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意钰 刘红 符茂 严嘉荣
摘 要: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要求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再仅仅着眼于智力因素的开发,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的成才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应用智能商数理论,能对当前大学生能力培养的误区进行修正。本文基于智能商数理论对如何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进行研究,对大学生的课程设计、考核模式等提出新观点。
关键词:多元智能 大学生 非智力因素
1 、研究意义
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精英”,应当具备较高的素质和能力。在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能力培养模式下,大学生尤以专业知识的基本功扎实、学习成绩优秀为显著特点。随着时代变迁,社会对大学生能力的要求普遍提高,对大学生综合能力进行培养和提高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基于越来越到大学生非智力问题引起的恶性事件走入人们视野,人们普遍要求,大学生的情商、心理承受能力、情绪管理等,也应在大学期间受到“质”的改观。
上述的观点在多元智能理论和及其引申而来的智能商数理论中均有所体现,其对大学生能力培养的思维模式转变能有所启发。
2、 智能商数理论简述
1916年,亚历山大第一次提出"非智力因素"这一概念,认为非智力因素也会直接影响和制约智力因素发展,但该理论的提出并未受到人们关注。1983年,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他认为过去对智力的定义过于狭窄,未能正确反映一个人的真实能力,因此定义“智能”一词作为考察人在特定情景中解决问题并有所创造的能力。该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拥有八种主要智能:语言智能、逻辑一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注重这些智能的开发和培养能提高人的综合能力,由此,人们对非智力因素的研究和关注日益剧增,“多元智能”的观点逐渐受到认同。
智能商数的概念也因此而被提出。智能商数学说提出9种商数,配以对应的考核量表,来衡量人的各种智能的水平,即:智力商数 IQ、情绪商数 EQ、判断商数 JQ、逆境商数 AQ、创意商数 CQ、健康商数 HQ、理财商数 FQ、精神商数 SQ、发展商数 DQ。
3 、对高校大学生能力培养的启示
智能商数理论要求人们在衡量个体的能力时必须持有多维全面的视野,应用于高校大学生的能力培养之上,则要求教育工作者摈弃以往的一些培养思维误区,创新培养模式。
3.1破除“唯分数论”枷锁
根据智能商数理论,人在具体情境下体现出来的智力水平仅为衡量个体能力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但并非唯一因素。大学生在分数上(尤其是考试成绩)所体现出的区别,更多的只能体现出智力水平的差异,如记忆力、观察力、思维能力,若仅从智力层面来区分大学生的优劣,不仅违背智能商数理论的客观要求,而且容易培养出高智力缺陷(俗称“高分低能”)类型学生。这要求教育工作者摆脱“唯分数论”的思维模式,结合上更多的非智力因素指标来综合培养学生的能力,诸如课程考核、推优评奖时,不能仅以学习成绩高低来对学生群体进行“一刀切”。
3.2注重学生身心健康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健康商数中对个体的身心健康程度均有考察指标。当今大学生群体健康商数偏低,体质下滑和熬夜带来的精神颓靡似乎日渐成为大学生身体问题的标志,而大学生心理健康缺失带来的心理问题和伤害事件,使得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着严峻的压力。如何提高大学生对自身身心健康的重视程度,是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点工作,也是培养优秀大学生必不可少的一环。
3.3培养大学生自我情绪管理的能力
对愤怒、挫折、恐惧、哀伤、快乐等非智力因素的良好管理,能促使个体更好地适应环境,驱使个体作出合理行动。情绪管理和评定可以用情绪商数进行量度。越来越多研究表明,情商因素在个体走向成功避免失败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超过智商因素。情绪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人际交往、学习求职、创新创业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高校应有相应的课程、培训和指导实践,让大学生正视自身的情绪情感问题,提升自我情绪管理的能力。
3.4持续改进和终生学习
创意商数衡量个体在环境下的创新和创造能力,发展商数衡量个体促使物态或事态转变的能力。对大学生的要求则是具有持续改进和终生学习的能力——持续改进催生创新,终生学习塑造发展观。当前的创新创业大潮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知识再创造能力的要求更高,教育工作者也应对此有所反应。
3.5大学生社会人际的作用
当今的大学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象牙塔”,在开放的视野下,大学生的社会化程度必然会更高。适度的社会人际,能帮助大学生健全人格、学会团队合作和养成乐观主动的心态。据笔者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调研所知,当今大学生通过社团活动、校外兼职、社会公益活动、校内外创业等方式,得到了大量的接触社会的机会,而他们乐于接受这种模式。由于大学生情绪商数、精神商数、逆境商数的高低都会影响他们从事社会人际活动的效果,作为教育工作者,则不能不重视提高这些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社会人际所起到的正面效应。
4、 结论:课程+实践的培养模式改革
培养多元智能型的高校大学生,是当今高校大学生人才培养的不二选择。因此,对大学生现阶段的课程环节和实践环节的改革势在必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模式,必将培养出一批不满足时代要求的大学生。笔者认为,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改革教学的考核模式,增加提高情商等其他商数的课程和实践训练,不失为当前可行的人才培养思路。
参考文献
[1]李江雪.大学生情绪管理与辅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张志华.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下的大学生能力构建[J].许昌学院学报,2008(6),147-149.
[3]林锋,袁晓芳.多元智能理论下大学生素质的模糊综合考核法[J].2009(2),225-227.
[4]加德纳.智能的结构[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