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红
摘要:目前学生写作较艰难,本文列举学生写作困难的原因,对具体的写作实践提出建议,对素材的积累发表两点切实可行的看法。
关键词:作文;现状;素材积累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9-081-1
作文作文,一说头疼。教者棘手,学生叫难。难怪张志公先生说:“语文教学在教育工作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难中之难的作文教学困扰语文教学一年又一年。殊不知单从作文课堂学生的表情,就可知这绝对是一场心理的严峻考验。
写作为何如此尴尬,究竟我们的作文课,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学生该何去何从,令人深思。
一、不想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够让我们在从事某项活动时保持足够的动力,愉快的心情,也许还会有良好的结果。兴趣是驶向知识海洋的快艇,是探索知识宝库的入门证。心理学认为,兴趣是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换言之,兴趣有动力作用。当学生对作文有了兴趣,就会在行动上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主动精神,这时,他们会把写作看成一种愉快的学习活动而不是一件苦差事。可见,兴趣是多么重要。可是,我们的学生如何失去了可贵的兴趣呢?
其实,很多学生一开始是喜欢写作的,也是有话可说的。写他们在意的人或事,并加诸自己的感情。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单纯的写实已不能满足写作的需要。老师需要更多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又要形式,又要内容,当学生不能很好的完成这种转变,当最初的表扬被批评取代,当自身的劳动得不到认同,失望和沮丧充斥他们的内心,被否定的不仅仅是写作,同时被否定的还有他们对生活的认知和理解。巨大的挫败感一旦产生,不想写作也在情理之中了。
二、不会写
每每作文课上,最纠结的是学生或无话可说,或言之无物。各种抓耳挠腮,眼神空洞,最后迫于时间,草草交卷,还有甚者,整整一节课,一字未写,如此作文,何来质量。创作素材主要来自于生活,所见所闻及所感,这些生活点滴的积累,直接影响到创作的过程和结果。如果素材来源出现了问题,势必影响巨大。而据笔者所见,素材的缺乏,似乎显而易见,为什么呢?
学生生活的单一,使写作素材的丰富成为泡影。学习太强的功利性使得学生从小小年纪开始就只为成绩而奔波,生活中几乎所有的活动都是围绕学习。家,学校,地点的单一又让学生的视野闭塞。没有以游戏为主的童年;没有简单劳动的乐趣;没有动手能力的培养;没有冒险的刺激,哪来的素材的积累。就算是写个第一次××真好,写什么呢?做饭,洗衣,爬树,逮鸟,不会不会,不知不知。这是不是应试教育的悲哀?“你的任务是学习”,一句话剥夺了学生的多少天性,也掩住了他们的耳目。
为了让作文的结果最大利益化,迎合阅卷老师的审美,就显得极其重要。笔者从教以来,目睹着这种审美的变化。曾经热闹的文章风格,风花雪月的,诗情画意的,引经据典的,谈古论今的……你方唱罢我登场。为求高分,师生们曲意奉承,好不容易回归质朴,没完没了的各种点题照应,依旧形式至上,晕头转向的可不止学生。
如何积累素材?
扩大学生视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家庭,学校都应提供学生更多接触自然社会的机会。社会是大课堂,自然的熏陶和感染使人胸襟开阔,见识增长,教师的适时点拨也必然事半功倍,我眼看世界,我手写我心。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道德准则,只有当他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只有当他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的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从文化典籍中汲取精华。学生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不可能对更多的事情有更切实的体会,如何弥补这一缺陷,博览群书自是快捷有效,尤其是一些经典丛书。丰富的自然知识,复杂的人文情感,世俗的道德观念,应有尽有。读名篇,犹如和名家对话,其受益不言而喻。当然,在读书和积累的过程当中也不能忽略自己的认识,我们可以对书本内容进行再创作,给主人公写封信,改写文章结局,描绘人物的心理活动,甚至创作一曲来演绎文章故事,如此看书,就和写作更近了。
学会观察。生活是最好的教科书,要有一双善于观察和发现的眼睛。叶圣陶老先生在《作文论》中说:“作文上的求诚实含着以下的意思,从有原料讲,要是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些不可征验,浮游无着的话”。这个真,就是生活本身的真。生活本身就是千变万化的,这种变化再加上学生个体认知的不同,越发呈现出别样的色彩。所以用心观察必能不落俗套,也定能独一无二。学会观察,就能从平淡生活中汲取养分。当我们厌倦了千篇一律的削苹果,热牛奶,却又苦于无事可写时。生活将展开它丰富的画卷,必须让我们的学生懂得,去体验,去观察,去发掘,去付诸情感,这时,你所拥有的许多,是这世上唯一的,你的妈妈,爸爸,你自己,生活,才真正成为创作的源泉。
俗话说,认真才能把事情完成,用心才能把事情做好。我们关注学生的写作现状,并力求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如果说教育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那么,做好每个细节就是对过程的重视,而当这些过程一一体现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我相信,我们会走出这片沼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