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茹云
内容摘要:纳兰容若极重感情,情发之于词便能形成触动他人的艺术魅力。本文尝试分析容若词的艺术魅力及其受网络热炒的原因。
关键词:纳兰容若 崇尚自然 情感诉求 审美趣味
一.纳兰容若的生平与创作
容若,是词人纳兰性德的字,出生于天演贵胄之家,自幼天资聪颖过目成诵,18岁中举人,22岁补殿试“名在二甲,赐进士出身”,从此进入仕途,但侍驾扈从的生活却使得词人常怀“惴惴然有临履之忧”,天生敏感而又自幼的纳兰容若从此淡看浮名而心中常存烦郁之绪。康熙二十四年,纳兰容若因寒疾而殁。关于词人的感情生活,他在20岁时娶卢氏为妻,但婚后仅三年卢氏难产而亡,悲痛难抑的纳兰容若为亡妻写下了大量悼亡词,如后人所熟知的“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等。除爱情外,纳兰容若还十分重视友情,他与陈维崧、顾贞观、姜宸英等过往甚密,极其珍视纯洁的友谊。由于纳兰容若极重感情,情发之于词便能形成触动他人的艺术魅力。徐乾学等曾将纳兰容若现存所有作品以及与之有关的文章辑为《通志堂集》20卷。2014年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纳兰性德全集》对其作品加了标点和简注,这为我们全面阅读和欣赏纳兰容若的作品提供了方便。
二.纳兰词作的艺术魅力
1.崇尚自然。崇尚自然是纳兰词最显著的艺术特点,同时也是纳兰词独特的魅力。我们读纳兰词,往往会感受到其中的情感饱满与不加雕琢,可见词人将所见所思均述诸笔端。
马首望青山,零落繁华如此。再向断烟衰草,认鲜碑题字。体寻折戟话当年,只洒悲秋泪。斜日十三陵下,过新丰猎骑。——《好事近·马首望青山》
类似这种感伤历史兴替的悲吟在纳兰词作中还有很多,这与满族人心底挥之不去的忧患意识有关。然而,纳兰容若的感伤并不是伤春悲秋,更不是无病呻吟,而是词人善于在历史中沉思与体悟,纳兰的塞上诗词均为发自胸中的悲慨之作,因而字字句句皆自然而然、宛若天成。
2.崇尚自由。纳兰容若出身显贵,22岁中进士且是康熙身边的大红人,这样一个众星捧月的角色却总是身形孤单、消极避世,其原因在于纳兰容若渴望自由却不可得的压抑与悲哀。词作中所透露出的对一生一世的爱人和肝胆相照的友人的渴望正是纳兰容若情感的寄托与解脱,同时也是他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纳兰对权贵阶层的反叛,也正体现了他的自由的崇尚与自我实现。现实的显赫身份与他淡泊名利的理想背道而驰,这种格格不入使得纳兰愈发渴望“闲云野鹤”般的自由生活,然而在纳兰短暂的一生里并未实现这个愿望,这也是纳兰词作以感伤为基调的主要原因。
3.哀感顽艳。纳兰容若的好友顾贞观这样评价纳兰的词作:“容若词一种凄忱处,令人不能卒读,人言愁,我始欲愁。”由此可见其悲凄感伤。纵观纳兰词作,通篇皆为羁旅之思与分别之恨,且爱情词占据了其中的三分之二。清人称纳兰情词哀感顽艳、悲凄感伤,这一特点与纳兰自身敏感的心性和不幸的爱情生活不无关系,表现尤为突出的是纳兰悼念亡妻的词作。
《青衫湿遍·悼亡》这首词作于词人爱妻卢氏去世后半月,属于词人的“自度曲”,爱妻新亡的惆怅与悲伤跃然于纸上,天人永隔的悲痛令读者肠断欲绝,不忍卒读。
经过分析纳兰词作中的意象我们不难看出,他较偏爱“风”、“月”、“霜”、“孤灯”、“残灯”等较冷的意象,仅“风”、“霜”这两种意象就出现了307次,如“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严霜拥絮频惊起,扑面双空。斜汉朦胧。冷逼毡帷火不红”等。“风”、“霜”明显属于冷色调的意象,却不会让读者感到冰冷反而显得异常艳丽。
三.网络热炒纳兰词作的原因
一直以来,学术界对纳兰容若的研究较为滞后,也并没有形成系统化,但近些年网络的兴起却改变了这一情况,越来越多的读者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纳兰容若的粉丝。有些人将其词作中的佳句写进了自己的签名档,近些年在网上声名鹊起的女作家安意如还以纳兰词中的“当时只道是寻常”为题出版了一本专门讲纳兰容若词作的书,电视剧《康熙秘史》中也讲诉了纳兰容若这一历史人物的故事,钟汉良的演绎又引发了一股纳兰热。个中原因,与纳兰容若词作中透露出的寂寞、感伤有关。“寂寞”存在于大多数现代人身上,而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则使得人们无从发泄自己的“情感诉求”,欣赏纳兰词中的“感伤”则成为了一种宣泄出口与审美趣味。国人自古就有的悲剧意识无疑也加大了现代人对纳兰词作的认同,他不幸的爱情生活、理想与现实的冲撞都使得他成为了符合现代审美的标准偶像。在纳兰所遗留下来的三百余篇词作中,好句斑斓若星河,而且有很多都是直抒胸臆的句子,如“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等,这些佳句吸引众多文学爱好者的口口相传,在网络的作用下,纳兰词的传播速度迅速加快。
笔者认为,纳兰词最吸引人的地方当属他的真性情、真境界,他将“真情”、“感性”与“理性”凝合成为“美”,后人才能感受到纳兰词的艺术魅力与审美情趣。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