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开展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2016-05-14 06:39刘振林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农村学校建议德育

刘振林

[摘要]由于受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再加上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失策,农村一些学生存在是非不明、厌学逃学、贪图物质享受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学校应强化德育工作,开拓德育资源,发挥团队组织的育人功能,加强家校联系,打造校园德育文化,关注特殊群体,保证农村学校德育工作的持久性和民主性。

[关键词]农村学校;德育;问题;建议

一、农村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原因

近年来,农村学校的德育工作得到了改善和加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一些学生是非不明,善恶不分,盲信盲从;不思进取,厌学逃学;贪图物质享受,拜金思想严重……笔者认为,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

学校是育人的殿堂,需要健康向上的内部环境,也需要和谐安定的外部环境。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态度、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的建立期和转型期,外界媒体、网络传播的不良信息,如鸡毛蒜皮引发的打架斗殴,“开放”男女勾肩搭背招摇过市,“土豪”肆意挥霍,商贩为蝇头小利不择手段等,诸如这般,对涉世不深、自控力差的学生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家庭教育缺失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中的重要一环。据笔者调查,大多数青少年品行不良、违法犯罪与家庭教育缺失有着很大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第一,隔代监护导致留守儿童缺乏管教。农村经济条件相对落后,许多学生的家长双双外出打工,子女大多托祖父母、外祖父母代管。这些留守儿童离开了父母,失去了应有的管束和教育。而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又是“隔辈亲”,对其过分溺爱,“要天给天,要地给地”,致使他们从小养成自私、任性、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惯。第二,家庭结构破裂导致孩子走上边缘化道路。有的学生父母离异,有的学生父母一方因病或因其他原因非正常死亡,这些单亲孩子得不到应有的父爱或母爱,普遍存在自卑感,不愿别人谈及自己家庭,也不愿与别人沟通交流。而亲朋因其可怜不忍心加以管束,致使这些孩子我行我素,极易受人引诱和利用而走向邪路。第三,部分家长言行不检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一些家长当着孩子的面抽烟、喝酒、打麻将,甚至让孩子参与其中。更有甚者出现“谁批评孩子给谁闹”的现象,以致老师束手束脚不敢管,孩子产生错误的心理暗示:“犯错无所谓,家长给撑腰。”

(三)学校教育失策

笔者是一名农村一线教师,根据对本校及周边十余所农村学校的了解,发现农村学校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形式轻效果、重训诫轻导行、重校内轻校外的现象。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德育素材单调。大多数农村学校的德育素材,仅限于思想品德课本、《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德育内容形式单一,千篇一律,缺乏吸引力。素材中只硬性规定学生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缺乏个案分析及对应的教育措施。开展德育工作固然需要这类书面材料,但如此单一的材料对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作用并不明显。

2.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众所周知,学校德育应顾及学生的认知程度和个性差异。而现实教学中却是学校和教师对“犯错”的学生缺乏耐性的说服教育,多采用训斥、罚站、检讨、劳动、回家反思等措施,甚至施以拳脚。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而非“自愿接受”,心里“怕”却不“服”,再加上青春期普遍存在的逆反心理,大多时候教育效果不太理想甚至适得其反。

3.教育形式单一。普通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每周一节的思想品德课,除此之外就是晨间活动中和班会上的道德说教,形式单一,学生缺乏兴趣。特别是农村地区受地理环境的限制,缺少社会实践活动,参观、访问、公益活动一类的更是少而又少,德育课堂形同虚设。另外,大多数农村学生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认知只限于学生的学习成绩,片面追求分数,导致学生背负过重的课业负担,这成了阻碍德育工作开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4.德育评价体制欠缺。一些农村学校的德育评价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注重学生日常行为是否符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期末考评班主任说了算,具有极大的主观性,并且评的内容也只是学生被班主任看到的一面。平时的好人好事记录本上记录的拾到东西交公、帮助他人扫地等一类的事情,流于形式,德育计划成了一纸空文,德育工作的作用逐渐弱化。

二、针对农村学校开展德育实践的建议

针对农村学校德育现状,笔者认为,要强化学校的德育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开拓德育资源

学校要认清形势,转变教育理念,多开展体验教育,避免空洞说教,更多地从心灵上对学生进行疏导,让学生从思想上接受教育,从而在行动上有所改变。教师要努力发掘德育的方法和途径,除了班会课、晨会等方式外,还可以通过节日教育、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等开展德育实践,充分运用黑板报、宣传栏、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多种渠道宣传德育,让德育渗透到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校里面的一草一木都成为德育资源。组织植树造林、照顾孤寡老人等公益活动,采访尊老爱幼、见义勇为的先进人物及其事迹。

(二)发挥团队组织的育人功能

共青团、少先队应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使团员、少先队员成为德育的骨干力量,通过他们的行为表现影响其他学生,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同时,充分利用团队活动的契机,在各项活动中渗透德育,倡导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主导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道德教育,让每一次的团队活动都能够真正发挥团队组织的德育功能,促进学生健康品德的形成。

(三)加强家校联系

家庭是学生最亲近、最熟悉、最易接受的德育场所。要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家庭、学校联系不能断裂,学校应多与家长沟通联系,多方面争取家长的配合,促进学校与家庭德育的有机结合,形成教育合力。通过家长会、座谈会、校讯通、微信等方式,向家长普及相关德育知识,让家长做好学生的正面榜样,重视对孩子的行为引导,用自己言谈举止感化孩子,避免孩子接触或参与赌博等活动。

(四)打造校园德育文化

校园文化是对青少年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更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认真规划,精心设计,优化育人环境。加强校园环境的整治和管理,杜绝“脏、乱、差”。充分利用现有文化阵地如橱窗、画廊、黑板报、广播站及多媒体宣传德育。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如国学诵读。学生在诵读古人“爱国忧民、励志崇德、谦虚好学、助人为乐”的经典作品时,自然而然地产生“古人可为吾亦能”的想法,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从而达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效果。

(五)关注特殊群体

给予父母离异、单亲、“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上述三类学生大多为隔代监护,监护者多采用溺爱或放任的管教方式,给的是物质上的满足,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束缚和引导。监护者和孩子缺乏沟通,使得孩子养成任性、孤僻、内向等性格。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教师要像父母一样把真诚的爱给予这些特殊孩子,及时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如生病时带他们去医院看病;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而加以鼓励,恰如其分地指出他们的缺点……学生感觉到了老师对自己的爱,就会敞开心扉,感其情,效其行。

(六)保证德育工作的持久性和民主性

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学校应有计划、有步骤、有措施,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对后进生要紧扣小、细、实,杜绝假、大、空,要对其严格要求,重点培养。更新观念,创新方法,摒弃应付式的形式教育和空洞说教。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对象分层施教,因人施教。同时,坚持德育的民主性,多沟通,少批评,多交流,少训斥。以爱感人,以理服人,说服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参与管理,强化学生的自主管理,引导他们通过思考和体验,将德育要求内化为自愿行为,从而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责任编辑 张淑光

猜你喜欢
农村学校建议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浅谈农村学校的班主任工作
小班额背景下学生作业批改方式的研究
浅谈农村学校管理艺术
建议答复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