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金余
教育家布卢姆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教学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的确,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时常出现思维“分叉”的学生,他们提出的问题、思考的方向与课堂预设不完全“吻合”怎么办?是对学生的发言仅作简单的判断或粗暴的打断,还是从学生“独特的思维”中捕捉生成的“闪光点”,因势利导,还原思维的原生态(“接地气”),指向数学的本质(向目标),收获更多的精彩?下面笔者就结合两个案例,谈一些自己的想法
一、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1:苏科版七上《同类项》
问题:给下列单项式“找朋友”
生1:-9x2y3、-13ab2、-1因为都有负号,所以它们是“朋友”
生2:我不赞成生1的说法根据教材上“同类项”的定义:-1没有字母,它与-9x2y2、-13ab2不是“朋友”
生3:我不赞成生2的说法例如小华是女生,小明是男生,他们都是书法爱好者,他们就是志趣相投的“朋友”,而题目也并没有说找“同类项”呀
教师:生3说得很好,根据生活常识,有共同特征是“朋友”的标志
生4:-9x2y3、5y3x2因为都有字母x、y,它们是“朋友”
生5:我认为5和 -1也是一类,因为它们都没有字母,其余有字母的可以归结为另一类
教师:以形式上的“+、-”号、“有无字母”“有无相同的字母”作为标准对单项式先进行“分类”是可以的事物的分类的标准可以多样化请问还有其他的分法吗?
生6:100a、200a;60b、240b;-9x2y3、5y3x2;5、-1是彼此的朋友5ab、-13ab2它们没有朋友
教师:你的分类依据是什么?
生6:有相同的字母,且相同的字母的指数相同所有的数字因为都没有字母也成为彼此的“朋友”;5ab、-13ab2尽管有相同字母,但是相同字母的指数不同;-9x2y3、5y3x2尽管字母顺序不同,但是用乘法交换律,可以变形一致,所以它们是一类
教师:说得很好如果一些单项式具有“有相同的字母,且相同的字母的指数相同”的特征,它们就是“同类项”,当然,常数项是特殊的同类项
反思将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找朋友”环节,在问题的编制上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缺陷在于教师易用“同类项”的概念对学生的答案进行了“唯一性”的限制,如果用简单的“对与错”对生1、2进行结论性评价,将使得高水平探究过程沦为低水平记忆性任务——“同类项”概念生3、4、5、6“找朋友”的分类标准相对于教者的预设是一个意外,对于这个意外的“生成”,教者引导学生紧扣“找朋友”的关键是遵循分类标准的一致性,学生发现了“式”的世界分类标准的多样化
教学案例2苏科版八上《等腰三角形》
教师:已知等腰△ABC中,∠B = 70°,求∠A的度数有同学认为∠A=40°,你们认为呢?
生1: 正确的因为△ABC是等腰三角形,所以底角∠C、∠B的度数相等,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A=40°
生2:错误的题目的条件并没有说明∠A是等腰△ABC的顶角,所以∠C、∠B不一定都为底角
教师:说得很好,由于条件不明确,所以结果就不确定,那么∠A的度数到底是多少?
生4:分情况求∠A的度数∠A要么是底角,要么是顶角
当∠A是顶角时,∠A=40°;∠A是底角时,∠A=70°
生5:生4分情况进行了求解,答案还是错的当∠A是底角时,∠B、∠C都有可能是底角,此时∠A的度数分别是70°、55°
教师:生5分析得非常好其实两位同学都用了数学上的一个重要思想:分类讨论结合大家的发言,我们该有哪些启发?
生6:我发现“分类讨论”有层次:∠A要么是底角,要么是顶角,可以看着是一级分类;当∠A是底角时,∠B、∠C都有可能是底角,可以看着是二级分类同一级别的分类标准必须一致
教师:很好当然,分类的层次越少越节约时间这道题目可否只用一级分类求得∠A的度数?
生7: 可以以∠A、∠B、∠C为顶角作为分类的标准,此时,∠A的度数分别是40°、55°、70°
反思:教师用“示错”的方法编制了一道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题目,预设了“标准答案”,但是学生的回答“出乎意料”教者做了调整,一是让学生思辨;二是提出问题,让学生去验证在生2、生3的基础上,师生总结出需要分类讨论的前提是条件不确定;生4尽管进行了分类讨论,结果还是错误,掀起了“激疑”的高潮,学生认识到“分类讨论”有层级之分且同一层级的标准一致,而这就是巧用“生成”的结果
二、对教学过程中“生成性资源”的思考
1创设“问题情境”,培育生成性资源出现的沃土
“开门见山式”的教学直接套用定理和公式进行解题训练,从而对知识达到“识记”由于把学生当做容器进行灌输,知识生成性过程的缺失,“效率会每况愈下”;“问题情境式”教学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知识生成性”的探究,而学生由于知识积累、学习方法、思维能力的差异,对问题会有不同的、乃至错误的看法,这些言语、行为的表达,都是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性的资源教师作为“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帮助学生参与“形成生成性资源”的全过程
2巧用生成性资源,激发思维的层级发展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因此,“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成了理想的课堂两个案例,由于都采取了“探究在先合作在后”、“学的前移教的后置”的学习方式,学生处于“愤悱”的状态,似懂又非懂,有所知又非全知,通过为学生“铺台阶”、“搭梯子”,调动其主体性,发展其核心素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基本方法,内化基本思想,进而提升思维的3个层级发展,即直观和感性思维、理性和科学思维、逆向和批判思维的发展
3提炼“形散”中的本真,指向数学学习的本质
生成性资源丰富的课堂是“形散”的课堂,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并放大动态生成的瞬间,提炼“形散”中的本真首先要顺应学生的需求,调整教学方向,其次重视学生的回答,捕捉有价值的问题,最后关键的是要善待学生的错误,挖掘错误的价值,引导探究活动都指向数学学习的本质,即基本概念的理解、思想方法的感悟、思维方式的丰富总之,教师抓住“形散”的生成性资源的“本真”,并服务于数学学习的本质就能“神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