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
中药冬虫夏草见记载于清·吴仪洛所撰《本草从新》,此书刊于1757年(清乾隆21年),记载此药功效为“保肝益肾,止血化痰,已劳嗽”。而在1828年(清道光7年)张德裕所撰《本草正义》中则认为,《本草从新》所说这一功效为一家之言,“未见其果有功效”。
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冬虫夏草功能主治为“补肾益肺,止血化痰。用于肾虚精亏,阳痿遗精,腰膝酸痛,久咳虚喘,劳嗽咯血”。功能主治写得如此详细,我认为可能是抄“文革”后期所编的《中药大辞典》或《现代实用中药》二书,药典上冬虫夏草的功能主治与前面提及的二书所记大同小异。因为冬虫夏草有如此多的功能主治,市场上一些“冬虫夏草破壁含片”广告则宣传了更多功能,夸大更多。
冬虫夏草在甘、川、滇、藏、青等地和尼泊尔国高寒山地有生长。它的寄主是一种虫草蝙蝠蛾,主要以蓼科植物为食,蝙蝠蛾产卵孵化后幼虫转入地下,此幼虫为冬虫夏草菌感染,形成幼虫尸体,虫的头部包覆虫草菌子座,故冬虫夏草是幼虫尸体和虫草菌子座的复合体。冬虫夏草菌学名为Cordyceps sinensis(Berkeley)Saccardo。由于需高寒气候,植物、蝙蝠蛾和冬虫草菌等生长条件,故未见大规模栽培,而冬虫夏草菌培养物(菌丝体)则有多家药厂生产。冬虫夏草分布不集中,需在高寒山地雪刚融化时采集,故采收十分艰苦。药农可以得辛苦钱,药商层层加价,再加上极为夸大的广告宣传,冬虫夏草就真正成为“名贵”中药了。前几年,300元1克,现在约200元1克,按药典每日最低用量3克计,一天需600元,一年约需22万元,真可谓吃不起的冬虫夏草。
冬虫夏草也研究不起:按我们通常植物化学研究的做法,需投样5 000克,原料就要一百万元,加上人工、溶剂及仪器测试,可能需要一百五十万元,所得的化学成分也仅能做药理、毒理等初步研究,再做药代和临床研究那就需要更多的科研经费。
不过,多年研究也弄清楚冬虫夏草不少化学成分:一为虫草酸(Cordycepic acid),即甘露糖醇或D-甘露醇(Mannitol),这种成分许多植物中都有;另一为腺苷(Adenosine),在活体组织中分布。2015版药典对冬虫夏草的质控即是以腺苷为唯一标准,即腺苷含量不得少于0.010%。我计算了一下,1克冬虫夏草含腺苷不得少于0.1毫克,按一日最低3克用量,就是腺苷不得少于0.6毫克。腺苷有什么用?任何一本生化教科书里都能查到。腺苷注射剂国内外不少药厂都生产,每支6毫克/2毫升,价格要实惠的多。当然,临床应用以遵医嘱为好。
最近有媒体报道,许多地方采收的冬虫夏草都含砷(《南方周末》2016.2.25),该报道说是因为产地土壤也含砷,这样问题就严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