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课延伸活动的评价改进策略

2016-05-14 13:11俞锋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6年9期
关键词:改进策略评价

俞锋

【摘 要】品德课的课后活动是对课堂的延续,是学生将课堂上的品德知识和道德标准在生活中进行实践的途径。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越来越重视课后延伸活动的设计,但是因为评价方式的单一与评价的迟滞导致许多课后延伸活动效率低下,甚至出现课后延伸仅停留于课堂作业布置的现象。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谁评价、用什么评价、何时评价三个方面进行改进。

【关键词】延伸活动 评价 改进策略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课“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品德课的课后活动是对课堂的延续,是学生将课堂上的品德知识和道德标准在生活中进行实践的途径。虽然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无论是公开课还是家常课的设计都越来越重视课后延伸活动的设计,但是我们也遗憾地看到,因为评价方式的单一与评价的迟滞导致许多课后延伸活动效率低下,甚至出现课后延伸仅停留于课堂作业布置的现象。通过实践探索,笔者认为可以从谁评价、用什么评价、何时评价三个方面进行改进,来弥补目前延伸活动评价存在的缺憾。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

教师评价这是一种最经常、最普遍的评价方式,即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直接进行评价。这种评价过程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随着课改的深入,每一门学科评价的主体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由单一走向多元,课堂上开始散发出浓浓的人文气息。而品德教师更可以成为评价活动的引领者、组织者、协调者,让学生、家长也来参与评价。

(一)自我参照与反思

反思性评价的整个过程是学生自主活动的过程,它通过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获得自我体验。以“学会学习”为目的,既关注学习的直接结果又关注间接结果,即学生眼前的学习成绩和未来的发展,反思性评价不仅要对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还要使学生的理性思维得到发展。

如在《我也会当家》的课后延伸活动中,学生展开了这样的自我反思与评价(如图1)。

(二)学生互评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这种需要正是学生在精神上特别强烈需求的。学生互相评价时往往是站在同一个高度来看问题,这样更直接,也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学生在评价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加深认识,甚至是对问题的理解上升一个层次,从而提高学生的比较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互相评价,能使学习的整个过程都确实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家庭万花筒》一课学习后,在制作家谱的评价中笔者设计了互评表格(如表1),在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进行相互评价的同时,也引导学生反观自己。

(三)家长与社会评价

在教学中,家长参与评价,能让家长了解自己子女的学习情况和进步点滴,加强子女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同时家长的评价能给学生极大的鼓励。

如在《父母——我特别的朋友》一课的延伸活动中,在自我评价的同时,让父母也成为评价者,父母的直接评价,无疑对孩子起到极大的激励作用。另外,一些校外操作体验性的延伸活动,教师不能全面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尤其需要他人的辅助评价。以《社区的文明》一课的延伸活动评价为例,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张表格,让社区工作人员配合评价(如表2),借以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

二、评价量规人性化

评价量规是对学生在活动中所达到的学业成就的描述。品德课延伸活动和其他学科作业不同,在缺乏“标准答案”的前提下,需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激发学生的潜能,在促进每个学生达到共同要求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评价量规也需要依据现实和个人状况进行科学设定。

(一)学生商议评价内容与目标

在制定延伸活动评价标准时不能只呈现教材的要求,只体现教师单方面的愿景,要让作为行为评价与被评价主体的学生一同参与制定活动的评价标准,以此让学生更加明确活动要求,达到活动效果。

如在教学完《谢谢你们,我的父母》一课后,班上学生就“家庭服务周”展开了讨论,有些学生打算体验拖地、洗碗等各种家务活,制成“家务体验表”;有些学生则打算坚持每天做同一件事情,制成“家务考勤表”。学生的需求不同,强制规定反而适得其反,不如就让学生各自根据计划展开活动,根据大家商议的评价量规进行评价。

(二)私人定制评价标准

品德课中,学生并不会像语、数科目一样出现较大的学习基础差距,但并不意味着在评价时可以忽视个别差异。近年来,教育界对“分层目标教与学”进行了许多探索,要求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人而异分层制定出不同的教与学目标,采取不同的训练内容,从而达到所有学生各自发展。在品德课延伸活动的评价标准制定时,也应当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设立有层次的评价标准,力求让每一个学生在活动中通过挑战,取得成功。

例如,作品展示类的活动,要根据学生的参与认真程度进行鼓励,而非只关注是否做得美观。又如,在六年级下半学期“争做优秀毕业生”的活动中,索性让学生自己来制定每月目标,自己、同学、家长来做评价人(如图2)。

三、评价时机全程化

(一)即时评价

《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给学生,并对评价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帮助学生准确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品德课延伸活动的评价,也需要设置即时评价与定时评价,使活动的开展与效率得到保证。如在教学《不平静的世界》一课时,笔者布置了关注世界时事冲突的延伸活动,一连几天的晨会时间都进行了小小的新闻发布会,让学生把自己从电视、网络、报纸等多种途径了解到的新闻通过口头表达的方式和大家交流,在交流之后教师、同学给予评价打分。这种能够立即评价的活动方式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放眼看世界的习惯。

(二)持续评价

课程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和能力与方法目标要经过长期的培养才能达成。学生的品德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设置可持续性的评价方式,持续时间可以是一个月、一学期甚至一学年。即使有多项延伸活动交叉,也需要各项推进,避免顾此失彼。评价可以借助表格来记录,可以张贴在教室一角,也可以是家中,或者是学生的桌上,通过定时的记录展示交流来促进活动有效开展。

通过延伸活动评价的改进,学生对于品德课的学习兴趣会大大提升。在活动中,学生不仅进行了道德实践,还在有效评价的引导下培养了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与发现问题的能力。

(浙江省嵊州市逸夫小学 312400)

猜你喜欢
改进策略评价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
高中体育教学中不同教学内容传授方式改进的实践与探索
新能源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改进策略
初中英语“写作入门”摭谈
浅谈高校生物学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