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洋 唐艺文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精神内涵,是中国学生个人修养的重要部分。我国历来重视传统文化教育,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为新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出更高要求。高等学校为此肩负着重大责任,逐步探索成人思维和开放环境条件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路径。本文立足传统文化教育要求,着重研究新形势下高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大学生全面成才。
【关键词】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路径
一、高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意义
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引导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一步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1],有利于大学生在学习中陶冶情操、浸润思想、提升境界,在传承中不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有利于不断提高广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共鸣和自觉实践,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伟大祖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二、高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思想
高校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重要讲话精神,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全面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工作理念。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工作之中,引导大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大学生提高文化素质和道德品质。
三、高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和载体可以包括主题班团会、征文比赛、广告作品征集、读书心得交流会、“榜样”寻访、专题讲座、实践体验等,力求不断创新,以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可分为宣传动员、教育体会和践行养成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步步推进,重点开展好以下几个方面内容,进而实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广大学生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之目的。
1.营造氛围,全面动员
充分利用宣传栏、校园网、微博、微信等多种形式和工具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宣传,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为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打下坚实思想和舆论基础。
2.深入实际,掌握情况
设计问卷,开展调研,了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传承和弘扬的现状;分析原因,因地制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各项内容开展打下基础,确保实效。
3.系统学习,全面了解
鼓励各学生组织继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采取集中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通过报告会、座谈、讨论等形式,深刻领会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新时期实践发展打好理论基础。
4.学习总结,升华成果
组织开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和广告作品征集活动,从班级、团支部、党支部、党总支层面,逐级推选,引导大学生谈体会、谈认识,谈理想,进一步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
5.榜样寻访,典型引路
适时开展先进事迹报告会、自强之星报告会、榜样座谈会等活动;征集身边的“微榜样”,完善网络榜样宣传,传递“正能量”,落实榜样育人工程,切实发挥榜样引领作用。
6.多元人文,提升素养
积极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针对国学、历史、书法、国画等进行体验学习;广泛开展“民族文化”、“家乡方言”、“地方美食”等交流活动,用文化的纽带将各民族、各地域的学生联系起来,营造和谐氛围,提升文化素养。
7.铭记历史,发扬传统
紧密结合重要纪念日、重大事件,设计开展好主题班会、主题党团组织生活和形势政策教育,组织学习雷锋精神、纪念“五四”、“七一”运动等活动,进行走访老英雄、走进革命根据地、祭扫革命烈士墓等红色实践活动,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优秀革命传统。
8.调研实践、走进社会
积极开发和利用社会大课堂资源,针对社会热点,例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现状、传统文化失传原因等,精心组织开展社会实践,使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接受生动具体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总之,高校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要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2]。新形势下,引导学生辩证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才能促使学生提升个人修养,关心国家民族命运,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民族发展相结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03.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Z].2014-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