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华
【摘 要】当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通病:一是阅读量不够,二是没有切实有效地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语文教师经常困惑的是,课堂上自己没有少讲,课下学生没少练,但一到考试学生就不能运用自如。归根结底,解决问题的途径在哪儿?笔者认为,究其原因还是读功不够扎实。教师能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系统的科学的阅读训练计划并及时检测学生阅读的效果,对阅读能力实质性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阅读训练
一、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
一是要在课时上给予安排,每周至少安排两节阅读课,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广泛阅读。二是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开展课外阅读,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图书室自由地翻阅自己喜欢的小说、散文等。让学生在读书中“自得其乐”。只有多读才有可能让学生各有所需地汲取营养,才有可能使不同人的不同生活经历形成个性化的独到见地,才有可能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过程中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和心灵净化。
二、把握几种文体的阅读规律
中考阅读题一般都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种文体。对于任何一种文体的文章,我们都要在阅读过程中搞清作者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和为什么这样写,这是阅读的一般规律,在此基础上再根据不同文体特点分别找出特殊规律。从这些规律入手进行有的放矢的阅读训练,随着量的积累,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能达到一个质的飞跃。
三、多种多样的阅读形式
1.速读
《初中语文课标》还规定,教师要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能力,具体要求达到每分钟500字左右。可是就目前中学生实际来看,在保证读懂文章内容的前提下,能保证每分钟达到以500字者最多不过60%。这样看来,培养初中学生快速阅读的任务是很艰巨的。在信息时代,学生要摄入的知识逐步增多,如果不提高阅读速度会落后于时代步伐,所以语文教学适当的提高阅读速度还是必要的。
2.精读
所谓“精读”,顾名思义,就是“专一、深入地读”。《初中语文课标》中要求“学生能过从课文中体会到作者的态度和观点;就课文内容、语言、写法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问;分析出文章中一些字、词、句的深层含义。”这些,学生只有在切实领会文章内容之后,才能从其字里行间去领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不专一、深入地的读行吗?由此可知,精读适用于要求较高的场合。《初中语文课标》中也明确指出:教师要教会学业生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精读课文。我想,这方面普遍做得较好,语文教师在精讲课文时,学生养成了作笔记的好习惯,经常在书上圈圈点点,在课文上做旁批注释。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于在精读过程中圈点、批注了。
3.略读
所谓的“略读”,似如走马观花,大致把握内容就够了。语文课本中,在介绍读报常识,谈到了本报的方法包括精读和略读。对于那些重要的,自己喜欢的文章适用精读,逐字逐句的研读,掌握重点,吸取精华。一般的文章,大略读一下了解梗概即可。
4.朗读
朗读是一种艺术再创造,它可以把文字表达不出来的地方通过语音技巧加以弥补,使静止在纸上的人物、情节活动起来。因此,要培养学生朗读时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语调。比如,朗读时句子之间及句子内部的停顿、语气的轻重、语音的高低升降、语速的快慢等,可结合不同的文章进行朗读,这样可使学生加强课文的理解能力。
5.细读
教师要精心设计一系列有内在联系、有启发性的问题,带着问题去有选择地细读段落。细读时要充分调动各种感官,争取做到:心到、眼到、口到、手到,力求在细读时解决疑难问题。凡是富于兴趣的东西,特别能引起人的思维,有位心理学家曾讲过这样一句话:“兴趣是一个能量的激素”。它能很快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在教师所需讲的主题上来。 学生通过分段细读,理清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体会文章的布局谋篇。这―步骤着眼于培养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归纳段落大意和理解句段的能力。
四、多种阅读教学策略和教学形式相结合
新课标倡导语文阅读教学应有多种教学策略,营造严肃活泼的教学氛围,突出师生教学中自主创新精神。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策略主要有四种:一是,探究性阅读教学策略,即以学生为主的提问主动探究、沟通与交流,从而获得阅读材料中所表现的态度、情感、价值观或人生经验的教学训练策略;二是,学生自主性阅读教学策略,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阅读材料出发,进行自我指导与激励,以学生分小组讨论的形式去发现并解决材料中的问题;三是,创造性的教学训练策略,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阅读思维的培养和解题方法的贯彻,使学生在面临不同题材阅读材料时能运用所学的阅读方法解决问题;四是,师生对话教学训练策略,即将阅读材料中的重点或内容以师生对话或生生对话的形式展现出来,使学生在对话中取长补短,吸收作品精华,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语文阅读积累和文化素养的积累。
总之,发展学生的阅读思维训练是语文学科的主要目的之一,其教学的途径和方法很多。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贯穿始终的教学内容。只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就可以通过已有的知识突破未知领域,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