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欧内斯特·海明威的短篇小说《白象似的小山》以独特的创作风格、独具魅力的写作手法为读者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的诠释空间。其特有的“冰山理论”使整部小说充满了神秘感,也使这部小说的故事空间、心理空间和想象空间得以延伸和发展。
关键词:《白象似的小山》 冰山理论 故事空间
《白象似的小山》是海明威的经典短篇小说。小说故事情节十分简单,讲述了一对男女在一个西班牙小站等待火车,男人设法说服姑娘去做一个小手术。本文结合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对小说的故事空间以及隐含的心理空间和想象空间进行了剖析。
一.故事空间
1978年,叙事学家查特曼提出“故事空间”概念,他指出,故事事件的纬度是时间性的,而处于故事空间中的存在物(人物与环境)则是空间性的。“故事空间”指事件发生的场所或地点。[1]小说开头便向读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西班牙一个小火车站。两个主人公坐在火车站旁边的一间酒吧,等待着火车的到来,故事发生在这狭小的空间和短短的四十分钟里。这一现象我们称之为空间化情境。空间化情境,是指故事发生的规定情境是一个相对单一和固定化的空间,叙事基本上只围绕这一情境进行,很少游离于这一空间情境之外。[2]这部小说故事情节只发生在火车站,火车站这一特定的小说空间形式本身具有象征意义,它象征了人生的漂泊动荡和远方的不确定性。
小说开头采用白描手法描绘了一连串的视觉画面:河流、群山、铁轨、酒吧等。这些画面看似无关联,但拼在一起便构成了一个立体的空间画面,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在此空间情境下男女主人公的不同心境。赫·欧·贝茨认为海明威的写作像是“一位手持板斧披荆斩棘者,砍伐了整座森林的枝枝叶叶及冗言赘词,保留了基本枝干的原来面目。”[3]海明威自己也认为作家在叙事过程中应该省略该省略的东西,让读者自己去填充。这一理论称为“冰山理论”。海明威把自己的写作比作海上漂浮的冰山,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东西只是海面上的八分之一,而八分之七是在海面一下。就这部小说的空间性而言,故事空间毫无疑问是读者可以直接读到的那八分之一,而那八分之七则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心理空间和故事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
二.心理空间
“故事空间”在叙事作品中除了为人物提供必需的活动场所外,也是展示人物心理活动、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作品题旨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由故事空间引发的心理空间也是不容忽视的。福克尼认为心理空间是语用者用相应的知识,把呈片断状的、不完整的空间链接成比较完整的状态。该小说语言精练,全文不足1800字,但作者留出了大量的、多层次的心理空间让读者去探寻、去感受。
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变化。显然“白象”象征着女孩肚子里的孩子,并且对话者双方都明白这一含义,而二者不同态度和看法则体现了对孩子去留的不同观点。在女孩眼中孩子是可爱纯洁的,是珍贵的礼物,而男子从一开始的否定、承认到岔开话题表明对他来说孩子是累赘和负担,必须打掉。读者可以感受到女孩的无奈与绝望,男人的冷漠和自私。在人物心理空间和读者心理空间的双重结合下,这部小说带给人们的感受才更加真实、丰满。
除此之外,小说的结尾也为读者提供了大量的想象空间,女孩说:“我觉得好极了”,小说戛然而止。这种结尾被评论家们称之为“零度结尾”。这种“零度结尾”是平平淡淡地滑过去,像结束又不像结束,把读者茫然地悬在半空中。读者无法知道女孩最终是选择堕胎还是生下孩子,他们两人最终能否在一起,这些作者只字未提,读者也无从得知。但正是这一空白,给了读者想象的空间,使得有不同人生经历的人们可以有不一样的故事。
三.结语
《白象似的小山》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深刻的内涵表现了女主人公梦想的幻灭。小说以简单的情节、精炼的语言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而“留白”、“零度结尾”等手法的运用使小说的心理空间和想象空间得以展现并发展,这也是海明威“冰山理论”在小说空间性上的应用和体现。
参考文献
[1]申丹,2010,《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28页。
[2]吴晓东,2003,《从卡夫卡到昆德拉》[M],北京:北京隆昌伟业印刷有限公司,第187页。
[3]毛梅兰,2011,“留白”的魅力---海明威《白象似的群山》文体研究[J],《作家》(10):120-122。
(作者介绍:魏来贵,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