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托
哈哈腔,又称“喝喝腔”、“呵呵腔”,流行于河北省的保定、沧州、衡水、廊坊、石家庄以及山东省的惠民、德州等地区。哈哈腔原是俗曲曲名。清代嘉庆年间,北京钞本《杂曲二十九种》所收《西厢记·游寺》和北京“百本张”钞本中均有该曲。哈哈腔约形成于明末清初,清代乾隆年间已经在京师和民间流行,清末民初达到鼎盛。其发展经历了民间歌舞、民间小戏两个阶段,最后定型为以弦索小曲“柳子”为唱腔曲调的小戏。在不同地方语言和民间艺术的影响下,哈哈腔逐渐形成了具有不同艺术风格和音乐特点的三路流派:东路流行于山东省的德州、惠民地区和河北省的东南部,中路流行于沧州、衡水地区,西路流行于保定地区及廊坊部分县(市)。
2006年5月20日,哈哈腔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955年建立的清苑县哈哈腔剧团,目前是全国唯一的哈哈腔专业表演艺术团体。
一、起源与发展
清苑县设置于北魏太和元年,迄今已有一千五百三十多年的历史。清苑人历来崇尚文化,元代贾辅在故城(保定府治所)营造了历史上藏书最丰富的万卷楼,县籍元杂剧作家李好古创作的《张生煮海》被誉为传世之作。
明清以来,清苑县地处畿辅重地,交通比较发达。清康熙年间,清苑故城形势稳定,呈升平景象。在故城设立的莲池书院,集全国学者名流,成为燕赵第一高等学府。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状况,民间艺术得以在清苑迅速流播。随着地方剧种在全国的蓬勃兴起,哈哈腔便由土生土长的秧歌发展而成。起初,它的演出场所是城乡庙会,二十世纪初开始进入平、津等大城市的茶楼、剧场。
多年来,哈哈腔一直是清苑影响最大的民间艺术,它不仅是清苑人艺术欣赏的主要对象,而且还渗透到了民众的生活之中。丰富多彩的哈哈腔剧目对历史文化知识的普及,传统道德观念的传播,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倡扬,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哈哈腔被公认为清苑文化的代表,是清苑人文精神的象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清苑县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对哈哈腔艺术的抢救和保护,尤其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对哈哈腔进行“改人、改戏、改制”的基础上,实施的发掘、整理、改编、上演等配套工程,以及八十年代以来,在“抢救、继承、改革、发展”的八字方针下实施的振兴哈哈腔的战略,为哈哈腔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清苑县组织专家、学者对哈哈腔传统剧目进行了两次大规模普查,通过深入细致地发掘与整理,搜集到哈哈腔传统剧目100余个。在哈哈腔表演艺术的抢救与保护上,八十年代以来,清苑县有计划地把一些艺术造诣较深的名、老艺人集中起来,采取录音和文字记录等办法,将他们的拿手唱段保留下来。在积累和保护哈哈腔艺术资料上,曾安排原清苑县哈哈腔剧团团长、一级作曲裘印昌先生多次深入到河北省的保定、沧州、衡水、石家庄、廊坊以及山东省的德州、惠民等处的哈哈腔流行地区,搜集、整理了大量的传统音乐资料;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期间,他还相继完成了国家艺术学科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戏曲志》和《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有关哈哈腔剧种、哈哈腔剧目、哈哈腔表演、哈哈腔音乐的记述,音乐集成还选录了哈哈腔的代表性唱段和演奏曲谱。为哈哈腔剧种的传承与保护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艺术特点
哈哈腔是中国戏曲和民间文化逐渐融合中形成的地方剧种。清苑县自然气候条件优越,农业发达、物产富足,加之地处畿辅重地、交通发达,培育了清苑县人真诚乐观、勤劳勇敢的性格禀赋,也形成了哈哈腔艺术通俗易懂、诙谐活泼的风格特征。哈哈腔尤擅长喜剧,拥有一批在河北很有影响的剧目,如《王小打鸟》、《三拜花堂》、《孙继皋卖水》等。在剧种风格上,哈哈腔还擅长悲剧喜演,大喜大悲,独树一帜。
在哈哈腔艺术中,最富有特色的是哈哈腔唱腔和器乐。哈哈腔的唱腔,通俗易懂、清新健朗,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哈哈腔音乐的构成,节奏是第一要素。哈哈腔的唱腔,同地方语言融为一体。生活语言的韵律,赋予了唱腔音乐的节奏。唱腔的强弱顿挫,决定于语气;长短缓急,服从于感情。听起来节奏灵巧,变化丰富。哈哈腔的旋律,为五声音阶的宫调式。其上下句尾音均落“1”音,上句落于眼上,下句落在板上。唱腔基本调的形成,是地域文化精神传承的价值建构。在基本腔调的框格内,“字领腔行”的规律,生发着特色鲜明的旋律。遵循表现戏剧的宗旨,唱腔上还广泛运用了民间变奏法的多种形式与技巧,如紧缩、拓宽、打散、分支派生板式;逆行、倒置、移音、变调、“鱼咬尾”、“连环扣”、改头、改尾、改中间和节奏上的“黑、红、抢、闪”以及弹性极大的催、撤等,来增强艺术感染力。早期的哈哈腔,曾为“坐台腔”,也就是不带舞蹈的说唱故事。说唱故事就有情节,情节的变化因故事的进展而较频繁。因此,哈哈腔的唱腔就发展出丰富的节奏变化,创造成各种快、慢的板式以适应情节的变化。这一特征,又使基本腔调于戏剧化的过程中,自然形成了组合形式上的程式性,即以包蕴着地域性心理内涵的基本板式(【流水板】)为核心,经过旋律的繁与简、节奏的扩展与紧缩、时值的伸长与缩短以及板式的拆散与延伸等多样性变化,分支派生出“慢、中、快、垛、散”类的十余种板式,如【头板】、【二板】、【紧三板】、【拨子板】、【散板】、【哭板】、【小导板】、【起板】、【引子尖板】和【搭调】等。哈哈腔的唱腔,继承了民间音乐的传统,带有抒情、叙事性。由于塑造人物性格和表现矛盾冲突的需要,又追求抒情与叙事的完美结合。哈哈腔唱腔的结构原则,大体汇集了民间音乐中的重复、对比、分合、起承转合、“起平落”等。依此构成的唱段,既重表现性的突出,又求逻辑性的严密。哈哈腔的器乐,伴奏方法独特、演奏技巧性强。其文场主奏乐器由板胡、竹笛、笙三大件组合而成,这一组合是三层叠置的织体,并具有“拙笙、巧弦、浪荡笛”的特点。即音色优美的笙,以其传统和弦(五度和音),演奏与唱腔基本相同的旋律,能动的起着托腔保调、调和音色、稳定音准、稳定节奏的重要作用,是“三大件”中的基本声部;板胡以其清亮、刚劲的音色,围绕笙的旋律进行加花,引起音程、节奏的局部变化,并还时常作装饰性的即兴演奏,成为“三大件”中的加花声部;音色清脆、富有光彩的竹笛,则常运用“抹、滑、飞、颤、剁”等多种冀中民间吹歌的演奏技法,灵巧地在板胡旋律的基础上自由发挥,是“三大件”中的色彩性声部。演奏过程中,板胡、竹笛这两个声部,既自由,又灵活。它们在音区部位、演奏手法、节奏处理上,相互配合得非常紧密而自然,使其音乐语言的陈述起伏跌宕,洋溢着强烈的地方特色。哈哈腔最富特色的拖腔手法,是吸收民间吹歌艺术的音型化伴奏,即在一定的时间里,把旋律和节奏都游离于唱腔之外,以一种固定的节奏音型不变化地连续使用,俗称“小抬杠”。文场常用的传统曲牌,有一百余支。演出时,观众常为乐队的精彩演奏鼓掌叫好。哈哈腔的武场,一般使用四大件(板鼓、大锣、京钹、小锣)。其板鼓“花板花鼓”的演奏技法,是唱腔打击乐套的鲜明特点。哈哈腔的行当,分生、旦、净、丑四个门类,各门类均有系统的表现程式,尤以小生、小旦、小丑的表演最具特色。
三、传统剧目
哈哈腔积淀了中国戏曲和清苑文化许多历史层面的艺术创造,凝聚了历代艺人和知识分子的智慧和创造才能,以独有的艺术形式记录了近代清苑社会的历史变迁,充分体现了近代清苑社会的人文精神、艺术品格、生存状态和社会风貌。在哈哈腔一百余个传统剧目中,多以喜剧风格见长,代表性剧目有《王小打鸟》、《三拜花堂》、《双灯记》、(《赵美蓉观灯》)等,另外还有《小过年》、《拴娃娃》、《摔纺车》等反映民间生活的小戏,以及《全忠孝》、《乌玉带》等从梆子移植的大戏。这些剧目乡土气息浓厚,戏文通俗易懂,深受农民观众的喜爱。
在哈哈腔传统剧目中,有许多剧目是东、中、西各路共有的,如《搬窑》、《别窑》、《方四姐上吊》(《推磨》)、《访苏州》、《倒厅门》、《王小打鸟》、《四劝》、《合凤裙》、《拾万金》(《李翠莲上吊》)、《摔纺车》(《黄草坡》)、《三拜花堂》、《劈山救母》、《鞭打芦花》、《拐骡子》(《皂袍记》)等。此外,山东省戏曲研究室还记录了《八卦》、《白虎帐》、《北京店》等东路哈哈腔的传统剧目。
四、传承谱系
自明末清初以来,哈哈腔不但覆盖了河北省的保定、沧州、衡水、石家庄和廊坊地区,而且长期在与河北接壤的山东省部分地区广泛流传。这些地区在过去数百年间曾有多个哈哈腔戏班、团体长期驻扎演出,并且,在民众中自娱自乐的哈哈腔演唱也较为普遍。
1955年建立的清苑县哈哈腔剧团,是全国唯一的哈哈腔专业剧团。当时该团的哈哈腔著名演员有:生行的吴振清;旦行的唐殿瑞、张新义、张雪明;丑行的赵国成等。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的哈哈腔著名演员有:生行的王寿田、秦振国、刘喜荣、秦晓俊、赵兰菊等;旦行的宋艳玲(早年毕业于河北省戏曲学校评剧科、后拜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宋德珠为师)、唐荣仙、商焕文、钟爱珍、王淑英、胡凤香等;净行的石建国、翟崇陆、吴小喜以及丑行的秦运良、赵恩启等。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由省、市专业艺术团体调入该团的主要创作人员有:编剧马嘶;导演赵炳枢;音乐唱腔设计孟光寿、裘印昌;舞美设计陈汉文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哈哈腔的著名演员有:生行的彭金未、李新舍、齐生柱、黄克强等;旦行的刘焕珍、王兰荣、闫秋艳、张桐改、孙艳欣、刘玉花、刘喜玲等;净行的吴小喜以及丑行的邬文生、魏建良等。此外,还拥有一批著名的鼓师和乐手,如鼓师雷永泉、代进福、杨少海、郭章立、杜来雨;琴师卢坤、穆士杰、高景奎、黄凤阁、兰立宁;笛师刘庆祥、商景昌、耿晓贵等。
2008年2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公布:一级作曲裘印昌、旦行演员王兰荣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哈哈腔代表性传承人。在哈哈腔流播地区如河北省的保定、沧州、衡水、石家庄和廊坊以及山东省的德州、惠民等地,至今还组建有松散的民间哈哈腔演唱团体若干,由于其自发、民间、松散、分散的性质,准确数量难以统计。他们对于哈哈腔传统艺术在民间的普及和传承,尤其是对哈哈腔唱腔艺术的保护及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五、专业剧团与发展成就
1955年,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河北省清苑县正式建立了专业的哈哈腔剧团,并培养了新中国第一代青年演员和女演员唐荣仙、商焕文、钟爱珍、王淑英、唐晓俊、刘喜荣等,使哈哈腔剧种后继有人、别开生面。1958年,在保定市文化部门的直接领导下,又陆续从省、市专业艺术团体中抽调了编剧马嘶,导演赵炳枢,作曲孟光寿、裘印昌,舞台美术创作陈汉文和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宋德珠的弟子宋艳玲、胡凤香、杨少海、金雨生、李淑萍等多名优秀青年演员和乐手充实该团队伍。
1959年9月24日,毛泽东主席来河北视察工作,并由当时的省委第一书记林铁等领导同志的陪同下,在河北礼堂观看了清苑哈哈腔剧团演出的《王小打鸟》,并给予很高评价。1958年至1960年,为了壮大哈哈腔剧团的演员队伍,河北省在天津市河北梆子剧院中组建哈哈腔班,又为清苑县哈哈腔剧团培养出赵金玉、赵金燕、张金莲、郝金星等优秀青年演员。后来,保定地区戏曲学校、清苑县戏曲学校,又都不断地向该团输送了苏宇光、赵恩启、陈僧记、王兰荣、彭金未、李新舍、蔡果儿、闫秋艳、张桐改、孙艳欣、郝小花、魏百焕、王进发、王宝林、赵福祥等多名优秀青年演员和乐手,使这个县剧团的阵容更强、行当更齐全。为哈哈腔艺术的薪火相传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清苑县哈哈腔剧团整理、改编、演出了许多传统剧目。其中《王小打鸟》、《花墙对诗》、《搬窑》和《三拜花堂》,曾先后参加了省、地戏剧汇演。《王小打鸟》一剧曾在中央电台录音、河北电视台录像。
为了丰富上演剧目,提高演员水平,该团还移植了很多其它剧种的剧目,如河北梆子的《宝莲灯》、《挡马》、豫剧的《审子辩奸》、评剧的《白蛇传》、京剧的《三岔口》、《扈家庄》等。1961年、1963年,中宣部周扬等领导同志曾先后在天津和北京两次接见该团的全体演员。1964年,该团被评为河北省“三好”剧团,其演出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十年动乱期间,哈哈腔剧种曾一度面临夭折,粉碎“四人帮”后,文艺的春天又使植根于民间的哈哈腔吐放新芽。1979年,该团根据传统剧目《闹花园》整理、演出的《影误重圆》(剧本整理:李忠奇),在河北电台、电视台录音、录像,并由中央电视台播放,扩大了哈哈腔剧种的影响。1981年,该团根据传统剧目《白云山》改编、演出的《白云仙子》(剧本改编:常文山、倪阡),也由河北电视台录制播放,并由河北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1983年后,该团还先后创作、演出了大型现代戏《风雨红杏》和《奇冤赤子》、大型古装戏《刘金定下山》;改编、演出了历史故事剧《亡国恨》、《诗文缘》、《潞州壮别》以及传统剧目《杨二舍化缘》、《孙继皋卖水》、《小尹卖瓦房》等。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万春、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下转第37页)(上接第62页)赵景勃、教师焦克、张志祥、王永庆,中国京剧院的孔新垣、唐继荣等著名演员和鼓师以及河北省艺术研究所导演岳有才等,也曾先后到该团拍戏或辅导。1983年,该团被评为保定地区“四好”剧团;1985年,被保定地区文化局授予“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团”称号。1995年,该团创作、演出的大型古装戏《御酒埋香》(编剧:孔新垣、焦克),获第四届河北省戏剧节主演、配角、音乐唱腔设计一等奖等多个奖项。1999年,该团首排首演的大型现代戏《希望的田野》,获保定市“五个一工程奖”。2000年,该团首排首演的古装戏《花木兰选婿》,由河北电视台录制播放。2001年,该团首排首演的现代戏《钟声》,获文化部颁发的全国“群星奖”银奖。2005年,该团创作、演出的现代戏《地道战》唱腔选段,由中央电视台录制播放。2006年,剧团又招录了毕业于省、市艺术院校的梁巧娜、李玲玲、张丹、王佳、渠超、单强、张跃、贾红健、王兰静以及户杰、沈飞、耿瑞红、李进军、王雪等优秀青年演员和乐手。2008年,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刘文峰作序、裘印昌撰写的《冀中戏曲哈哈腔》,获第二届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成果(专著)一等奖。2009年,该团重新编排的改编传统剧目《影误重圆》(剧本整理:王永庆),获第八届河北省戏剧节优秀音乐唱腔设计奖、优秀表演奖和优秀伴奏奖、剧目奖、导演奖等多项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