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与MOOC的融合发展探析

2016-05-14 14:33白明凤
新世纪图书馆 2016年8期
关键词:信息素养教育高等教育

摘 要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是近年来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话题,它源于远程开放教育,具有开放性、大规模、互动性等特点,与信息素养教育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信息素养教育与MOOC的融合发展已成为信息素养教育现代转型的必然趋势。对此,应把握好信息素养教育与MOOC融合发展的关键要素,加强信息素养教育MOOC平台和课程群的建设,创新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以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素养教育MOOC模式。

关键词 信息素养教育 MOOC 高等教育

分类号 G254.97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6.08.006

Study on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and MOOC

Bai Mingfeng

Abstract MOOC, the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has been a heated topic of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in recent years, which comes from Distance Open Education, and is characterized by openness, massiveness, interaction etc. It is closely correlated to information literacy.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MOOC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trend for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grasp the key factors of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enhance the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course group and MOOC platform and innovate the system for integrated development, so as to construct an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MOOC model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MOOC. Higher education.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简称MOOC)是近年来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话题,它在现代信息技术中以应用时间快、影响力大成为高校教学方式改革的重要推动力,同时也为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发展机遇和转型条件。

1 MOOC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MOOC源于远程开放教育。200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成了“MIT开放课程”网站,将自己开发的大量课程放在网上供人们免费学习。后来,随着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和教育机构将优质资源放到网上共享。2008年,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大学的戴夫·科米尔(Dave Cormier)和布赖恩·亚历山大(Bryan Alexander)提出了MOOC这一术语,用于描述加拿大阿萨巴斯卡大学学者乔治·西门思(George Siemens)和斯蒂芬·道恩斯(Stephen Downes)共同设计开发的《关联主义与关联知识》这门在线课程。之后,一大批著名大学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尝试以这种课程形式设计课程,MOOC 开始得到推广普及。201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开设的开放课程《人工智能导论》获得了来自190个国家16万学生的在线注册学习[1]。之后,欧美国家的一些大学教授、顶尖大学及大公司开始合作制作MOOC,或建立自己的MOOC技术平台,从而把MOOC推向了高潮。在我国,MOOC浪潮掀起于2013年,该年5月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同时加盟edX,7月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也相继与Coursera签约,10月清华大学打造了全球首个中文版MOOC平台——“学堂在线”[2]。2014年5月,由教育部主导的“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正式上线,成为国内高等教育类MOOC的主要阵地[3]。

MOOC源于远程开放教育,但又不同于远程开放教育。如果说远程开放教育是在线教育的1.0形态的话,那么,MOOC则是在线教育的2.0形态,它除了课程教学视频外,还包括在线问答、虚拟互动空间和测评体系等[4],具有开放性、大规模、互动性等特点。首先,开放性是MOOC最主要的特点,任何有学习需要的个人都可以借助网络,自主登陆课程发布网站或平台,观看课程视频,参与课程交流,从而打破了传统课程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时空性和课程的共享性。其次,在MOOC的英文表述中,“Massive”是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是参与者发布的课程数量多、规模大,而不是个人发布的一两门课程;另一方面是参与课程学习的人员多、规模庞大,在网络保障的情况下,参与课程学习的人数不受限制。目前,排名第一的MOOC平台Coursera已经有超过1000万的注册用户。最后,与传统在线教育不同的是,MOOC具有互动性,其采用分段视频形式,将视频课程切分为5~15min的“微课程”,并在各个“微课程”之间设置线上作业和测试,学生只有通过阶段测试后方可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如果遇到问题还可以在线咨询,甚至可以利用其它社交平台进行交流讨论,从而实现学生与“课程”的互动,打破传统在线视频单一的传播模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程教学效率[5]。

2 MOOC与信息素养教育的相关性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MOOC与信息素养教育一样都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它们目标一致,互为条件,互相影响,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

2.1 MOOC与信息素养教育的目的一致

信息素养教育与MOOC虽有不一致的地方,但是在信息资源共享上是一致的。MOOC的学习活动一般是在线开展,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涵盖不同类型的个性化资源,因此,MOOC的学习可以认为是一种富资源的学习,属于一种基于信息素养能力的学习过程。而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自主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这点上看,信息素养教育与MOOC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让学生有一个适合于学习资源的学习模式,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MOOC融合了专业教育平台、大数据技术等多种现代技术手段,包含各种不同技术工具和社会媒体,MOOC的学习属于一种富媒体和富技术的学习。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之一是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也与MOOC的目标相一致。此外,MOOC学习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更加重视学习知识的转化,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6],这也与信息素养教育相一致。因此,把二者结合起来,让MOOC承载信息素养教育,既可以扩大信息素养教育的面,又可以提高信息素养教育的质,提高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有效性。目前,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主要表现在信息检索等有关课程上,这些课程基本免费开放,实用性强,因此,将现有信息素养课程制成MOOC是可行的。

2.2 MOOC是当代信息素养教育的新手段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高校已经开展了在线信息素养教育,但普遍存在形式单一的问题,基本是依照网络上发布专题讲座以及文献检索课等方式进行组织教学课件,多采用PPT以及PDF等静态网页,教育内容整体性差,不具备集成化优点,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难以实现师生之间的线上互动和交流,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不能完全实现线上教学的目标。

与传统网络开放课程相比,MOOC所具有的自主性、互动性和灵活性等优点能够为信息素养教育提供更多的新教学手段,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MOOC环境下开展信息素养教育能够实现混合式的学习模式,实现线上和线下的互动。混合式学习极大地融合了传统学习方式和数字化学习的优点,充分发挥教师监控教学的主导作用;同时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能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7]。MOOC碎片化教学更适合采用线上教学模式,学生可以依照自己的时间来观看视频,利用网络查找相关学习资料,全程参与课程教学,通过在线随堂测验和在线讨论,提高教学效率。

MOOC课程主要实行规模化在线教学,不受学生人数的限制,在线学习方式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所有人员开放,学生只要具备上网条件和终端设备就能实现自主学习。因此,MOOC可以弥补国内传统信息素养教育师资力量有限、学生受教育程度低、覆盖面不广、课程内容落后、教学形式单一等不足,扩展教育空间,全面提高信息素养教育质量。目前,国内一些高校尝试制作和发布了信息素养教育MOOC,如武汉大学的《信息检索》、中国科技大学的《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中山大学的《网络素养》等等,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8]。

2.3 信息素养教育是MOOC的重要保障

MOOC环境下,信息数量和质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面临的不仅包括了超链接网页的信息,还包括了互联网站、网络交流社区以及数字媒体等多方面的信息[9]。面对信息海洋和层出不穷的信息技术,如何适应MOOC的教学模式,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MOOC平台和网站,并从众多的MOOC课程中选择学习课程,开展互动交流和评价,这些都与学生的信息素养密切相关。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决定MOOC教育模式能否正常运转的关键因素,学生的信息素养越高,通过MOOC模式进行课程学习就越顺利,成效也就越大。因此,在MOOC模式中,教育者必须重视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学会在网络中组建学习小组,学会使用论坛和一些交流工具进行学习交流,学会通过QQ、微博等范式实现师生、学员之间的互动。

从影响学生选择信息素养教育的因素看,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所包括的信息知识的学习和信息能力的培养,都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适合于网络开放课程教学。我国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已经经历了30多年的时间,积累了大量的信息检索理论和教学资源,进入21世纪后,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中出现了信息检索的精品课程,有的高校还开设了远程教学课程,这些都为MOOC与信息素养教育的融合提供了便利条件。

3 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与MOOC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

3.1 科学设计信息素养教育MOOC平台

基于MOOC的信息素养教育平台的设计可以通过资源免费共享、公布课程教学计划表以及测验环境等来实现。在平台功能结构设计中,包括知识点导航、人工智能帮助系统,而平台主体部分由个人中心、课程中心、讨论区等组成。个人中心部分查询注册信息,包括用户名、密码以及邮箱等。课程中心为教学开展主要场所,教师需要设计开课课程,上传课程短视频、课程习题以及作业等资源,用户能够在课程学习区看到具体课程的信息。课程中心的入馆教育主要针对大学新生,介绍图书馆资源分布情况以及相关规则等;专题讲座包括发布的一些讲座信息。讨论区是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交流的平台,学生和教师同时具有浏览和留言的权限,针对开设的课程讨论板块设置相应的发帖内容和管理群等,同时论坛与QQ群账号绑定,微信同时广播,实现异地交流。在线考试模块的设计是指在系统中设置一些题目,实现智能组卷,也能防止学生作弊,考试结束后,教师对客观题目进行评分,将学习成绩发到个人中心。

信息素养教育MOOC平台的设计类似将课堂直接搬到网络上,教师通过论坛和微信等方式发布课程信息,感兴趣的学生可以提出选课申请,由教师审核学生专业以及学生人数等,审核通过的学生具有上传作业、在线考试等权限,未通过审核的学生可以实现在线学习。教师审核完成后,依照教学计划定期发布视频、讨论话题以及作业等,学生在规定的时间段内进行自主学习。教学中,为保证更多的学生参与互动,教师每周至少参与一次论坛活动,提出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课程结束后,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在特定时间段内进行在线考试,并给予评定。

依照信息素养教育MOOC平台的特点和内容规则,采用B/S模式进行软件分析,构建基于J2EE技术规范网络平台,采用一些主流开源开发框架,使用免费主流开源进行连接,在服务端采用开源容器Tomcat[10]。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为保证系统稳定运行,可以采用集群部署和缓存等手段。为避免不同高校之间资源建设重复性问题,在技术架构中,需要加强学校间的合作,重视多高校的联合使用,满足多高校同时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需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2 构建信息素养教育MOOC课程群

信息素养教育与MOOC的融合发展,使得接受信息素养教育的学习者众多,甚至不受国家和地域的限制,因此,在课程设计上需要考虑学习者的数量差异和身份差异。同时MOOC由于内容灵活、短小,特别符合年轻人的学习特征。为此,在信息素养教育MOOC课程开发中,需要重视开发迷你MOOC模块,这样可以扩展教学进度,并能够实现重复使用。教师在制作MOOC中可以嵌入小模块,针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讲解分析,把时间控制在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内,实现随时自主学习,从而提高学生信息获取和处理的能力[9]。除教学视频外,MOOC的教学空间、测试题目等内容也应按小模块的方式来设计,保证课程的整体性。

设计信息素养教育MOOC课程时,需要为学习者提供交流平台,如可以通过微博和QQ群等实现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课程网站设计中,需要把相同兴趣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针对学习中的问题展开讨论并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学习资源,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在自主评测中,需要课程网站设计相应的自我测量小模块,保证学生在学习一段时间后能够完成相应的测试,同时课程网站还需要增加答疑解惑模块,提高课程的交互性和互动性,随时为学生解答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MOOC学习是一种富资源、富技术的学习,需要不同的信息技术和媒体设备来支持学习过程。因此,在构建信息素养教育MOOC课程体系中,应充分利用图书馆的现有资源和力量,挖掘现有课程内容,促进信息素养教育与MOOC的融合发展。当前,首先需要整合在线教育课程和传统教育课程,将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制作成MOOC,将分享、互动、交流等要素融入课程中,并在网上公开发布,引导在校学生进行网上学习。其次,高校既可以自主开发或联合开发信息素养教育MOOC新课程,也可以引进国内外优秀信息素养教育MOOC课程,甚至可以直接利用名校提供的优质资源享受众包服务,让本校学生享受到优质的信息素养教育资源[11],助力信息素养教育MOOC课程体系的完善,形成信息素养教育MOOC课程群和精品MOOC。信息素养教育MOOC课程群应该包括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几大模块,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对信息素养教育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

3.3 创新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

信息素养教育MOOC平台的设计和课程的开发涉及多方面因素,如师资队伍、技术支持、经费保障、课程标准、信息安全与知识产权保护等等,因此,创新体制机制对促进信息素养教育与MOOC的融合发展显得十分必要。

首先,创新协同共建机制。一方面,建立全国性的信息素养教育建设与协调机构,制定全国统一的信息素养教育MOOC标准,从战略高度规划信息素养教育MOOC的发展,加强MOOC资源开发的顶层设计和引导,组织条件好的高校协同开发信息素养教育通识性MOOC,并将课程发布在“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上,供学习者远程访问学习。另一方面,高校应将MOOC时代的新型教学信息化视为大学的发展机遇,进一步明确信息素养教育MOOC的目标,设立学校层面的MOOC协同创新机构,统一协调校内相关教育机构和教育力量,全面分析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结合教学目标积极吸收国内外发展成功经验,制定更加精细化的信息素养教育评价标准,把MOOC资源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纳入到高校发展战略中,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在线教学的新模式,引导信息素养教育与MOOC的融合发展。

其次,创新运行保障机制。在思想方面,高校应充分认识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对信息素养教育MOOC给予高度重视,加大人员、资金和技术的投入,积极建设校园信息化学习环境,为信息素养教育MOOC的开展提供实践时间和空间。在师资建设方面,加强MOOC教学团队的建设,组织任课教师深入学习MOOC理论和技术,分析信息素养教育与MOOC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掌握MOOC技术技能,转变教学风格,鼓励、引导和扶持优秀教师开发具有一定特色和影响力的MOOC课程资源,实现教师角色从传递知识向创造知识的转变。在制度建设方面,加快制定与完善包括资质认证、经费保障、课程标准、学分积累与转换、版权保护等在内的规章制度,实现制度之间的有效衔接与配套协调,最大限度地发挥组合政策的作用,推动信息素养教育MOOC的发展。当前,发展信息素养教育MOOC应与《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等政策相衔接,实现与已有规划的有效结合,充分利用现有政策,加快信息素养教育与MOOC的融合发展[12]。

第三,创新质量管理机制。质量是信息素养教育MOOC的生命线,贯穿于信息素养教育MOOC课程的开发、运行和评价的各个环节。信息素养教育MOOC的质量管理机制分为课程准入机制和课程清理机制两部分。课程准入机制包括课程来源和课程准入方式两方面,课程准入方式又分为课程的“实体性”准入标准和“程序性”准入标准;课程清理机制包括课程的“实体性”评价和“程序性”清理机制[13]。为保证信息素养教育MOOC质量,应拓展课程来源渠道,丰富课程的数量和类型,一方面,应充分发挥高校在课程开发上的主力军作用,成立课程建设联盟,联合开发高水平的信息素养教育MOOC;另一方面,应适当引进国外高水平的信息素养教育MOOC,形成课程群。当然,无论是开发的课程,还是引进的课程,都要符合课程准入标准和程序,都要对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教学安排和测评方式等进行严格的事前审核,保证课程质量。同时,应加强对学习活动的实时跟踪,对线上课程进行周期性的质量评价,通过线上问卷等形式,获取学生对课程设置、内容、组织、互动、测评等方面的评价,不断完善课程设计。对不能满足社会和学生需要的课程,应及时清理下线,保证课程的整体质量。

4 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素养教育与MOOC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性,MOOC的灵活性、交互性非常适合信息素养教育模块化教学,两者的融合发展是信息素养教育的必然趋势。在信息素养教育与MOOC的融合发展中,不仅需要科学设计信息素养教育MOOC平台,而且需要加强制度保障,构建信息素养教育MOOC课程体系,加强信息素养MOOC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流融合,提供融合式信息素养教育模块,丰富信息素养教育资源,引导教师积极参与MOOC建设,探索和建立高校图书馆新型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 1 ] 王颖,张金磊,张宝辉.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典型项目特征分析及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31(4):67-75.

[ 2 ] 张舵,吴跃伟.国外高校图书馆在MOOC中的作用及其启示[J].图书馆建设,2014(7):85-89.

[ 3 ] 黄如花,李白杨.用户视角下的信息素养类MOOC需求分析与质量反馈[J].图书馆,2015(7):26-29.

[ 4 ] 罗博.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与高校图书馆角色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14,58(3):130-136.

[ 5 ] 邓萍萍,吴殿宁.慕课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探讨[J].海外英语,2015(9):9-11.

[ 6 ] 潘燕桃,廖昀赟.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慕课”化趋势[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32(4):21-27.

[ 7 ] 郑芬芳.MOOC时代的信息素养教育探讨[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5,35(1):8-10.

[ 8 ] 黄如花,钟雨祺,熊婉盈.国内外信息素养类MOOC的调查与分析[J].图书与情报,2014(6):1-7.

[ 9 ] 张丹.MOOC时代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5,35(2):69-70.

[10] 门龙海,刘菁,韩骏.主流开源网络教育管理平台的比较研究[J].软件导刊,2010,9(12):228-230.

[11] 邓佳,詹华清.MOOC环境下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研究[J].现代情报,2015,35(12):37-40,46.

[12] 李亮.MOOC发展的国家政策支持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5):65-72.

[13] 李欣茹.开放教育课程管理机制研究述评[J].云南电大学报,2009,11(3):5-8.

白明凤 贺州学院图书馆馆长、副教授。广西贺州,542899。

(收稿日期:2016-01-29 编校:刘明)

猜你喜欢
信息素养教育高等教育
“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构建研究
论信息素养教育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浅谈MOOC时代的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
社会性软件在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