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东海
郡县治,天下安。我国的县,承载着全国最广大的土地面积和最多的人口,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石,改革开放30多年来,它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领跑国民经济,并占据其半壁江山,但随着经济新常态的不期而遇,进一步发展也面临着更多挑战。因此,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显得尤为迫切,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恰好吹来了一阵革故鼎新、脱胎换骨的新风。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破解县域经济发展困局提供可行路径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县域经济的发展历程,从市场引领发展、招商引资发展到自主创新发展,每一次都是一种自我变革的过程。近年来,受国内外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县域经济增速普遍放缓,促进发展的传统潜力已到极限,进入新的发展瓶颈期。只有通过经济转型和体制松绑释放新的活力,形成内外合力,才能完成突围涅槃。因此,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县域经济发展破解困境开出了一剂良方,带来了新的机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县域经济适应速度变化、实现换挡升级赢得时机。坦率而言,经济发展如果一直像高速行驶的汽车,那么要爬坡变道必须减速换挡,否则可能引发事故。最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强调“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而要实现“稳中求进”,就必须使增速保持在合理区间,避免大起大落。适应这样的速度变化,县域经济必须改变传统的“唯GDP论”、“唯速度论”,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品质式发展。实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县域经济如何在下行压力下保持理性增速找到了遵循和方向。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县域经济加速结构优化、实现量质并举带来活力。过去30多年,由于工业更能给地方带来GDP和财政收入,县域经济投资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导致服务业增长缓慢,农业由于缺乏资本进入,机械化、设施化程度不高,三次产业结构不优。回顾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原有的投资主导模式扭曲了供给结构,造成经济结构的畸形发展。同时,部分县域为做大GDP、增加财政收入,争项目、抢资源、比拼优惠政策,激烈竞争投资,导致地方保护主义抬头,市场调节手段失灵,低效产能难以淘汰出局,市场供求两端出现失衡,产业结构、生产效率落后于市场需求与民生诉求。在此背景下,改善供需关系、调优产业结构,是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通过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使供给体系更好地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结构的变化,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高品质产品、个性化服务,从而刺激新一轮需求,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新的需求拉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县域经济推进动能转化、实现跨越赶超提供引擎。当前,世界主要经济体总需求依然疲弱,我国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企业生产经营依然比较困难,低速增长态势仍将延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依然突出。可以预见,积极稳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央将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会出台系列改革政策措施。对于县域而言,谁能充分把握和用好这些政策机遇,坚决抛弃落后产能的包袱,就能更快速、更直接地进入到改革深水区,探索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的方法,从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能,实现弯道超车、后发先至。
二、准确判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下县域经济发展脉络走向
为更好地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了“五大攻坚任务”,这就从战略层面到战术角度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了高层谋划和全面布局,从而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遵循和新的图谱。
破解投资困境,依靠有效投入驱动。长期以来,县域经济为投入少、体量小而苦恼,但近年来随着招商引资深入推进,项目不断增多,一些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等低效投入也随之增多,低端劣质项目造成资源资本的极大浪费。特别是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下,增强有效投入、扩大有效供给,必将成为振兴县域经济的首选路径。要立足县域资源特质和区域特点,突出抓好主导产业、基础设施、民生改善三大领域的有效投资,做好门槛准入、建设监管、服务质效三篇文章。实施“腾笼换鸟”、“扩笼壮鸟”行动,集中整治关停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率的企业及项目,淘汰落后产能,清理“僵尸企业”。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循环农业、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加大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服务化的投资力度,特别是加大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综合技术服务业投资比重。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推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发展和应用,挖掘县域信息消费、文化消费、生活消费服务业潜力。策应城镇化改革步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挖掘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潜力,重点建设智慧水利、智慧交通、智慧环保等智慧城市项目,补齐拉长基础设施“短板”,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抓住中央加大棚户区改造机遇,加强与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对接,通过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棚户区改造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棚改、环保、公用事业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等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社会民生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优化结构布局,注重新兴产业培育。县域资源禀赋、产业传统、历史人文不同,产业布局自然不尽相同。通过科学引导发展特色经济,错位发展县域主导产业,在此基础上要借力新机遇、引入新技术,打造“一县一题”、“一县一特”的区域特色经济。一方面,培育一批新技术产业化形成的产业集群,另一方面,做大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形成的新兴产业。集中优势资源,积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等重点新兴产业。紧紧把握新兴产业发展趋势,高起点规划建设项目承载平台,促进产业关联度较高的项目集聚。制订新兴产业发展指导指南,围绕上下游产业配套,细化产业发展链条,完善产业招商目录,组织精干专门队伍,积极开展专题招商、产业招商、载体招商,重点招引产业龙头项目、产业链关键项目和高附加值项目。完善新兴产业支持体系,建立縣域创新平台共享机制,推进技术供给、产品设计、分析测试、验证试验等专业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开展院地合作,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校企联盟”等合作载体,建设新型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集成创新资源,提升创新能力,促进先进技术加快向新兴产业转移转化。鼓励和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行业协会参与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提高在本产业技术标准领域的“话语权”。
实施创新驱动,壮大核心企业群体。县域经济主要是民营经济、中小企业,产品主要是传统产业产品,在市场低迷背景下受到的挑战也最大,企业普遍面临税收高、融资成本高、劳动力成本高等“三高”难题。因此,转变方式、调整结构、优化升级必须依靠创新驱动才能实现。在县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要重点围绕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需要,发展智能制造,鼓励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柔性制造、个性化定制、智慧物流等新型制造模式,支持县域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多元创新发展,加快推动县域产业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培育壮大一批技术装备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核心企业。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等技术研发平台,增强技术研发创新能力。设立科技创新引导资金、科技成果转化风险担保资金等,引导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开发新产品、转化新成果,增强核心竞争力。强化企业创新投入意识,综合采用知识产权和股权质押贷款、融资租赁、科技小额贷款等方式,支持科技型企业开展技术创新融资。强化企业人才意识,制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政策,完善鼓励人才创新创业的激励机制,坚持以项目引才、用才,确保高端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发挥小微型企业灵活度高和适应能力强特点,有效改善供给质量,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效率,让大中小企业成为推动县域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力量。
强化政策扶持,培优做强品牌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市场消费越来越多地体现为品牌消费,原有市场供给方式难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导致国内部分消费者到国外抢购马桶盖、电饭煲等。因此,适应市场需求新变化,推进县域供给侧改革,品牌战略是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品牌战略中,地方政府要发挥好组织引导作用,出台财政、税收、金融、科技等奖扶政策,确立强有力的政策导向,为品牌战略实施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产品质量建设,要求企业重视质量管理、参与质量管理,执行ISO系列标准,积极开展质量认证工作,增加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繁荣品牌文化,倡导“质量兴县、品牌兴企”理念,引导企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在全社会形成“以质取胜”的价值追求。加强品牌保护,增强抢先注册意识,建立品牌防假体系,在企业品牌商标专用权受到侵害时,政府职能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加强维权指导,帮助企业利用法律武器保护产品声誉。
三、清醒认识县级政府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角色定位
县域经济处在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结合部,贯彻执行层面因素更大,受体制机制的束缚更为明显。在县域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必须首先化解和消除政府职能部门错位、越位、缺位问题,更大力度、更加深入地推进职能转变,建立权力有限但能力突出的有为政府,以适应市场需求和人民诉求。
强化市场引领发展的“话语权”。县级政府在过去表现为管得多、管得细、管得全,管了许多不该管的,该管的又没有完全管到位,“宏观管住、微观放活”没有真正得到体现。实现转型发展的动能转换,充分激活经济主体的活力,必须做到能够放开的领域、能够放开的事项,都交给市场去办,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让市场真正拥有主导引领发展的“话语权”。在县域经济新常态下,要通过政策驱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学前教育、养老、供水、排污、市政等公共服务领域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以此加速民营经济发展,催生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新生力量。
赋予企业一定的政策“豁免权”。供给侧改革,肩挑“两端”,一方是淘汰低端,另一方要做强中高端,转换的根本在企业,主体也在企业。在企业由低端向中高端转换过程中,需要政府在政策上加以扶持,为企业减负松绑降成本,让企业享有一定的政策“豁免权”。从实践层面看,县域产业国有资本较弱,更多的是民营资本,在转换提质升级的过程中,更加需要县级政府在税收、人才、科技等方面进行帮扶,尽可能将政府有形之手引导作用发挥到最大最好。同时,要学会放手、简政放权、放水养鱼,创造具有区域特点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体制机制环境,增强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整体活力。
还给人民群众充分的“知情权”。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县一级政府不再是手握大量资源的“批发商”,而是为市场努力营造既有公平又有效率环境的“服务员”。对于县级以上出台的扶持和鼓励供给侧改革、为企业减负减稅的扶持政策,不能出于地方税源等因素“捂着”、“掖着”,而要深入企业、深入群众,加大宣传力度,准确宣传到位,让企业和广大人民群众最大限度地知晓政策、用足政策。要注重培塑一批先进典型,放大“葡萄串”效应,形成县域经济逆境赶超的发展大势。
责任编辑:高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