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林瀚
【摘要】本文通过品读冯骥才《神医王十二》,论述了“说书人”冯骥才先生高明地为人们讲述市井俗世间高手奇人的传奇百态人生故事,活灵活现、轻松诙谐、计策巧妙、扣人心弦、耐人品味……真真让人欣喜民间有如此智慧。
【关键词】冯骥才;《神医王十二》;评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人好听个评书,汉子们闲暇时踱进茶馆,只消一壶茶,就可以跟着说书人畅游天下;中国人推崇传奇英雄,什么“三侠五义”“水浒好汉”……只听得你坠入时空,如临其境,再跟着英雄好汉们风风火火闯回九州。没有影音的年代里,说书艺人可说是华人电影的创始者,他们以声音构筑影像,以声音勾画想象。说书艺人亦堪称华人作家的先辈,他们穿行在市井茶肆之间,他们熏染着最纯正的中国味,他们俯视着华夏的芸芸众生,他们用最鲜活的语言讲述最地道的民间故事。冯骥才先生就是这么一位高明的当代说书人,他只消搜罗下天津卫码头,就酿成了一部让人百读不厌的《俗世奇人》。可称“奇”人——技艺和智谋缺一不可。让人称“奇”——奇事、妙谈双壁映辉。
一、急智神医王十二——民间智慧的象征
王十二被称作“神”医,光靠妙手回春当然不够,关键是人家能解决急事、难事,还解决的“信手拈来”。租界小白楼和老城西马路的两件事都特棘手。以打铁为生的铁匠干活时被铁渣子伤了眼睛,若搁现代,直接送医手术,可那时,如天塌一般——伤了眼睛可怎么营生啊!生死关头,神医巧用西洋玩意吸铁石“也没碰他,只听叮的一声,这声音极轻微也极清楚……铁匠眨眨眼,居然一点不疼了,跟好人一样”。红脸大汉被惊了马的马车撞到墙上,却不巧“肋叉子撞断,断了的肋条穿皮而出,正巧插进砖缝,撞劲太大,插得太深,拔不出来”,又是一次生死攸关。神医这次靠的是剃头匠的物什白毛巾“在旁边烧热水的铜盆里一浸一捞……左手从后边搂大汉的腰,右手把滚烫的湿手巾往大汉脸上一捂,连鼻子带嘴紧紧捂住……大汉憋得红头涨脸,身子里边的气没法从鼻子和嘴巴出来,胸膛就鼓起来,愈鼓愈大,大得吓人,只听‘砰的一声,钉在墙缝里的肋叉子自己退了出来”。
两桩急事、难事,旁人计无复出,王十二都巧妙化解,如此急智高人,神!真神!神医救人手脚麻溜,却让人感觉面目模糊,遍观全文,作者只借着围观群众的眼睛说出了他的长相“小老头光脑袋,灰夹袍”,再无更多。叫人好生疑惑。其实翻看《俗世奇人》一书可以发现,主人公们大多容貌“模糊”。并非作者不善描摹外貌,而是作者着意表现民间的智慧、老百姓的智慧。神医救人的急智不专属医学,而是发源于生活,触类旁通。从生活中来,又高于生活的运用,这就是百姓们的智慧。
二、如临其境——内外视角的巧妙结合
《神医王十二》的故事看得扣人心弦,因为作者善于运用内、外视角,将人带到了现场,和围观群众一起心急,和受伤百姓一起伤痛,和神医一起解救伤患,和大伙一起探明究竟。冯骥才先生讲述故事的方式并不陌生,那是中国传统说书艺人讲故事的方式,若以西方小说经典叙事学的理论来看,这便是采用了多种视角。
大多时候,作者是全知的叙述者和观察者,“他”为我们放眼天津卫,再评说名医与神医,继而全程讲述两件事。有时候,叙述者又变成神医本人“一瞧,一个在道边套烟筒的铁匠两手捂着左半边脸,痛得大喊大叫”。有时,伤患本人也有讲述。如此视角的变换为读者再现了场景画面,各色人物言行举止全部鲜活呈现。读者也跟着多角度的讲述时而化身为旁观者,时而化身为铁匠、大汉,时而变成十二本人,进退自如。
三、纯粹天津味——传统语言绽放光辉
一如天津的“麻花”“狗不理”,冯骥才也烹饪了一道津味方言、口语大餐赠予观众品尝。观众一读文字,浓郁的特色扑面而来:“码头的地面疙疙瘩瘩可不好站,站上去,还得立得住,靠嘛呢——能耐?”“铁匠朝他喊:‘您用嘛法给我治好的?……”“铁匠头次看见这东西——见傻。”“那天一辆运菜的马车的马突然惊了,横冲直撞在街上狂奔,马夫吆喝拉缰都弄不住,街两边的人吓得往两边跑,有胡同的地方往胡同里钻,没胡同的往树后边躲,连树也没有的地方就往墙根扎。马奔到街口,迎面过来一位红脸大汉,敞着怀,露出滚圆锃亮的肚皮,一排黑胸毛,赛一条大蜈蚣趴在当胸。”“谁料这大汉大叫:‘有种往你爷爷胸口上撞!”“另一个人叫着:‘不能使劲,肋叉子掰断了,人就残了!”“大汉肯定脏话连天,听上去却呜呜的赛猪嚎。”
爽利的话语叫人读来酣畅淋漓,你若置身于天津的风云年代,和老百姓们一起嬉笑怒骂。这语言就像为南方受众品读北方语言群启开了窗口。学生完全可以改编成课本剧,说着天津方言演绎着神医故事,倒是趣事一件。
四、神医之神——直接、间接的叙述
直言神医之“神”,牛皮吹大了会惹人厌烦,冯骥才先生尤其聪明,他不仅直接讲述神医的做法(具体做法前文已有讲述,在此不再赘述),更加巧妙的是他善于借助间接的叙述,让神医的神技叫读者佩服得五体投地。比如洋货的店员,他对于王十二借吸铁石救人的事完全蒙在鼓里,至于如何利用吸铁石救人,也是作者利用了铁匠的“好奇心”才让真相大白于世。救大汉的原理也是救人之后才由一位老人道出“他说:‘王十二爷这法儿,是用这汉子自己身上的劲把肋条从墙缝里抽出来的。外人的劲是拗着自己的,自己的劲都是顺着自己的。这老人寻思一下又说,‘可是除去他,谁还能想出这法子来?”这种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的“揭秘”方式,亦如“智取生辰纲”的巧妙,不仅吸引着读者的好奇心,不停地往下读,还在最终“揭秘”时更添神奇之感。
不过笔者品读此文时始终在想一个问题:被称作“神医”的王十二究竟医术如何?“吸铁石”的运用恰如其分,堪称“神”,可他救了断肋骨的大汉后却说:“赶紧送他瞧大夫去接骨头吧。”身为“神医”的王十二难道还不能接骨吗?除去“术业有专攻”的猜想外,作者在本文开头便做了解释:神在哪儿,就是你身上出了毛病,急病,急得要死要活,别人没法儿,他有法儿,而且那法儿可不是原先就有的,是他灵光一闪,急中生智,信手拈来,手到病除。如此来看,王十二果真是神医。言及于此,我想也只有天津地界和天津文化才能形成如此富有特色的天津“文化餐”。天津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是一个可以发生中西文化碰撞的地点。正因为王十二“喜好洋人新鲜的玩意儿”,他也才能急中生智想到利用吸铁石救人;王十二让大汉“充”气,弹出肋骨,不也透着力学的智慧?
说书艺人就像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奇人奇事、家里家外、前朝当世、轶事传说……而“说书人”冯骥才先生高明地为人们讲述市井俗世间高手奇人的传奇百态人生故事,活灵活现、轻松诙谐、计策巧妙、扣人心弦、耐人品味……真真让人欣喜民间有如此智慧。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