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发顺
摘要:作者在“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教学过程中,按教材预设的实验进行了课堂教学,由于实验现象异常,学生提出了很多未曾预设的问题,这些问题通过同学间相互的争论与回答得以解决。文章从实验现象到原理有多远、实验设计的改进建议、知识分层推进和被忽略的现象四个角度,论述了教学中只有尊重学生认知思维的起点,才能激发学生参与到最真实有效的学习之中。
关键词:尊重;认知思维;实验现象;真实情境;预设与生成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8-0048-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8.017
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更是理解信息、加工信息、发现问题、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1]。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发现很多教师并不在意的问题,或者教师认为想当然的变化,抑或是通过“讲+练”反复巩固的教学过程。教师普遍注重情景教学,总是在不停地寻找、创造新奇的实验或视频作为情景,但却不能较好地使用教学中实验异常现象、学生对话的情境,教师没有走入情境甚至忽视这些情境,让学生刚刚激发的兴趣瞬间消失。笔者在苏教版《化学2》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第一课时教学中,未曾预设的实验及异常现象成为真实的情境,学生全身心融入了探究学习活动之中,取得意料之外的收获。下面选取部分的教学片断与对话进行分析。
一、教学片断分析
教学片断一:原电池形成与工作过程教学与实录
[实验1]如图1所示,将一块锌片和一块铜片同时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2]如图2所示,将铁片和铜片用导线相连,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3]如图3所示,用导线将灵敏电流计(0~300uA,东南电表厂)接入,正接线柱连接铜片,负接线柱连接锌片,观察实验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