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艺瑾
【摘要】何兆熊(2000)提到拒绝言语行为是交际者在面对请求、邀请等语言行为时,直接或间接性地否定对方意愿的言语行为。而不同文化背景下社会距离、权势关系等因素也会影响各国拒绝言语行为的表达。
【关键词】跨文化;汉日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中日两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交流历史,尽管两国在文化习俗上有很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但跨文化交际中言语运用的理念以及言语行为的表现形式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只有通过对交际双方的语言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背景进行语用上的对比分析,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中日两种语言在拒绝表达上的差异,减少误解,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畅发展。
根据Brown and Levinson(1987)的研究,拒绝本质上是一种“面子威胁行为”,需要一定的策略来补救。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拒绝策略有不同的表现,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运用这种策略需要较强的语言能力和较高的交际能力,而如果对这种行为运用或理解不当,就会出现语用失误,导致交际的失败。本论文以接近现实生活的电视剧为语料调查对象,聚焦于“上下”关系,通过中日对比,考察中日拒绝策略的异同。此研究将对跨文化交际、汉日语言对比和日语教学实践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前人研究及问题点
近年来,学界从对比研究、语用论、谈话分析等不同角度对拒绝表现进行了分析研究,但其中大部分以角色设定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居多。本文为了获得更接近现实生活,更自然的对话,选取电视剧作为调查对象,通过中日对比,分析中日两种语言拒绝表现的异同,明确异文化交流的特征。
森山(1990)将日语的拒绝策略分为4类:①采用直接拒绝的方式的直接型②找个借口婉转地拒绝对方的理由型③先口头应允,过后再想办法拒绝的拖延型④笑而不语,不拒绝也不应允的回避型。
日本的社会被称作“纵社会”,至今仍然存在森严的等级制度,人们的等级按照资历划分。中根千枝(1967)提到,处在同一集团里大家共事的关系,按照年龄、毕业或就任年限的不同,会形成前辈、后辈和同僚 (与自己地位等级相同的人) 三类,因此日本人在与对方交谈时就会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日本社会要求人们必须永远按照谈话对象的地位和等级、谈话双方的相对关系,选用最恰当的表达方式。等级可以说是日本人交际生活中的规范。
本文在“上下关系”维度下, 基于文(2004)将拒绝表达策略细化分为“直接拒绝”“理由说明”“道歉”“犹豫省略”“共同感受”“下次约定”“不满”“责任转嫁”“代替方案”“转移话题”“许可”“博取理解”等多种类别,对中日语言中的拒绝表达进行对比研究。通过从电视剧中收集的语料来看:①日语中表达自己的拒绝意向时尤其是关系比较亲密、与自己同属“内”集团的人之间,没有采取回避的方式而是使用“直接拒绝”法偏多,明确表达自己的拒绝意向。②日语中相比“亲疏”关系更注重“上下”关系。
二、口语语料中拒绝表达的使用倾向
通过观看中日两国近年来热度较高并贴近现实生活的中日各4部电视剧,收集了拒绝表现用例各56例,从中分析“上下”关系维度下拒绝表现策略的使用倾向,考察中日拒绝策略的异同。本文将电视剧中的出场人物按照“上下”关系的不同划分开来区别各个拒绝表达的倾向。分别分为长辈、上司等“对上”关系,晚辈、下属等“对下”关系。
“上下”关系中的拒绝策略表达使用倾向:
通过考察“对下”关系的拒绝表现使用倾向见下表:
表1 “对下”关系维度下的拒绝表达倾向
从表中可以看出:
①对于晚辈或下属在拒绝表达时无论汉语还是日语最常使用的是“直接拒绝”和“理由说明”策略。其中“理由说明”比“直接拒绝”的使用倾向更高。
②有关其他策略,与日语的“道歉”“下次约定”“责任转嫁”等多种方式并用的策略相比,汉语主要集中在“代替方案”上。而有关“道歉”拒绝策略汉语中没有一例。中国文化中普遍认为没有对晚辈道歉的必要,而日语的“道歉”表达主要使用“ごめん”,不需要用“すみません”“申し訳ございません”这样敬意较高的道歉词汇。日语中认为拒绝是威胁对方面子的行为,不应该只使用“直接拒绝”和“理由说明”,还要有一定程度的“道歉”补偿表现。
③有关日语中“共同感受”的表达方式汉语中一例也没有。如果汉语也使用像日语中“行きたいのですが”“やりたいのですが”(“我也想去”“我也想做”)等寻求共鸣的策略,会被对方认为是真的想去而达不到拒绝的目的。
④另外,在“对下”关系时两种语言都没有使用“犹豫”或“省略”的拒绝方法,都直接表明自己的意向,尽量避免暧昧表达使对方产生期待或误会。
⑤在汉语中即使对晚辈也会积极地采取“代替方案”的方法来维持人际关系。相比较而言更消极地维持人际关系的日本人会认为给对方提出代替方案属于侵略对方领地、干扰对方的行为,会尽可能地避免使用这种策略。
以下是“对上”关系的拒绝表现使用倾向:
表2 “对上”关系维度下的拒绝表达倾向
①从整体上看,对于长辈或上司在拒绝表达时无论汉语还是日语最常使用的还是“直接拒绝”和“理由说明”策略。而且相比“直接拒绝”都优先选择“理由说明”。在拒绝长辈时采用“理由说明”策略,被认为是因为有正当理由所以不会威胁到对方的面子的行为。
②相比日语中“道歉”“犹豫”“转移话题”和“不满”策略的选择,汉语比较倾向于“代替方案”“下次约定”“道歉”和“不满”的表达策略。两种语言都没有使用“责任转嫁”“许可”和“共同感受”的拒绝方式。
③这里要说明的是虽然“不满”具有可能会影响人际关系的危险性,但汉语经常对亲密的长辈使用。例如:
(1)“我已经正告财务了,以后未经我的允许,不接受你的任何借款。我独立的这么辛苦,被你这么一搞,人家还以为我靠爸呢。”
——《欢乐颂》第28集
通过责备对方直接表达不满情绪,体现出正因为是亲密的人才可以使用。而在日语中“对上”关系时为了不威胁到对方的面子尽可能地控制“不满”情绪的表现,在内容上会使用疑问表达的形式比如“なぜ私が……”(为什么我要……?)来表达“不满”。
三、结语
本研究通过考察“上下”关系维度下汉日拒绝表达的使用倾向,总结出汉语与日语在拒绝策略上的异同有:
相同点:中日两种语言在拒绝表达时都多用“直接拒绝”和“理由说明”策略。对于部下或晚辈不使用“犹豫”的拒绝表现。不同点:①日语更常用“先行致歉”“犹豫”等消极策略。汉语则常用“代替方案”“下次约定”等积极策略。②“犹豫”和“省略”策略在日语中使用于对待长辈或不太熟悉的人,在汉语中无论“上下”、“亲疏”关系都不经常使用。③日语避免“不满”的表达方式,内容上倾向选择疑问的形式向对方询问理由表达不满。在汉语中与亲密的朋友间经常使用“不满”的拒绝策略,通过责怪对方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④日语中只对同级使用“代替方案”的拒绝策略,“代替方案”的内容也很暧昧,喜欢把主动权交给对方。而汉语中不论“亲疏”关系会经常使用这种拒绝策略,“代替方案”的内容也更具体、更容易让对方接受。
汉语和日语各自存在于不同的社会文化中,造成了这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既有相同之处,又带有各自浓厚的文化和地方特色。本研究通过对以上拒绝言语行为现象的研究和分析,将对跨文化交际、汉日语言对比和日语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参考文献
[1]中根千枝.『タテ社会の人間関係:単一社会の理論』[M].講談社現代新書.1967.
[2]Brown, P. &S. Levinson.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3]森山卓郎.断りの方略——対人関係調整と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J].「言語」.大修館書店,1990(8).
[4]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文鐘蓮.「断り表現における中日両言語の対照研究―意味公式の発現頻度を中心に」.『人間文化論』2004第7巻,123-133お茶の水女子大学.
[6]蒙韞.「中日断りにおけるポライトネス ストラテジーの一考察―日本人会社員はと中国人会社員の比較を通して―」.『異文化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研究』2010第22号,1-28 神田外語大学.
(编辑:李艳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