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楠
内容摘要:同性恋文化是一种典型的亚文化,是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社会学研究的理想课题。同性恋作为一种亚文化,有它独特的游离于主流文化的特征;同性恋者作为一个亚文化群体,具有独特的行为规范和方式。
关键词:亚文化 主流文化 同性恋
亚文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总体文化的次属文化。在都市处于非中心,处于边缘地位的人,共同创造与享有的特殊文化。在历史上,著名的爵士乐与摇滚乐都曾经是亚文化,但随着专业人士与文化学者的不断介入,它们后来都成了正规文化的一部分。这也表明,所谓正规文化总是在吸收亚文化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一.同性恋亚文化现象普遍存在
凯查多利在《人类性行为基础》表达这样一种观点;"同性恋者当中既有穷人也有富人,既有受过高深教育的人也有无知无识的人,既有有权的人也有无权的人,既有聪明人也有愚笨的人。同性恋存在于各个种族、各个阶级、各个民族和各种宗教信仰的人们当中。"明清时期大量的通俗文学作品、言情文学作品、甚至一些文学巨作如《金瓶梅》、《红楼梦》、《儒林外史》等,也都有同性恋的描写,明代的《龙阳逸史》、清代的《品花宝鉴》更是描写同性恋的大手笔;华裔导演李安执导的《断背山》就在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上赢取了小金人,横扫了所有重要国际电影节的奖项。同性恋者虽然在整个人口中占少数,但其绝对数量并不少;尤为重要的是,它是一种跨文化而普遍存在的现象。同性恋是存在的,我们知道有这样的事实。至于具体是因为什么,或者应当如何对待他们,则是另一个问题。如果要研究同性恋,就必须正视这一基本事实。
二.同性恋亚文化的成因
潘光旦先生在我国历史典籍中择取一些说法,分别作为同性恋形成先天说与后天说的证据。关于先天形成说,他是以清代袁枚《随园诗话》所载古代同性恋者春江公子诗为例的,诗云:"人各有性情,树各有枝叶,与为无盐夫,宁作子都妾。"关于后天形成说,则以清代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 里的说法为例:“凡女子淫佚,发乎情欲之自然,娈童则本是无心,皆幼而受绐,或势劫利饵耳。”
三.对同性恋亚文化的评判
对同性恋的评判包括以下四个层次:(1)法律评判:它是否犯罪;(2)宗教评判:它是否道德;(3)医学评判:它是否疾病;(4)社会评判:它是否异常。
同性恋在人们心目中从宗教意义上的罪人和法律上的罪犯改变为病人,被认为是一个人道主义的转变。后来,又发生了第二次转变,认为它不是疾病,而不过是一种异于常人的违反社会行为规范的个人倾向。在现代,同性恋解放运动的影响,同性恋者在许多国家获得了合法地位,人们对同性恋的态度又发生了第三个转变。
概括地说,可以将同性恋者的道德观念分为三大类:第一类认为,同性恋是罪恶,自己是有罪的,罪孽深重;第二类认为,同性恋是疾病,自己是有病的,需要治疗;第三类认为,同性恋是一种生活方式,自己既没有罪也没有病,与常人无异。
尽管人们对同性恋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性恋者对自身的评价也有了很大改变,但是不可否认,仍旧有不少人继续保持着对同性恋倾向的否定态度。尤其在发现了同性恋者是艾滋病的高危人群这一事实之后,人们对同性恋的反感有所回升。《费城》就是好莱坞第一部有关艾滋病的主流电影,让观众明白艾滋病或同性恋的生活并不是他们所想象的那样被病态所笼罩或为苍天所惩罚,而是和你我一样普通善良的人。这部影片是对人性共有的美德的一种召唤。但与此同时,与传统主流社会对同性恋和艾滋病的妖魔化相对应,一些电影人用吸血鬼的形象来抵抗对同性恋的压迫和恐惧。虚构的吸血鬼和同性恋的行为,因为同样拥有禁忌和性欲的特质所以在公众的想象中被混为一体,而把同性恋当作丑恶的化身的成见也有着令人着迷的另一面,比如能够获得永生,能够随心所欲地变幻身形。
四.正确看待同性恋亚文化现象
在阐述同性恋现象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启示的人们,福柯是最重要的一位,他说过:“同性恋是这样一个历史机遇,即开发新的关系和情感潜力的历史机遇,它不是来自同性恋的内在性质,而是来自同性恋所处的'非中心'地位,来自同性恋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交叉线,它使得这一潜力的实现成为可能。”
我们可以说,对同性恋现象的道德思辨,在历史上完全被忽略这是因为,在现代中国,感情、欲望这类事物的分量正在加重。比如在一个世纪之前,夫妻间的感情在社会的天平上是无重量的;而在现代则已受到重视,甚至可以作为结婚和离婚的理由。虽然社会中有很多人对此尚不习惯,但是这种趋势已经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了。
参考文献
1.福柯.性史[M].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1989
2.博玫.试论《紫罗兰》时尚叙事中的同性恋作品.江西社会科学,2004
3.倪晓昉,沐炜.关于同性恋成因研究综述.[J]红河学院学报.2003
(作者单位:西安市艺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