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抡堂
【摘 要】个体差异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学生认知基础、思维方式的差异,尊重他们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落实个体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目标,指导个性学习,着力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从而在个体的发展中,获得学生群体的发展。
【关键词】关注;差异;尊重;落实;指导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叶澜教授指出:“每个人不可能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不可能用同样的速度沿着唯一的途径达到相同的终点。”就此,我认为,教学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在学习方式、方法等方面的个性化选择,促进个性化的多样发展,实现个性的张扬,从而积极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发展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才能。
一、关注认知基础的差异,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德国的莱布尼茨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绝对相同的树叶。”同样的,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处于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生命体,不存在两个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是绝对相同的。[1]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在认知基础表现出来的差异特点,再结合《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三维目标,实施因人施教,制定出适应不同类型学生发展,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切实改变学生被动适应教育要求的教学方式,遵循教学的本质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积极落实教学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原则,提供个性发展的空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如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我发现学生存在这样的认识差异,有的学生停留在直观的认识阶段,需要借助小棒、手指、图等直观材料才能完成认识;有的学生处于抽象认识层次,可以利用数的组分成或可以通过观察直接抽象出数字。就是直观认识阶段也有不同的认知水平,有的需要借助直观的生活情境帮助认识,有的要一根一根的数,有的可以3根5根地数,来认识数。
二、认可思维方式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人的思维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教学时应该充分发挥不同方式的功能,引导学生流露自己的思维方式,贡献自己的思维成果,丰富课堂的教学资源,满足人思想深处受人重视、受人肯定、获得成功的强烈欲望。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的思维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从思维方向看,有的习惯从已有的条件通过推理判断,一步一步指向未知,获得问题的解决;有的善于运用综合法反其道而行,从问题逐渐导向已知条件;有的喜欢综合两种思维方式的优点,通过中间问题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的关系获得问题的解决。从思维的特色看,有的喜欢开展抽象性思维,有的喜欢直观思维。理智的教师尊重这个现实,积极拓宽个性张扬的“空间”,主动认可学生存在的思维方式差异,在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开展主体学习的基础上,又让他们吸收他人思维方式的优点。这样的教学,既认可了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肯定了他们合理的思维方式,满足了他们的表现和渴求成功的欲望,又指他们出努力的方向,明确努力的目标。从而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参与,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为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夯实了基础。
三、尊重方法选择的差异,培养思维的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和教育的全部艺术和技术在于发挥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使他们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问题的解决是一个不断寻求最佳捷径的曲折的探索过程。学生个体的方法是问题解决方案制定的有效资源,尊重学生的学习方法选择,给予个性才能彰显的,提供了充分的“水分”和“氧气”,引导他们开发、贡献自己的方法资源,积极发展自己,培养自主探索能力,设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案,积极地挑战自己,保持思维的连贯,锻炼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和批判性,获得成功的满足和精神的解放,从而培养自觉思维的积极性。
如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24时计时法》这部分的教学,教材安排了在学完24时计时法后再学习经过的时间。例题用欢欢与父母的对话形式呈现信息,“哦!今天就能见到奶妈喽!我们得抓紧些啦,火车9:00就要开了。下午6点了,终于到站了!”要求的问题是:到奶奶家要做多长时间的火车?在教学中,我允许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用自己喜欢方法去解决。有的学生借助钟表或钟面(画图),通过数钟面上的格子算出经过的时间;有的学生分两段计算,上午9时→12时→下午6时,用3小时+6小时=9小时;有的学生就会用刚刚学过的24时计时法,下午6时是18时,再用结束的时间减去开始的时间,18-9=9(小时)。
我在充分尊重肯定学生个性化方法后,利用激励性语言引导学生比比谁的方法多,激发他们积极思维,多掌握他人的方法,从而使他们不但得到表现欲望的满足,而且规定了努力的方向,形成个体生命发展的增长点,体验受到尊重的心理满足,体验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强化了学习的欲望,培养了主体内在的学习需要。在长期的主动学习中,增强了学生主动思维的积极性。
四、落实发展目标的差异,张扬个体的个性
个性化发展目标是指基于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思维特色、兴趣爱好,设计出来的具有一定要求梯度,涵盖知识目标、认知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教学要求。
如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体积》的教学,我根据班级学生的不同程度制定层次目标:A层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理解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B层学生应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自主探索出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C层学生能独立、自主探索出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发展空间观念,灵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于学困生要求达到A层目标,中等生要达到B层目标,优等生要达到C层目标。[2]
要落实这一目标要求,首先要求教师要改变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抛开教育的功利思想,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从学生的现状出发,允许教学出现不同声音,允许存在不同的学习方式,允许学生处于不同的发展水平,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活泼、平等安全的心理体验氛围。其次,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保证有独立思考的时间,教学形式上引导学生运用操作、独立思考、练习、生活实践的学习方式,教学组织形式上建立以个人学习、小组交流、师生合作的组织体系,从而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最后,要开展发展性的评价活动,建立自评和他评、个人评价和集体评价、物资鼓励和精神鼓励、正面评价和鼓励性批评,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的全方位、多层次的评价方式,焕发学生精神活力,引导他们找到自己的位置,正视自己的优缺点,明确努力的方向,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张扬学生的个性。
差异是个体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中关注学生集体的差异现状,开展个性化的学习活动,实现个性化的发展目标,着力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从而在个体的发展中,获得学生群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余阳春.《因材施教,促进差异发展》.四川教育.四川教育编辑部出版,2008年第Z2期.
[2]吕雅贤.《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科技新时代.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