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冬梅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学校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了,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都是管得多看得少,课堂教学过程十分枯燥乏味,学校教育都开始追求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而要想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变,来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比较单一,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改变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提高语文阅读的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深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阅读教学;高校教学;路径
阅读作为语文教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还能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解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学生没有进行阅读思考的机会,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只局限于文本表面的意思,不能很好的对课本内容进行深入的了解,也没有个性化的、深层次化的个人理解。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所有教育者追求的目标。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进行深入学习的源动力,是推动学生进行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根本源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直接影响教师课堂教学的成败。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能利用阅读教材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对文字阅读素材产生兴趣,让学生保持高度的阅读注意力,进行语文阅读状态,让语文阅读成为学生的一个主动学习的环节。本来语文文字就比较枯燥,学生在课堂阅读中很难集中精力进行阅读,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只局限于表面意思。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选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例如,音乐、图片、诗歌朗诵等等,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这样才能有效的吸引学生对文字的阅读兴趣,才能激发学生对阅读的热情。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年龄段为学生推荐一些有趣地课外读物或者阅读材料,例如,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可以为他们提高一些趣味性比较强的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神话故事等,来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针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为他们提高一些人物传记、科学杂志和历史史事等方面的知识。教师要能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推荐相关的书籍,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课外书籍。其次,教师可以有效的利用教材中的图片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比较直观具体,对于抽象的文字语言不能很好的进行深入的理解,需要教师在课堂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结合教材中的插图进行详细的讲解,让课堂文字语言变得生动形象起来,更加方便学生的理解,例如,在“坐井观天”这节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课文中插图,让学生根据图片来猜想青蛙会说些什么,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这样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最后,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利用问题来促进学生阅读
小学生对新鲜的事物都抱着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利用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对语文学习抱着强烈的好奇心,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提问的艺术进行相应的教学,用提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文字阅读的过程中,带着问题进行有目的的阅读,在问题探索和阅读的过程中,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进行主动地阅读和探索,学生的课堂活跃度有明显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教师要利用问题来引诱学生进行深入的阅读探究,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学生都是漫无目的的进行文字阅读的,对文字阅读没有兴趣,致使课堂阅读效果很差,因此,教师在进行课文阅读之前,做好感情铺垫,可以围绕课文的中心思想和相关信息进行提问,利用相关的问题来引起学生注意力,让学生根据相关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学习。例如,在“魅力的海底世界”这节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提出问题:海洋占地球的百分之七十以上,那么小朋友们知道海底的世界一个怎样的世界,与我们所处的陆地世界一样吗?通过这些相关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带着问题进行课文阅读,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其次,利用一些关键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真实情感的流露,都具有一些深层的情感,不像表面那么简单,而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比较低,对文章的理解不能进行深入的探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来培养学生的深入理解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进行深入思考促进学生阅读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阅读、思考是一个整体,都需要进行关注和培养。目前,很多小学生在语文阅读中对文章只是一种读而不思的状态,对文章的理解也只局限于表面含义的理解,不能很好的把握文章的主体和中心思想,也很难理解作者所要传达出的浓厚情感。所以,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对学生的阅读过程进行监督和引导,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文章,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可以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文章中作者所要传达的深层情感。首先,在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时间,与学生进行及时的沟通了解,把握学生的思考进度,确保学生可以深入的体会作者的情感。其次,要给学生提供一定的阅读思考空间,教师要能在学生进行阅读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启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进行课外延伸促进学生阅读
阅读教材不只有语文教材,还有许多的课外读物,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教材,扩大学生的语文知识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身心发展状况为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阅读材料,教师要明白“学生多读书,要读好书”这个观念,为学生提供一些可以帮助学生成长的书籍,根据相关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提供的课外读物进行自主选择,这样学生才有阅读兴趣,可以实现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有效的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其次,教师在学生进行语文阅读的过程中,要发挥出监控和管理的职责,由于小学生的控制力比较差,需要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过程进行管理和监控,才能保证阅读教学的顺利开展,提高语文课堂阅读的效率。此外,课外读物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学生情感的体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语文阅读范围,创设一个开放自由的阅读教学情境,教师要能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语文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进行主动地阅读,学生可以阅读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语文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在情感和心理的健康发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阅读教材,利用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在语文阅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志红.新课改背景下实现小学语文阅读高效教学的策略[J].学周刊,2016,31:184-185.
[2]罗嗣敏.小学语文“板块式”阅读教学模式[A].江苏省教育厅.2015年江苏省小学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现场观摩研讨活动论文集[C].江苏省教育厅:,2015:8.
[3]申春霞.小学语文教学中“随文练笔”的研究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15:1-45.
[4]孙国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高效课堂的有效探索[J].新课程导学,2015,07:66.
[5]王宏林.能力的突破——论小学语文高效教学的实现路径[J].中华少年,2015,22:32.
[6]谢幼如,吴利红,黎慧娟,郭琳科,黄咏瑜,肖玲,杨阳.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的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06:3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