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本细读”策略探微

2016-05-14 05:46黄强
课外语文·下 2016年7期
关键词:文本细读切入点新课标

黄强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文本细读”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进而根据文本细读法的理论溯源来探索其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从而提出初中语文“文本细读”的具体方法,并举例说明。

【关键词】语文;文本细读;初中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学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新课标”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有了新的要求。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阅读教学,而目前我国语文阅读教学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便提出了“文本细读”的阅读教学法。“文本细读”旨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内容和其所表达的情感,赏评文本中的语言魅力。“文本细读”的阅读教学法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带领学生自己解读文本,而不是一味地将教师自己的解读强加于学生。这种阅读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语文学习效果。

一、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分析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了新的教学要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注重体现其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要求教师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使其能以合作的形式进行自主探究。新课标对初中语文教材也提出意见,它要求往后的初中语文教材要贴近学生的生活,选取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

在新课标中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而教师为求激发学生的个性化,允许多种观点存在于课堂上,还对此大为赞扬。例如,就朱自清《背影》这一文中的“父亲穿越铁道为作者买橘”这个地方来说,教师往往会通过此处来向学生讲解作者想要表达的父爱如山的观点,但当有学生提出这一行为是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时,一些教师不假思索就对学生的观点表示肯定,这本身就与文本要传达的思想相背离,由此而延伸出的讨论更是脱离文本分析,看似热闹,实则无用。

二、当前初中语文“文本细读”中出现的问题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们发现“文本细读”这一阅读教学方法很适用于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但就目前来看,这种“文本细读”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问题。

(一)无法满足“文本细读”阅读教学方法的要求

初中语文“文本细读”是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对文本进行细致解读的。由教师的感悟去启发学生的细读体验。在授课前,教师就应透彻理解其更要解读的文本,从而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以这种对话式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观点。但由于现在初中语文老师欠缺对自身的文学修养和理论知识的提高,使得教师自己无法对文本进行细致分析,已不能满足这种“文本细读”的教学方式的要求了。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它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是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去细细品味的,因而,这就要求教师自身的文学修为有一定的高度,要对文字很敏锐,能从字里行间中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将其传达给学生,为学生讲解。阅读教学是对教师要求颇高的一门教学内容,而引进“文本细读”的教学方法后就更需要教师能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优秀的教学能力,以促进学生与课文间的“对话”教学。

(二)教师太过细致的“文本细读”,背离了教学目的

在《新课标》颁布的情况下,教师都开始采用“文本细读”这种阅读教学方法来进行初中语文教学。其方法很适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但由于有的教师将文章分析的太过细致,逐字逐句的进行解读,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由于有的教师仍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进行“文本细读”时常常是按照固定的模式来讲解,先阐述每段段落的中心思想再讲解其中的表达方法和修辞手法。

三、初中语文“文本细读”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一)指导感情诵读,把握文章大意

在古代,早就已经有了“细读”这一说法,其作为一种阅读方法由来已久。杜甫曾云:“读书破万卷”;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文学家元好问说:“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这些名师大家,都在强调着“细读”的作用。而这种理论依据在如今初中语文“文本细读”的体现便是教师对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要求。

“文本细读”是一种阅读教学方法,因而最开始应进行朗读的训练。“细读”中的“读”是要求学生带有感情的大声朗诵,通过朗读来体会作者赋予文章的情感,更好地与作者“对话”。朱熹曾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精读,精读后理自见得。由此可见,朗读是“文本细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人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有着许多富有韵味的散文和诗歌,如郭沫若的诗两首《天上的街市》和《静夜》,朱自清的《春》等。在学习这两课的文章时,作者可以采用分组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分段朗读,也可以请同学将其喜欢的段落句子大声地读出来,然后说明其喜欢的原因;也可以进行分组的朗诵比赛,通过比赛的形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朗诵的方式让学生熟悉课文,感受文章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

教师授课时情绪激扬,感情饱满,会极大提高学生的兴趣。师喜则生喜,师忧则生忧,灵活利用自己的情绪,牵引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现在的学生可以轻松地背下一首歌,却对古诗词的背诵大感头疼。除了诗配画之外,我还让学生诗配乐。词原本就是古人弹唱而来,而现代的邓丽君不也唱了不少词。《木兰诗》是一首民歌,于是我让学生自己谱曲,自己吟唱,于是美声、通俗、摇滚等等,许多花样就出现了。在自我陶醉之中,学生充当一回演员,作曲家的角色,利用情绪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吟唱之间不知不觉完成诗歌的背诵。

(二)找准切入点,激活学生思维

在进行“文本细读”的时候,要找准切入点,一步一步慢慢地细致分析。而这切入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教师可以将一些关键词和重点句子作为切入点来展开对文章的细致分析。如在学习《孔乙己》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从“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句来展开教学。这一句是全文的中心句,揭露了孔乙己的身份以及其不被当时社会所接受的情况。根据对这句话中所隐藏的信息,设计问题去引导学生对全文的探索。在学习文言文时我们也可以同样以关键字词为切入点来进行教学,如《陋室铭》一问,教师可以抓住“陋”这个字来讲解,找出文中对“陋”的描写在进行详细分析;教师还可以从一些典型的不同于常见的表达方式的词句来作为切入点。例如,大家都熟知的经典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其中“绿”的用法可谓是经典至极,对于这种诗文,作者可以通过一个重要字词引起的绝妙作用为切入点来讲解文章。如这里的一个“绿”字的活用,将人们无法用肉眼看到的春风,用一片生机勃勃的春景展现出来。“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没有什么比震撼其心扉更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我的母亲》一课,我就先引用胡适《十二月一日奔丧到家》中的“依旧竹竿尖,依旧溪桥,只少了我的心头狂跳!何消说一世的深恩未报!何消说十年来的家庭梦想,都一一烟消云散!只今同到家时,更何处寻她那一声‘好呀!来了!"和《先母行述》中“生未能养,病未能侍,毕生勤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诀乃亦未能一面。平生惨痛,何以如此!”一句“好呀!来了!”道不尽多少游子思母之情,说不尽多少生离死别之痛,从这切入,再联系胡适少小离家、海外求学、学成归国、著作等身,使人越发期待胡适母亲才华横溢、满腹经纶,与现实形成巨大反差,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三)捕捉文本细节,引领深入解读

20世纪时期,新批评派成为英美文学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而“文本细读”则是新批评派所要遵循的原则。新批评派的主要人物瑞恰兹,曾在《使用批评》中提出“细读法”,要求对作品进行细致的阅读。

“文本细读”是由克林思·布鲁克斯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我文本细读法是对作品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旨在用语义学的方法细致的分析作品。

古尔灵是一个美国学者,他将“文本细读”分为词义分析、结构分析和语境分析三个步骤。新批评派的这种“文本细读”原则为如今初中语文“文本细读”打下了基础,它要求教师在讲解课文时,要体现出“细读”,需要层层递进,仔细分析文章中的词、句、段,把握文章结构特点,找准文章中心思想。

总之,在语文教学课改后,初中语文开始采用“文本细读”的阅读教学方法,此种教学方法符合《新课标》的内容,适用于现代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

参考文献

[1]胡晓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法的运用[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2]金钰.让心灵沉入文本 让书香弥漫课堂——浅谈文本细读在散文教学中的实践[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3(5).

[3]任晓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策略探究与实践[D].长春:华东师范大学,2010.

[4]黄海兵.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策略研究[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3(4).

猜你喜欢
文本细读切入点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小学语文文本细读教学研究
小说文本细读的策略
慢病防控是深化医改的切入点
找准切入点 扎实推进改革
新闻记者践行“走转改”的三个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