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荣霞
【摘 要】当前美术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对学生不了解、不信任、不放手的现象。运用前置性学习策略,让学生带着“想知”走进“不知”“可知”,进行趣味性研究; 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发现”“创造”,进行尝试性探究;让学生带着“经验”走进“感知”“理解”,采用多元化方式;让学生带着“情趣”走进“实践”与“创作”,进行生活化体验。这些是达成美术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前置性学习 美术教学 有效策略
美术教学中常常会看到这样一些教学现象。
【现象一】
“老师这节课学什么?”
“你怎么这么急的,一会儿上课就知道了!”
上课前,学生总是这样问教师,教师也往往会给学生卖上一个关子,留待课上导入时制造所谓的神秘情境。对于教学内容而言,学生可谓一张白纸,他能做的只是被动接受,包括教师的讲解、示范及图片展示等教学信息。
【现象二】
在实物展台上,教师用“树叶贴画”示范一条小金鱼,还没贴完,学生大叫:
“老师,我会。”
“老师,我也会!”
“老师,幼儿园的时候老师教过我们。”
“会,也要耐心地看我做完!”
……
显然,课前教师缺乏对学生的了解,教学目标偏低了。
【现象三】
如苏教版五年级《藏书票》一课教学,有教师在播放了“藏书票的制作过程”的微课视频后仍不放心,又亲自示范,再让学生制作,可作业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制版时部分学生写的还是正字,没写反字。于是教师又讲解示范,结果还有部分学生犯老毛病。原本一课时能达成的目标用了三课时。
究其原因,学生首先不明白为什么要写反字,不知道在制版时写正字是什么后果。教师也没有抓住这个难点采取有效措施,只是一味地播放微课视频,浪费时间还起不到效果。
以上这些常见的教学现象,追根溯源,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了解、不信任、不放手。在以生为本,倡导“全面依靠学生”的今天,教师应“无为而为”,先回到“助学”的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美术教学中,运用前置性学习策略,是带动学生有效自主学习,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的有效途径。
前置性学习,又称为前置性小研究或前置性作业,即教师在向学生讲授新课前,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所进行的尝试性学习。学生通过前置性学习,对新知识有了初步感受和浅层理解,从而有目的性地进行课堂学习,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美术教学中的“前置性学习”怎样才能落到实处呢?笔者作了点粗浅的尝试。
一、趣味性研究—— 让学生带着“想知”走进“不知”与“可知”
以趣味性或挑战性的学习内容激发求知欲,让学生带着“想知”走进“不知”,自主研究,尽力达到“可知”的彼岸。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前置性研究”时既要结合教学目标考虑学生研究的内容及难易度,还应关注学生的心理, 形式多样化, 具有趣味性和创造性,使之乐于思考,乐此不疲。
以苏教版四年级《染纸》一课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染纸艺术,初步掌握不同的折叠方法及染色的方法,简单创意应用,感受染纸艺术魅力。有教师同课异构,在不同的班级执教后发现,每次都因时间有限,教学内容较多,无法达成教学目标,最理想的情况也只是学生了解了折法、单色及彩色染法,至于创意应用,只能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为了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该教师尝试将基本的折法及单色染纸提到课前,作为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内容,从而在课上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体验染纸的创意应用,拓宽课堂教学。
在上课的前两天教师就将“课前小研究”(如图1)布置给学生。
从学生课前小研究的作业来看,学生能够自主掌握基本折法、染法,课上只要在基本折法掌握的基础上稍作拓展,在点线面的组合、色彩的搭配上作一些启发和引导即可,节约了很多的时间,原本到制作彩色染纸即戛然而止的课堂,多了更高层次的练习——染纸在生活中的创意应用,染窗花、用染纸做衣服等,课堂教学效益提高了。
由此可见,美术教学课前运用前置性学习是可行的,但要注意内容上要“低入”,形式上要有趣,这样才不会给学生造成更大的负担。当然,基于此的课堂教学如何预设也是关键,要求多方面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以学生的起点为教学的起点,进行有效教学。
二、尝试性探究—— 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发现”与“创造”
前置性学习,要让每个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自主发现、主动创造,进行尝试性探究。如浙美版四年级《砖石上的雕刻》一课,课前教师鼓励学生以熟悉的紫砂泥为材料,思考并尝试用各种方法,让图案“凸”出来。学生很感兴趣,积极配合。上课时,不仅带来了作品还带来了好多问题:我用了“刻”的方法,但图案不够清晰,怎样才能让作品的“凹凸”感更强?除了用“刻”“贴”的方法,还有没有别的方法了呢?一件作品中可以既“刻”又“贴”,各种方法都用上吗?除了用泥塑工具,用其他生活用品会不会更好,比如梳子、筷子、勺子、牙签等?怎样让泥条、泥片粘得更牢,为什么它们总是会脱落?……疑问引领着学生在课堂上,一步步去探究、发现。
教师的教是以学生的学来确定的,通过课前的尝试性探究发现学生掌握了部分教学内容,就避免了重复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更重要的是通过前置性学习发现学生的疑问及教学的重难点,使课堂教学目标更明确。
三、多元化方式—— 让学生带着“经验”走进“感知”与“理解”
前置性学习的内容和形式应是多元化的,其设计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情况而定,不应有固定的格式。除了文字式、绘画式、游戏式等,还可以采用以下一些形式。
(一)借助实物,收获经验
如浙美版四年级《虫虫大聚会》一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虫虫的形状、色彩,并用简单的折、剪、贴等方法制作喜欢的虫虫形象,渗透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熏陶。课前教师给每一小组分发了用彩纸制作好的“毛毛虫”“蝴蝶”“瓢虫”等,先让学生随意地拆一拆、做一做,发现基本的制作方法,课上教师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享交流并创意发现更多更新的方法,由此学生收获的不只是昆虫的制作方法而是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敢于创新的理念。
(二)利用网络,积累知识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只要点击网页,就可以分享到丰盛的网络资源大餐,很多知识点不需要教师的一一讲解,可以利用课前时间,引导学生上网先行获取知识。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船》一课前,前置性学习设计就是:1.搜一搜(查阅图书或上网收集一条或更多关于“船”的相关资料,把它记录下来吧!记得带到课堂上和同学们分享哦!)。2.变一变[这些是古老的甲骨文,猜猜是什么字?(图2)仔细看看像什么?简单地添几笔试试,看能不能变成小船?]。3.画一画(大胆地用铅笔线条简单地画一艘你最喜欢的船,明天的美术课上记得带来让老师、同学们猜猜是什么船哦!)。
课堂上,时间交给学生交流分享,分享知识、交流画法,教师“隐”到了幕后,“隐”是为了“显”,显露学生的思考与发现。前置性学习所获得的知识是学生自我建构的,学生会获得一种愉悦、成功的体验。长此以往,学生自学的兴趣就浓厚,自学的能力就得到提高。
(三)巧用微课,掌握技能
由于信息技术的普及,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使用自己的移动设备(手机、平板电脑、MP4播放器等)学习原来在课堂上由教师通过讲授传递的学习内容,教师可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将课堂上要讲授的重难点或特别耗时间、课堂上无法示范的部分制作成微课视频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上则能空出大量的时间进行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通过讨论与交流,帮助学生答疑解惑,或者给予学生个性化的辅导。如苏教版四年级《卷纸魔术》一课,课前可以利用微课,让学生了解各种纸卷的制作方法;如苏教版四年级《水墨画鸟》一课,可以利用微课让学生课前自学了解泼墨、破墨等技法。
多元化的前置性学习让学生带着有准备的头脑进入课堂、进入学习,不仅为课堂学习做了准备,而且可获得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不过内容决定形式,前置性学习必须以教学目标为导向进行设计,不能为了形式而形式。
四、生活化体验——让学生带着“情趣”走进“实践”与“创作”
“美”来自于生活。运用前置性学习,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感受自然、体验人文,带着“情趣”进行实践和创作,拓展课堂教学空间。
如浙美版四年级《毛茸茸的动物》一课,教学目标是观察、感知动物“毛茸茸”的特点,学习用水墨表现动物皮毛的质感,感受传统水墨的魅力,增进与动物的情感,提升表现力和审美情趣。基于这一教学目标,前置性学习就不能只是尝试浓淡干湿等泼墨、破墨的用笔用墨技法,还应创造条件鼓励学生与动物近距离接触,从视觉、触觉等多感官感受动物的可爱以及毛茸茸的特点,带着真切的感觉和对动物的喜爱去表现,去创作。
再如苏教版五年级《桥》一课,前置性学习就可以以调查研究、摄影、写生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桥,带着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投入学习。这样的创作实践更具有人文情怀。
多一些生活体验式的前置性学习,避免了课堂的单一临摹,避免了学生的闭门造车,让实践与创作增添了更多的情趣。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就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只有教师真正地相信学生,给学生提供开放的时间、空间,课堂才更灵动、更真实。前置性学习是实现这一理念的有效形式,它不仅是一种时间顺序,更表明了以学为根本的地位。当然无论何种形式、何种内容的前置性学习,从设计到实施到反馈,以及基于此的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设计,“有效性”是核心追求,这更考验教师的教学智慧。
(江苏省扬中市三跃中心小学 21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