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斌 刘元臻 王志芸
2015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访美期间在西雅图发表演讲指出:“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一样,既要提倡自由,也要遵守秩序。”在全球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国内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社会发展多元化的今天,培育健康向上、理性客观、文明有序的网络舆论生态显得尤为重要。
一、网络舆论生态概念及涉宁概况
网络舆论生态是以网民和网络化媒体为主要代表的网络舆论参与者在网络技术环境与社会环境双重影响和网络舆论规则约束下,围绕舆论生成、发展、消解过程相互影响、互相制约形成的社会生态系统。由网络舆论环境、网络舆论参与者、网络舆论规则三个维度构成。
截至2015年7月,我国移动智能终端设备数已超11亿,移动互联网用户数达到8.72亿。南京的互联网技术发展水平和用户数量增长多年来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涉宁网络舆论的技术环境高度发达。此外,南京城市转型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也面临新挑战:一方面,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升,更崇尚民主法治,更追求公平正义,更关注自身权益,并具有更强的公共参与意识;另一方面,涉官涉腐、环境污染、安全事故、征地拆迁、食品安全等热点事件高发,加之南京本身存在的涉日、涉台、涉文保类舆情敏感点,使涉宁舆论场正负能量交织,涉宁网络舆论环境复杂多变。
涉宁网络舆论的主要参与者主要包括以本地网站、常态化关注南京的外地网站为主的网络媒体和以普通网民、网络意见领袖为主的网民群体,等等。
截至2015年6月,南京地区共有各类网站6.3万家,其中包括人民网江苏视窗、新华网江苏频道、江苏新闻网(中新网江苏频道)等中央重点新闻网站的江苏分站,中国江苏网、龙虎网、南报网、广电网等地方新闻网站、门户网站及视频网站,还有西祠社区、365地产家居网以论坛BBS服务著称的论坛社区网站。此外,众多中央、外省市以及境外媒体常年高度关注南京,是参与网上涉宁正面宣传和重大事件报道的主力军,主要包括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新闻网等13家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凤凰网、新浪网、网易等5家知名商业门户网站;大公网、星岛环球网、博讯网等9家境外网站。近年来,澎湃新闻网、头条新闻等新闻APP通过整合传统媒介资源和移动互联技术实现深度新闻内容向手机用户的精准推送,在涉宁报道中保持较高的活跃度。
本地普通网民和网络意见领袖是涉宁网络舆情的主要参与者。截至2015年6月,南京地区有网民530余万,其中,手机网民450余万,占84.9%,总体呈现数量大、规模增速放缓、移动化趋势显著三大特点。网络意见领袖以目前生活在南京,或在南京学习、工作过的1000余人为核心,包括400余名论坛讨论版版主和800余名博客和微博博主。身份主要为政务微博博主、政府人士、媒体官方微博博主、记者、草根网民、专家学者、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两高”司法解释、“微信十条”、“约谈十条”、《网络安全法(草案)》等重要法律法规相继出台,给南京市全面推进依法治网,维护网络舆论生态平衡提供了坚实保障。与此同时,南京市因时而动、顺势而为,利用新媒体打造了“南京好人365”工作平台、“码上公益”慈善微公益平台、“南京网友节”等多个“互联网+”平台,通过常态化的线上线下特色活动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了互联网法规和法治精神,使“依法上网、文明上网”的理念成为南京网络界人士和全体市民共同认可的准则。
二、涉宁网络舆论生态失衡现象分析
网络舆论形成和扩散加快难管控。具体表现为,一是热点事件从事发到上网的时间间隔明显缩短,如2009年6月30日晚发生的“江宁区‘6·30特大醉酒驾车肇事案”至次日早晨经中新网报道才被人知晓,而2015年“‘6·20石杨路十字路口交通事故”发生仅六分钟后现场惨烈照片已疯传于自媒体平台。二是网络舆情扩散速度加快,尤其是涉及官员贪腐、突发事故、环境污染等敏感内容。这一现象的实质是移动互联技术和自媒体发展对旧有信息传播秩序的冲击和解构。2013、2014两年,年度十大涉宁热点网络事件中首发于微博、微信平台的高达七起,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已成涉宁热点舆情首要策源地,其便捷、即时的传播方式不存在“把关”机制,给政府部门平衡网络舆论生态增加了难度。
涉宁敏感话题多容易生炒作。究其原因,一方面因为涉宁网络舆论敏感点多。南京市经历过彭宇案、张明宝案、周久耕案等具有标签意义的网络舆情事件,多年来,积累了涉日、涉台、涉明城墙保护等至少18类网络舆情敏感点(见下图)。另一方面,近年来,南京的重大新闻和热点事件多。青奥会、国家公祭日等重大活动获得广泛关注,而“市口腔医院护士被打”、“浦口故意伤害儿童案”等又使网上涉宁讨论长期活跃,易生炒作。此外,受社会转型期矛盾多发影响,草根网民相对剥夺感强烈,社会心态普遍失衡,网上发言的偏颇和戾气较多。
涉宁舆情敏感关键词归纳图
网络危机事件高频发生难平息。据《南京市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统计,2010年,南京市月均处置网络危机事件1.1起(全年13起);2011年,月均处置1.2起;2012年,月均8.3起;2013年,月均16.7起;2014年,月均58.3起,网络危机事件发生频率逐年升高。此外,危机持续时间也普遍延长,如在2010年和2011年,“7·28”爆燃事故和陈光标“诈捐门”的舆论影响均不超过一个月,而2014年的“市口腔医院护士被打”、“谣传李芊救人被判非法行医”等事件普遍持续数月,且次生舆情迭出。原因在于网络传播环境的深刻变迁——全媒体化。
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扰乱舆论生态。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的生成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重大事件中官方回应滞后,给谣言的滋生和泛滥提供了机会和空间。如2015年“‘6·20石杨路十字路口交通事故”舆情发生后,官方通报略显迟缓,网上不断传出关于肇事者涉嫌“毒驾”、“藏毒”、“毒瘾发作”等谣言。二是利益群体炒作。如2014年“雨花台区板桥街道强拆致3人死亡”的造谣者就是为了给政府施压,争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拆迁户家属。三是舆论主体社会责任缺失。如2012年“南京卫生局男子艳照事件”就是网友为赚“人气”在网上随意搜了一张艳照嫁祸于市卫生部门干部。
线上线下串联及行动性信息增多。这类现象通常有四点原因:一是意见领袖的组织煽动。如在2014年“市口腔医院护士被打事件”中,中华病理技术论坛版主ChenRong发起新街口“万人签名抗议医暴活动”。二是境外媒体炒作。三是经济利益纠纷。如2015年建邺区雨润集团工人手持横幅向该集团要工钱引发网络广泛关注。四是改革引发不满和诉求。如南京中考改革方案出台引发部分家长、教师不满,通过论坛、微博、QQ群串联并多次聚集。
三、南京网络舆论生态治理实践与成效
开展正面宣传,主流舆论话语权不断提升。具体而言,一是南京市重大主题宣传质优量大。自2011年起,境内涉宁新闻报道量连续三年增幅超40%,正面新闻报道量和年度十大主题宣传报道量年增幅连续三年超30%,13家中央重点新闻网站的报道量也在逐年攀升。其中,2014年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活动的宣传长达2个月,日均发表新闻452篇,举世瞩目的青奥会更是吸引了15万篇的转载量,使南京市的发展成就、城市形象和历史文化得到广泛传播。二是本地新闻影响力提升。“南京经济迈上新台阶”、“南京‘两会”、“环境综合整治”等南京“城事”在各自宣传周期内形成强大声势。三是以全媒体平台开展网上宣传成效显著。2015年以来,所有涉宁重大主题宣传,均联合全市的政务微博矩阵,新闻网站、商业网站、论坛社区、政务微信、微博大V、微信公众号等(见下表)联动进行多平台共振,大大提升网络宣传效果。
规范网情管理,涉宁网络舆论风清气正。近年来,南京市各类负面舆情事件显著增多。对此,南京市委网信办提升凝练多年来的舆情工作经验和创新举措,形成了全网监测、分级预警、舆论引导等一套规范的网络管理流程,有效应对了各类突发网络舆情。据《南京市网络舆情分析报告》统计,2011年至2015年,南京市累计引导网上各类敏感信息12.64万余条,比较稳妥地应对了“梧桐树迁移风波”、“南京H7N9禽流感疫情”、“医生李芊列车上救人被判非法行医”、“‘1·6持枪抢劫杀人案”、“扬子石化爆炸案”、“浦口故意伤害儿童案”、“‘6·20石杨路十字路口交通事故”等一系列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网络舆论事件,实现了网络空间的清朗。
加强官微建设,政务新媒体引导功效显著。截至2015年上半年,南京市在全省率先完成了市级政务微博全覆盖。各级政务微博总数达到1400多家,其中,新浪网1000余家,腾讯网400多家。同时,政务微信公众号快速发展。截至2015年5月份,全市有政务微信公众号236个,基本覆盖各区和重点民生部门,已在自媒体舆论场中形成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全面覆盖、协同联动的“南京队”。这一举措深刻影响了涉宁舆论的传播格局,呈现出新的特点:首先,在引导网上舆论、回应社会关切过程中,政务微博以矩阵化发布,由“独唱”变为“合唱”,使引导效力大大增强;其次,在重大突发事件中,官方频频通过及时而专业的议程设置抢占“第一定义权”,既满足公众知情权,又赢得话语主动权;再次,在回应城建、交通、环保等民生领域问题时,政府信息发布口径更统一,应答更专业,网络舆论反响也更好;最后,政务微博和媒体官微之间联播互动机制在不断加强,主题宣传和热点事件中常常互为信源和扩音器,一同构成议程设置的主力军。
加强网上统战,网络意见领袖积极参与舆论引导。网络意见领袖对构建良好网络舆论生态起到显著引领作用。近年来,南京市逐步推动实施网络意见领袖培育计划。首先是提高共识度。通过交流会、沙龙等形式,让涉宁网络意见领袖了解一些重大工程、项目、决策的合法性、合理性,寻找双方“最大价值公约数”,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涉宁正面舆论的宣传工作。其次是巧借影响力。在舆论引导中,通过意见领袖之口将官方声音中立化、个性化和魅力化,以达到更好的舆论效果。如在2014年“市口腔医院护士被打”舆情中,针对政协委员温建民所说的“小护士瘫痪了,打人者势力很大”南京某网络大V发表长微博《请用逻辑说服我》进行了基于传播学、逻辑学和病理学的严谨推理,最终验证了温建民的话是荒诞无稽的,从而使绝大多网民开始客观、理性地讨论事件。最后,南京市近年来致力于培养专家型中V影响力。他们多为某一领域的专家学者,其言论相比大V具有更强的专业性和理性精神,在实际舆情引导中,尤以民生部门的“专家型”意见领袖最为杰出,他们的专业性解答满足了市民的迫切需求,促进涉宁网络舆论生态健康平衡发展。
贯彻依法治网,实现了网络舆论管理长效机制。南京市委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于2014年6月10日成立,开创网络舆论管理新局面。一是完善互联网管理工作的领导机制。加快推进成立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同时要求区里有专门机构和人员执行和落实市级网络管理的要求。二是健全舆情应急机制,成立了南京市媒体网络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颁布实施了南京市舆情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办法等,建立责任体系和应急预案,实现应急处置工作的规范化。三是优化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各舆情管理部门、各涉情单位通过分工负责、密切协作,做到互通信息,互相支持,形成合力。四是强化媒体沟通管理机制。通过进一步服务好中央和省级重点新闻网站、商业门户网站的江苏分站(或江苏频道)、南京分站来强化沟通联系,争取各网络媒体对南京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关心与支持,多做建设性的监督,避免不良炒作。
四、深化涉宁网络舆论生态治理的对策与建议
完善网络舆论管理的组织建设和工作机制。要让网络舆论生态保持平衡与和谐,就应从全市、部门以及各区三级层面完善落实互联网管理工作的组织建设和工作机制。一是继续加强互联网常态化管理领导力量,按照全市第二阶段综合改革意见的要求,加快推进成立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以便从组织架构层面统筹部署全市舆情工作,提高效力。二是应尽快落实网络事件应急处置机制,依照2015年上半年南京市委宣传部制定的《南京市舆情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办法》明晰责任、机制和流程,启动重大舆情事件快速处理程序,做到发现快、判断快、协调快、处理快、反馈快,打破地区、行业、部门界限。三是不断提升区级网络管理机构的能力和水平,继续深化政务新媒体平台建设和运用,培养高素质年轻化的舆情分析、舆论引导人才队伍,确保区级网管部门有效执行市里的工作部署。
增强网络舆论场的话语主导机制。一是顺应全媒体传播的发展大势。加快手机报、网络电视台、手机电视、移动新闻客户端的发展建设,推动南京报业、南京广电等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二是深化政务新媒体建设。强化以“@南京发布”为核心的政务微博群,定期组织政务微博博主沙龙、微博民生服务等线上线下活动,建立起新闻网站、政务微博群等网络传播平台之间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的联动机制。三是创新宣传报道形式。要善于根据不同网络平台的特点和受众喜好创新网上正能量的传播形式,把最新信息及时、准确、生动地传给网民,让知者通、听者信。四是继续大力沟通、培育、团结网络意见领袖,巩固网上议程设置和舆论引导的统一战线。五是主动营造理性、文明、和谐、秩序的网络舆论氛围,挤压负面内容的传播空间,呵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间舆论场中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完善网络舆情监测、研判和预警机制。首先,建立健全立体化的涉宁网情监测机制,注重对危机事件、负面报道、民众诉求等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分析研判,遇重大事件或敏感时期立即启动24小时舆情值班,确保重要信息及时发现、尽快上报并通报。其次,设立网络舆情预警分级机制,相应配置不同级别、范围的资源和力量参与舆情危机应对,确保重大事件发生后,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初步的网络舆情汇集报送工作和深度舆情汇集分析工作。最后,切实推行重大决策网络舆论风险评估机制,在公共决策尤其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出台前,加强网上民意的搜集与研判,做好预案,确保在重大决策部署的同时做好对网上舆论话语权的有效掌控。
建立健全涉宁网络谣言综合治理机制。一是及时高效辟谣。如2015年,针对“扬子石化爆炸”事件中的各类谣言,“@南京发布”两小时内连发四篇微博,以信息公开澄清谣言。二是开展线上线下协同处置。对于网络上已经出现的不实信息和说法,既要坚决予以澄清,更要重视对于引发谣言的现实社会问题的根本性处置。如在处理“南京教育局局长被举报低价购房”舆情事件中,面对网络谣言,涉事主管部门组织力量展开充分细致、有理有据的调查,力保“查清事实,不枉不纵”,最终赢得了网民信任,扭转舆论走向。三是加强部门间的通力协作,联合围剿不良信息。如2014年,针对“网传医生李芊被判非法行医”谣言,南京市公安、通信等部门密切联动江苏省、北京市、河南省公安部门,派出工作组实地调查,精准定位,最终依法惩处肇事者,具有极强的震慑效果和警示意义。四是重视培养网络舆论自净力和免疫力。如加强对市民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辨识网上真假信息的能力;加强对党团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带头不信谣、不传谣,提高他们引领网上舆论的能力;建立健全举报和惩戒机制,发动群众力量打击造谣、传谣行为。
整合应对在线串联和线下集会的协同处置机制。要守护舆论生态,乃至社会生态的健康和谐,就必须切实阻断线上线下的串联。一方面,各政府部门要与宣传部、公安局等互联网管理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实现资源及时共享,发现苗头及时通报,密切跟踪。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网络舆情会商,联合涉情部门梳理事件相关社会背景、诱发因素、发展态势等,在全面掌握信息的前提下实现对舆情走势和发展节点的科学、精准研判,研究制定合适的舆论引导和议程设置策略,用准确全面的信息和恰到好处的舆论引导对冲负面舆论的影响,在舆情事件演变为线下行动前化解危机。
加强维持网络舆论生态平衡的技术保障。面对有害舆论和网上失范行为,互联网管理者除了要具备高超的管理水平和应对能力,也必须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手段。首先,要大力发展网络监测技术,启用搜索能力强大的大数据抓取软件,设置有针对性的关键词库,构建全面覆盖网络空间,尤其是个人博客、微博、微信、博客等自媒体平台的立体化舆情监测体系。其次,要不断完善网络安全技术,警惕由于信息技术进步而暴露出的网络安全建设脱节,做好系统更新维护,构筑安全防御体系,保护好属地的互联网设备、新闻及门户网站、官方自媒体账号不受非法操作和恶意攻击的侵害。最后,要注重技术人力的培养和保障,通过组织技能考试,开展专业培训,加强业务交流等方式培养一支精锐可靠的系统管理和维护队伍。
责任编辑:戴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