,开始发展现在已经非常成功的TAFE教育,并且合并了原有的一些机构,建立高等教育学院。但是这一时期的TAFE还没有形成体系,是依靠政府投资运行的,之后才将国家资金实施的职业培训统一称为TAFE。

尽管各个国家发展道路各不相同,发展方式上也有所差异,但在初步形成与发展阶段还是有一些共通性的,这些共通性符合高职教育发展的规律,其中也有一些值得我国借鉴和学习。首先,这三个国家在这一时期的高职教育机构规模都在迅速扩大。其次,这些国家的高职教育在初步发展阶段就有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是支撑高职教育在初步阶段稳定发展的基石。再者,这一时期的国际高职教育最普遍的特点便是功能较为单一,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是根据自己的国情来确定本国高职教育的职能。所以接下来的发展与变革不仅仅只是关注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加,而是更加注重其内涵的发展和质量上的提高。

三、高职教育的深入改革及现代化

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受到经济危机严重冲击,失业人口大大增加,在这个时期人才的质量便至关重要。一方面,美国的高职教育与就业的相关性增强了;另一方面,也逐渐植入了高职教育终身化的理念。到了80年代,美国的高职教育逐渐走向现代化,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高职体系。1979年实施的“JAG”计划开创了职业指导的理论,形成了简单便捷的职业指导方式,面向的受教育群体也越来越广泛,终身化的高职教育理念也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90年代以后,注重高职教育的质量提升已经成为最主要的改革内容。

德国面临的情况则不尽相同。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是德国经济逐渐平稳的阶段,这一时期德国的高职教育一方面进行区域规模的调整,1972年政府决定开展“高等学校区域化”,建立区域高等教育系统;另一方面,进一步实现高职教育的法制化和制度化。一直到90年代,德国的高职教育已经走在了国际的前列,形成了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有效地为市场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德国高职教育的深入改革阶段与现代化进程迅速,主要得益于各州的教育自治。

澳大利亚在新时期的深入改革主要表现在TAFE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使其成为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系统的第三个组成部分。首先是经济和市场结构的变化促进了高职教育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澳大利亚高职教育走向现代化明显的标志就是国际化。从上世纪90年代起,澳大利亚制定了《海外留学生教育服务法》等一系列促进教育国际化、产业化的法律和激励措施,规范和促进了教育输出战略的发展,增强了其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教育输出能力。

国际高职教育在80年代以后的改革具有创新性、注重内涵建设的特点。在这一时期各国的高职教育发展各具特色,但总的来说都是形成了一定的体系。首先,国际形势与社会形势的转变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并且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越来越意识到了高职教育的重要性。美国、德国和澳大利亚都在不同程度上出台了相关的法律与政策来指导高职教育的革新,使其进一步法制化和制度化。其次,针对初步发展阶段存在的功能单一的问题,各国也做出了一定的调整,使高职教育机构的功能更加迎合社会的需求。再者,这一时期这三个国家也不再追求规模上的盲目扩张,而是进行更深入细致的调整。

我国的高职教育如果要在新世纪取得快速发展,就必须顺应国际化的潮流,并且积极学习国外先进高职教育在发展道路中所总结的经验和发展规律。美国、德国、澳大利亚三个国家的初步形成发展与深入改革两个阶段中的举措以及理念,有很多都值得我国借鉴。

责任编辑 满令怡

猜你喜欢
国际视野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
国际视野下的中国儿童音乐剧发展趋向分析
浅论江苏省独立学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