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乐荣
中图分类号:G7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0106-01
普通孩子好习惯的养成尚且不容易,对这些智力残疾的孩子来说就更难了,他们会出现意想不到的一些异常问题,作为老师,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耐心,要有持之以恒的、常抓不懈的毅力,在充分了解这些孩子的基础上,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和训练。作为智障学生的班主任,应根据智障孩子的身心特点,结合生活实践,从日常生活习惯、卫生习惯、文明礼仪、劳动习惯等方面加强智障孩子行为习惯的训练。
一、卫生习惯的养成
(一)个人卫生的养成
1.养成早晚洗漱的好习惯。通过多媒体视频,教会学生正确的刷牙方法,教育学生每天早晚要刷牙、洗脸、洗脚。委托值班教师进行监督,每天早上进行检查,久而久之,每天早晚洗漱已经形成了习惯。
2.勤换洗衣服。智障孩子的卫生意思很差,经常随地而坐,在地上打滚,衣服不到两天就脏的没样子了,所以,每周三,我就让学生换下脏衣服,教会他们洗衣服的方法,监督学生到水房把脏衣服洗干净。
3.勤洗头、洗澡、剪指甲等习惯的养成教育。大部分智障孩子没有卫生意识的,头发脏了也不知道洗,指甲长了也不知道剪,更别说洗澡了。所以每周三,我会提醒学生去洗头,每周剪一次指甲,周末学生回家前,嘱咐学生回家洗澡,并与家长沟通,请家长配合,坚持一段时间,学生到了周三就主动洗头了,每周一检查个人卫生,都是干干净净的。
(二)校园卫生习惯的养成
1.及时打扫卫生的习惯。每天下午放学前,都要清扫教室卫生,早上起床后,到校园分担区把垃圾捡干净,使校园干净整洁。
2.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见到垃圾随手捡起等习惯的养成。首先指导学生垃圾要放进垃圾桶,班级组建监督小组,遇到不遵守规定的,随时提醒。见到校园有垃圾,教育学生要随手捡起,送到垃圾桶。通过视频,让学生知道随地吐痰的坏处,并让学生互相监督,制止随地吐痰现象发生。
二、劳动习惯的养成
智障孩子由于智力缺陷,一般动作的灵活性差,加上家长的过于娇惯,一般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状态,这些孩子基本不会劳动,也没有劳动意识。为了孩子能够独立生活,要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在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激发智障孩子的劳动兴趣,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首先,通过播放动画视频如“我能行”“我是劳动小能手”等,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劳动是快乐、光荣的事情,从而激发学生劳动的欲望。其次,游戏是学生很感兴趣的,通过游戏法,教会学生一些劳动技能,如“看谁最干净”“我是值日小明星”等游戏,在游戏中,让学生学会洗衣服、扫地、擦桌子等基本的劳动技能,并通过生活实践,将游戏中的劳动技能运用于生活实际,效果非常显著。会干更要爱干,教师的鼓励就是学生劳动的动力,通过“我是值日小班长”活动,让孩子轮流当值日班长,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兴趣,尽管这些孩子干的不尽人意,但只要参与劳动,就要抓住闪光点,进行激励、表扬,学生的劳动兴趣就会提高。教师适时的加以指导,渐渐的,学生能主动参与劳动,劳动技能也在实践中提高了。
三、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
智障孩子表现出的不文明行为比正常孩子多很多,说脏话、骂人等现象屡见不鲜,也是因为他们的诸多不文明行为,往往被人们排斥。为了使他们将来能够融入社会,培养他们讲文明、懂礼貌的习惯势在必行,使其懂得礼貌待人处事,与他人和睦相处,从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智障学生思维能力差,直观形象的知识更容易接受,所以,我通过直观示范,在学生面前树立榜样,如:每天早上,主动跟学生打招呼“早上好!”;向学生借笔用“请”“谢谢”等,这样文明礼貌意识潜移默化的在他们脑海里形成。对日常生活中的小节常抓不懈,如:不小心碰到了别人,教育学生说“对不起”,进入别的房间要轻轻的敲门……课堂教学中,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模仿打电话时的文明礼貌用语、招待客人的文明礼貌等等。生活实践课,带学生乘车、看电影、购物、春游,让学生知道,公共场所不能大声喧哗,要遵守秩序,使用文明用语等。班级还开展“文明之星”评比活动,激发学生说文明话,做文明事的热情。通过多种形式的日复一日的影响和训练,学生基本养成了文明礼仪的好习惯。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对于智障学生来说,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期的、反复的训练才能养成,要持之以恒,反复强化和教育,时时教育、适时引导,要有耐心,有恒心,有信心,只有这样,才能使智障孩子的良好行为成为习惯。
(责任编辑 刘 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