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秀莲
【摘要】类文阅读即把与课内相关联的一组文章引入课堂,指导学生阅读,通过文章的结构化组合以开启思维,引出困惑,引发探究,最终导出发现,提高对课内某一教学目标的认知能力。引入文章的出发点是选文之间的连接点,也是教材学习达成目标的归宿点。类文阅读把阅读教学由单篇引向多篇,由个体学习走向群体建构,由被动接受走向主动探究,激发了学习兴趣,享受阅读的过程,碰撞思维的火花,提高了教学效率,也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对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享受;类文;阅读;碰撞;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阅读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基本能力,也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理想的阅读课程体系,应该包括三种阅读形态:课内单篇阅读、与课内相关的类文阅读、整本书阅读。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其中类文阅读是实施大量阅读的有效路径。
学生到了高中阶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逐渐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现行的单篇教学很难满足学生现实生活和不断发展的需要,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往往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进而对语文课和语文教师产生审美疲劳,出现厌学情绪,严重消解了他们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同时长期进行的单篇教学也很容易消磨教师的激情,使之出现职业倦怠。
如何改变这种尴尬现状?我选择的出路是突破单篇,走向类文阅读的专题研究。
类文阅读就是把一组与课内相关联的类似文章引入课堂,并指导学生阅读,通过文章的结构化组合以开启思维,引出困惑,引发探究,最终导出发现,提高对课内某一教学目标的认知能力,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提高他们语文综合素养。
类文阅读中,选文之间的连接点可以多角度、多方位,“线索”亦丰富。 可以以“作家”为线索,以“内容”为线索,以“观点”为线索,以“写作手法”为线索,也可以以“人文”“表达方式”为线索……不一而足。当然也可以是双重线索,比如以“作家、写作手法” 为线索。
一、以“作家”为线索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人,他的作品博大精深,学生不可不读。而目前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只选了其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祝福》,单篇的阅读只能落实单一的教学目标,很难达成对鲁迅作品的深层思考。围绕着人物形象和主题的鉴赏重点,除教材篇目《祝福》之外,选了同是《彷徨》集的《离婚》和《伤逝》。以期通过比较阅读体会封建礼教和传统思想对妇女的迫害和摧残,了解鲁迅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思考。通过三篇小说的比较阅读,引导学生认识并评价鲁迅笔下的三位女性:《祝福》中的“祥林嫂”,《离婚》中的“爱姑”和《伤逝》中“子君”。
经过一周时间的比较阅读,查阅资料,讨论探究,学生对不同作品中的三位女性有了比较客观而立体的认识,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进行融会整合,课堂讨论热烈而充满激情,思维碰撞真实强烈。比如围绕“祥林嫂是否具有反抗精神”“爱姑的人物性格”“子君出走到底是谁的错”等话题,都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的学生见解深刻,他认为“几个主人公的反抗自救一个比一个强烈,可以说她们都是划时代的女性,但遗憾的是她们的自救都以失败告终,成为封建礼教和男权社会的牺牲品。”
在专题阅读结束时,学生们写出了见解深刻而又独具个性的评论文章。
一位同学在《内心强大的祥林嫂》一文中写道:“祥林嫂是一个非常淳朴善良的农村劳动妇女,她做工十分勤快,‘抵得过一个男子,‘顺着眼,表现出特有的安分顺从,她‘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只希望以自己的劳动获得最起码的生存权利。面对接踵而至的人生灾难和打击,她曾经进行过激烈的反抗,对封建礼教横加给她的种种迫害和摧残,她不甘屈服。她的反抗自救大致由四个层面构成,即‘逃、撞、捐、问。她的内心足够强大。然而祥林嫂最终还是在‘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幸福的祝福声中寂然地死去了。小说通过对祥林嫂悲惨一生的叙述和造成其人生悲剧的社会环境的勾勒,揭示了旧中国广大妇女悲苦生活的社会根源,从而也有力地印证了作者在《狂人日记》中揭示的主题——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在《为爱姑点赞》一文中,一位同学这样写道:“爱姑比祥林嫂显得进步多了,她不再像祥林嫂那样温顺安分,却十分大胆泼辣。丈夫背叛她,她就整整闹了三年离婚,她要求‘讨个说法,说个明白,她称背叛她的丈夫为‘小畜生,称帮着儿子欺压她的公公为‘老畜生,她不堪做男人的附庸,她要求享有与男人同等的权利和公正的待遇,她的离婚也便是‘自救的开始。尽管她思维简单,但是能在等级森严的男权社会迈出一步已经很可喜了,我们应该为爱姑点赞。”
另一位同学在《假如子君生活在今天》一文中写道:“子君,是一位‘五四时代的新女性形象。她为了争取婚姻自主,敢于挑战世俗,不顾一切勇敢地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背叛了叔叔。她说:‘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可见,她要求个性解放的呼声是多么强烈而坚决。她具有中国传统女性的温柔和善良,更有中国传统女性所缺乏的叛逆和勇敢。但她的悲剧产生除却不懂得经营自己的爱情,误把爱的开始当作终结,更重要的还是时代和社会的悲剧。假如子君生活在今天,她会有完全不同的命运,如今开放的时代会给子君们更多的理解和包容,子君的悲剧也不会再发生……”
通过类文的比较阅读,学生写出了见解较为深刻的评论文章。同时也由此深入感知鲁迅先生对国民性的思考,特别是对女性命运的关注,感受到一个思想家深沉的思想魅力。
二、以“内容”为线索
在课内学习了苏洵的《六国论》之后,又印发了苏氏兄弟苏轼、苏辙的《六国论》以及清人李楨的《六国论》。要求学生通过比较阅读,了解各家对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认识和多元化的观点。
苏洵的《六国论》开宗明义:“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直截了当,使读者一眼就抓住了论者的中心。然后,作者用两个分论点来阐释中心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和“不赂者以赂者丧”,这就指出了贿赂的危害,言简意赅,要言不烦。而苏洵的写作目的不在于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而是借题发挥,借古讽今,警告宋朝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苏轼的《六国论》,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史实进行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了,国家就可以安定了。
苏辙的《六国论》则认为六国灭亡另有原因:“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则是指出六国相继灭亡的原因是不能团结一致,连横抗秦,又贪图蝇利,才自取灭亡。
在专题阅读结束时,学生写出精彩的评论。一学生在其评论文章《异彩纷呈百家说》中写道:“三苏以古今成败得失为议论之宗,父洵论弊在赂秦,兄轼言养士得失,弟辙强调六国败于内讧。而清人李楨的观点则是‘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在李桢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未必独秦国有罪。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六国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而且强调如能‘施行仁政,六国不但可以‘自保,也完全有称王的可能。”见解颇为深刻。
“三苏”《六国论》均属史学论文,内容相同,但写作背景、立论角度和文章风格各不相同。将“三苏”及李桢的同题文章作一比较,不但有助于学生对课内苏洵《六国论》的理解,而且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发展了辩证思维和求异思维能力。
三、以“作家、写作手法”为线索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欧·亨利的经典小说,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其作品的笔法风格,印发了作家另外的经典作品《麦琪的礼物》和《警察与赞美诗》,让学生在类文阅读中体味“欧·亨利式结尾”的艺术魅力。
《最后的常春藤叶》中的主人公老贝尔曼,一个外表冷漠,嗜酒成性甚至让人讨厌的穷画家,在得知另一位与其有着共同遭遇的青年画家琼珊把自己的生命寄托在一片叶子上的荒诞事情后,夜里冒着暴雨,用心灵的画笔画出了一片“永不凋落”的常春藤叶,让琼珊重拾对生命的信心,而自己却因此患上肺炎,去世了。这是典型的欧·亨利式小说结尾,它是一种“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文章结尾方式。这种结尾方式首先要“蓄势”——制造水到渠成的必然趋势,处处给读者以暗示必然要产生的某种结局,但到结尾时,却突然来个“反弹琵琶”——与读者的期待恰恰相反,然而,这种意外的结果却又是“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
“欧·亨利式结尾”在其另一篇名作《麦琪的礼物》中也被演绎得淋漓尽致。一对深深相爱的小夫妻——德拉和吉姆,为了给对方买圣诞礼物分别将自己最美丽的头发和最珍贵的家传金表卖掉,去买了配得上美丽头发的梳子和配得上金表的白金链子。爱情就在他们分别拿出礼物之时产生震撼之光,将读者心灵剧烈震颤,甚至泪湿眼眶。
“欧·亨利式结尾”并不一定只出现在小说结尾处,也会在文章情节中。在《警察与赞美诗》中,流浪汉苏比想通过违法来达到进监狱“过冬”的目的,他去调戏一位女子,但这貌似“文雅娴静”的女子却反过来勾搭起了苏比;他故意拿走了一位“衣冠楚楚”的顾客的伞,可这伞原本“来路不正”……连续六次“作案”,可阴差阳错,警察就是不抓他,使之难以达成去监狱“过冬”的愿望。然而当其在教堂外受到赞美诗的感化,想要弃暗投明自食其力重新做人的时候 ,警察却认为他可能图谋不轨,把他送进了监狱……表现了资本主义世界中小人物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悲哀,更充分地体现了其作品的艺术魅力。
阅读了上述一组欧·亨利的精品小说,在专题阅读结束时,学生纷纷写出精彩的文艺短评。一位同学在《写给吉姆和德拉》一文中说“初读作品,认为吉姆和德拉都很‘傻,他们都为对方舍弃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而换来的礼物却因此变得毫无意义了;然而,仔细思考,才体会到作家匠心独运的情节设计背后,要传达给读者的是苍凉中透出的温暖,那种深层的感动。他们用自己最纯真的爱赠给对方的是一件无价之宝。而这件无价之宝,确实是世间任何自认聪明或富有的人永远不会,也不可能给予的礼物。”另一位同学在《最有质感的触碰》一文中就 “欧·亨利式结尾”写出自己的感悟和思考:“‘欧·亨利式结尾在幽默中深刻地展现出了人性和世风,以强烈的触感震撼人的心灵,发人深省,让人回味,令人唏嘘。”这种深层次的思考和富有个性化见解,则是仅仅依靠教材单篇内容教学所无力达成的。
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适合做类文专题阅读的材料还有很多,如以“说辞”为类文专题,可选《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赵太后》《召公谏厉王止谤》《邹忌讽齐王纳谏》(初中学过)进行比较阅读,探究古代“说辞”特点,也为现代人交际提供借鉴。也可以作家、作品为专题,如《离骚》专题、《诗经》专题、《庄子》专题、《史记》专题等等。类文阅读也可以拓展到整本书的阅读,如课内读了《林黛玉进贾府》,课外印发《红楼梦》前五回的内容梗概以及《宝玉挨打》《刘姥姥进大观园》《元妃省亲》等重要章回,进而鼓励吸引学生去阅读《红楼梦》整本书;课内读了《边城》节选,鼓励学生阅读《边城》整本书……养成阅读习惯后,学生会把阅读当作一种需要,就像吃饭睡觉一样不可或缺。许多学生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会不约而同地走进阅览室,如饥似渴地阅读着……
由此观之,类文阅读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是真正阅读的开始。
类文阅读教学作为新型阅读课型的一次有价值的探索,它改变了以往语文课堂的一个人、一本书、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费时低效、使学生兴趣索然的教学模式,使语文课堂教学由单篇转向多篇,由个体学习走向群体建构,由被动接受走向主动探究;它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自我建构的过程,通过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实现了教学民主,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它使阅读更加广泛,碰撞的思维也就更加多元而深入,质疑解惑的范围也更加拓展了。实现教材思路的单一性和学生思维的多样性相结合,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学生认知规律相统一,从而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大大提高了语文学习的效率。
类文阅读的课堂呈现方式异彩纷呈:有时是读小说的课堂;有时是鉴赏讨论的课堂;有时是抒发感悟、抒写性灵的课堂……让学生在语文阅读和学习中享受到了幸福和快乐,使语文学习充满了个性化和创造的魅力。
阅读在一个人的精神成长中发挥着潜移默化却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当代作家余秋雨在谈到阅读的作用时曾说:“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要使我们的孩子能够拒绝平庸,我们必须力争“使每一个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
阅读不单是学生求知、启智的便捷手段,更是提高素养、培养人格精神的有效途径,当我们带着激情和梦想,与学生一起徜徉在阅读的海洋,时而奋臂前行,时而潜伏涵泳,享受阅读的幸福,碰撞思维的火花,是何等惬意而满足。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