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2016-05-14 17:37马广荣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6年8期
关键词:渗透德育语文

马广荣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任务,不只是简单教学生认识一些汉字,阅读一下课文。最主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把一些课文中的思想内涵和文化意识进行讲解,让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提升自己道德价值观。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并且运用多样化教学模式来吸引学生兴趣,使小学语文课中的德育教育水平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语文;德育;渗透

现代教学继承并发展了之前只重视智力教育的应试教学,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现代教学形势下,德育教育同样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德育教育,提升学生道德水平是各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在语文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教育,这是广大教师不断研究与探索的话题。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而不是一种外在的附加任务。”

在小学阶段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课程是思想品德,针对小学生的人生观教育只依靠思想品德的几节课是得不到有效提升的,需要在更多宽泛的小语教育过程中,拓展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这些正面的人生价值取向可以通过小学语文的教材内容进行有效引导,因为小语教学就有一种人文精神的教育,这种人文精神的教育中或多或少的蕴含着思想道德的道理,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小语教育过程与德育教育之间存在一定的交集,这种交集的出现使得小语教学过程中融入德育教育成为了可能。

一、语文教师以高尚的道德来影响学生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进行德育教育也是如此,教育毕竟是人对人的教育,这是一个言传身教的过程。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在教学中我们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与情操,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身教更重于言教。小学生处于认知与思维的初级阶段,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还比较弱,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单一的言传并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着更深的影响。作为合格的教师,我们要做到言行统一,也就是说,我们所讲解的道德标准要与实际行动相一致,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为此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修养,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如要求学生文明用语、礼貌待人,那么教师就不能满口脏话,需要平和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要求学生遵守学校的各项制度,不迟到、不早退,不因故旷课,教师就要先做到按时到校;要求学生爱护图书,不乱写乱画,教师就要先保护好图书;要求学生珍惜粮食与水源,教师就不能随意浪费一粒粮食、一滴水;要求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教师就不能做有损国家与社会的事,对生活要充满激情,乐观向上地生活。这样才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让学生学习理论,效仿行为,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这样的德育教育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是传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承载着文化、情感、价值观等,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在实施德育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材是最为重要的教学资源,是最主要的教学依据,要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教师就必须要深入挖掘教材,对教材全面把握,找到最佳的情感“触发点”,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去感受,去联想,去感悟,从而使学生在学到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得到道德情操、人文素养等的全面提升。

根据我国的教育现状而言,课堂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主要教学形式,而且在教学过程中,都以教材上设置的内容为主要课堂教学依据。语文课堂德育教育是新课改形势下,一项创新的教学方式。教师首先通过对课文的讲解,加深学生们对对课文中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的教育,语文基础练习起不到德育教育的影响,只有教师通过课文内涵,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在认知中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正确的,应该以什么为榜样,这些思想观念初步形成,都来源于小学语文课堂教育。所以要对小学语文德育教育渗透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在师生互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过程,独立的德育做得好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因为德育教育的效果好坏只有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中才能表现出来。教学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教”,另一部分是“学”,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的主动性,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接受学生的意见。例如在教学《背影》这课时,一开始导入新课提问“回忆你的父母为你做一些事情”,从学生的表情看的出来,他们毫无感激之情,毫不感动,于是我放出了一段准备好的钢琴曲,再配上一段充满情感的话,音乐缓缓流放,他们也慢慢陷入沉思,眼里饱含着泪花,相信那段音乐将他们带回了与父母在一起的日子,那么美好,那么甜蜜。在讲授《司马光》一文时,通过让学生们分别扮演司马光、小伙伴、掉在井里的孩子、大人等不同的角色,按照课文的情节表演小品,让学生们亲自亲身体验司马光的机智、勇敢、果断的性格特点,并通过小品表演的形式让学生们体会司马光的果敢的性格,感染学生的思想,体会其中的为人处事的道理,进而达到较好的德育教育效果,让深厚的中华德育文化真正沁入学生的思想。

四、在语文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课外活动是课改教学又一新模式的体现,课外活动这种模式已经在很多小学开始实施,而且取得了不错成绩。语文课外教学活动也已经成为推动德育教育的重要措施之一。语文教学课外活动不但可以提高学生思想意识境界,而且可以把课堂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并且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更适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所以教师在组织语文课外活动时,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设计不同主题思想内容的课外活动。活动中可以通过电子设备播放一些爱国主义教育短片,和一些英雄人物事迹的介绍,或者组织一些有关思想教育的朗诵比赛。通过以上这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促进小学生语文德育教的发展。

小学语文德育教育渗透只通过课堂有效时间来完成,毕竟时间是有限的,教师不但要在语文课中对学生进行德语的渗透教育,更要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思想内容积极向上的书籍。小学德育教育的发展与课外阅读物密切相关,因为课外读物有着丰富的内容,而且知识面也很广泛,不但可以提升学生阅读能力,还可以扩展学生知识面。并且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取更多的精神食粮,促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

总之,小学德育教育在语文课中实施具体意义在新教改中有明确规定,大概意思就是让小学生在小学阶段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和道德观,小学生拥有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才会懂得珍惜今天幸福生活,才会努力学习,爱祖国,尊老爱幼,团结同学,爱劳动。这些良好行为的形成,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的问题。小学语文课中德育教育对学生未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找到适合此项教学的开展最佳模式,让小学语文课中德育教育发展的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宋瑞瑞,任美莲.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现代教育科学,2015(02)

[2]林燕玉.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西部素质教育,2015(10)

猜你喜欢
渗透德育语文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