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璘
【摘 要】同为成长小说的代表,1951年《麦田里的守望者》在美国出版,轰动一时,引发无数争议。2000年《三重门》问世,发行之日便销售一空,为中国长篇小说指出一条新路。本文旨在从写作手法角度比较两本小说之间最相似但存在差异的两个方面。
【关键词】夸张;口语化;不可靠叙事
一、夸张的语言风格
夸张这一概念由利奇于1983年提出,指的是故意夸大或缩小表达对象的某种特征和品格,从而吸引对方的注意力。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夸张主要体现在两点:口语化的表达和词语的选用。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出现了大量的咒骂性词汇,如goddam,fuck等。这种口语化手法叫“少年侃”,常用于民间文学。在传统文学中,说粗话的往往是反面角色。但霍尔顿咒骂的都是他所觉得的假模假式的东西,构成了反叛的气氛和厌恶的情绪,与小说主题不谋而合。他也使用了大量的口语词,如and all,or something等,既折射出思想上的混乱,又透露了自我意识的强烈,渴望别人相信他,再三用“I really can,or it really is”来表明他的真诚。塞林格以语言的“俗”消融了艺术的“雅”,抹去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削平了表层与深层的隔阂。
在词语选用方面,塞林格尤为大胆。比如,当霍尔顿发现宿舍没人,他说:
大家都到哪里去了?这儿他妈就像个停尸房一样!
停尸房空无一人,阴森压抑,来形容宿舍并不多见,自嘲意味居多。
相比之下,《三重门》的措辞就高雅了许多。如:
女人愈老声音愈大,而男人反之,老如这位化学老师,声音细得仿佛春秋时楚灵王章华宫里美女的腰。讲几句话后更变本加厉,已经细成十九世纪俄国上流社会美女的手,纯正的“未盈一掬”。
作者把化抽象为形象,把声音之细比作美女的腰和手,让人立刻产生共鸣,体现出韩寒睿智幽默,知识渊博。
此外,《三重门》还使用了语码转换,语码转换是指在同一次对话或交谈中使用两种甚至更多的语言或语言变体的现象。如:
马德保为饰无知,说什么孔子在英文里是独有一词的,叫Confucius。下面好事的人问:“那么老子呢?”马德保只好硬着头皮拼“老子”,先拼出一个Laoz,不行被一个国家先用了,又想到Loach和Louse,可惜都不成立。
三个英文单词Laoz ,Loach ,Louse,在中文中分别指老挝、泥鳅和虱子,与“老子”相去甚远。韩寒运用不同语言之间的某种联系,诙谐而讽刺。
由此可见,两书的夸张在表现形式上大相径庭。究其原因,第一,作家的个人风格受时代背景影响较大。第二,《麦田里的守望者》并不以故事情节见长,而是通过塑造人物来揭露问题。
二、不可靠叙事
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提出不可靠叙事者的概念,指那些在智力,道德,人格上存在严重问题和缺陷的叙述者。从这样的角度展开的叙述通常混乱而不可靠,读者常常对此深信不疑,不能洞察不可靠叙述者的欺骗性,对作品的理解也会大打折扣。尽管如此,但不可靠叙述能展现表象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揭露人类如何歪曲或隐瞒事实。
塞林格笔下的霍尔顿实际上是一个各种矛盾的结合体。他痛恨电影,但却在电影院里消磨时间;他厌恶没有爱情的性关系,却又叫来了妓女;他讨厌虚荣庸俗的女友,却又贪恋她的美色;他自认为与琴亲密,却连她是否与别人发生关系都搞不清楚;他一直在咒骂着舍友混账,但他又胆小懦弱,害怕发生争执……他又爱撒谎,在火车上向偶遇的同学母亲“瞎扯”;对妓女谎称自己刚动手术……塞林格表面上没有对人物做出任何评价,却事实上塑造了一个不那么可信的角色,更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虚伪,可谓神来之笔。
而在《三重门》中,林雨翔看似是个庸人,听从别人的指令而活着,在体制下,在父母、老师、同学面前,他迷茫而无助。但他也不甘于平庸,想做到洒脱,却在彷徨中沉沦。但一推敲,我们似乎又被作者骗了。他孤寂,渴望得到别人的重视和肯定,又自命不凡,渴望成功而虚荣。获得作文大赛一等奖后,他会沾沾自喜;当上文学社社长后又会立马去和钱荣炫耀。他没有多少朋友,喜欢在自己的世界里去享受自己的荣誉。这种叙事使得人物更加真实,也更加凸显出他的悲剧性。
三、综述
作为相隔五十年的两部成长类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和《三重门》在写作手法上既有相似,也有不同。总的而言,前者狂躁,后者温和。然而这并不妨碍它们的核心思想:强调“人”的反抗与回归。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投身于成长小说的研究当中,将中国的成长小说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杨坚,赵薇.《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夸张及语用功能.[J].红河学院学报.2010.8(1)
[2]徐普良.试论《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题与叙事艺术.[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2008:52-60
[3]陈新澜.论《麦田里的守望者》口语体风格的再现——以两个中译文为例.[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25-26
[4]胡婷.魏子淇. 韩寒、钱钟书作品幽默言语结构模式异同.[J]语文学刊.2010.9
[5]刘丹.《麦田里的守望者》叙事技巧分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1.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