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迎迎
【摘 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语文的学习意义应该兼顾其工具性和人文性。朗读有助于学生培养语感、领悟文章情感、提升写作水平,正是实现上述学习意义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语言文字;朗读;语感;情感;手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也就是说,语文学习的意义有二:①能够在生活中用汉语流利地沟通;②能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有鉴于此,老师授课时就应想方设法让学生主动将书上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让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活学活用,能够在口头上或文章中流利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朗读这个传统的学习方法正是实现这个学习意义的有效途径。
一、以朗读培养语感
语感,就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是判断语文水平高下的重要标准。阅读时,若语感好,就不仅能快速敏锐地感知语义,体味感情,领会意境,而且还能捕捉到作者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反之,莫说难得言辞之要领,有时甚至会曲解其意,令人啼笑皆非。例如,惯读古诗者一读到“红杏枝头春意闹”,很自然脑中便会浮现一幅百花齐放,红杏争艳的图景,春意盎然、欣欣向荣之气扑面而来,鸟语婉转、孩童欢呼之声不绝于耳,远处田野上一幅充满喜悦的春耕图卷逶迤展开,回头一看池塘,“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如果你对诗歌的语感接近于零,可能你对以上的联想只有四个字——“望洋兴叹”!
显而易见,语感是实现语文人文性的捷径,它的突出特征是快速感受,但语感并不是不可捉摸的,也不是天生的资质,与其它技能一样,是靠长期反复实践得来的。朗读训练的出发点便是培养良好的语感,首先,通过训练语言文字的发音、重音、语调、语气、节奏等,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次,通过朗读训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让学生真正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熟能生巧,只有经过如此反复的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感觉,才会形成如条件反射似的反应。例如这个没有标点的句子:无鱼肉也可无鸡鸭也可青菜萝卜万不可少不得一文钱,如果语感好,一定可以快速朗读出两种句型:①无鱼肉也可,无鸡鸭也可,青菜萝卜万不可少,不得一文钱。②无鱼,肉也可,无鸡,鸭也可,青菜萝卜万不可,少不得一文钱。这样,就不会出现庄客被懒惰夫子气半死的事情了。
二、以朗读领悟情感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指出:不要脱离语言文字奢谈所谓的人文情怀。即人文情怀是从语言文字的感悟中生发出来的。反复的朗读能让学生将本来抽象的文字渐渐活化为鲜活的艺术形象,慢慢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与情感,进而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在感受文字魅力的同时还能陶冶自己的性情,能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可见,朗读在课堂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教师应在心中树立朗读意识,不能仅仅将它作为一种新课改的教学环节,大搞形式主义,只专注于让原本静寂的课堂发出声音,而是要实实在在地以学生为主体,切实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教师范读、音频范读、学生齐读、学生自由读、学生范读等方式不断探索朗读的技巧和要义,让学生在朗读中发现汉语的音乐美,在悦耳的旋律中领悟作品的情理趣。通过朗读启发思考,在思考的基础上学习,这样势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李镇西老师的课堂教学追求的便是让学生通过朗读与作者产生共鸣。在教学《再别康桥》时,他充分注重诵读,不仅朗读形式多种多样,教师读、学生读、男生读、女生读、竞赛读,而且注重指导朗读语气、停顿、声调、语速等,让学生在一遍遍的朗读中逐步领会诗歌的意象美、意境美和音韵美,加深对意象和语言的感受,进而体会诗人内心深厚的情感,最后还让学生朗读徐志摩的其它作品来拓宽视野,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进一步了解徐志摩及其作品的兴趣。这样的朗读教学不可谓不成功啊!
三、以朗读练习手感
这里的手感指的是写作能力。在写作教学中,我们提倡的是“我手写我心”,把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用文字表达出来,尽量做到自然而有文采,可读性高。好多的资深读者都觉得好文章只有读出声来才过瘾,朗读的过程会让人渐渐喜欢上文字,并且生发出要驾驭这些文字的欲望,而这可贵的“欲望”恰恰是写作灵感袭来的前兆。可见,朗读和写作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很多学生惧怕写作,原因大致就是生活太单调无趣,阅读量不够,词不达意。但是,翻看优秀作品不难发现别人只是把我们熟悉的一些生活素材写得生动深刻了而已。可为何同样的素材有的学生写作构思时甚至不会想到呢?归根究底旧世界没找着感觉,看书时压根不走心。而朗读恰恰可以弥补默读时容易神游天外的缺陷。因为第一,朗读可以培养语感,当学生能够把书中的精华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后,如果再遇到类似的话题就会自然而然地活用自己朗读过的词句。例如,当你孤苦无助时就可以自怜“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书怀》)第二,朗读有助于记忆,可以方便我们写作时对所需素材信手拈来。“一般而言,朗读在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过程中充当了刺激物的角色。在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记忆的信息上,也更能帮助我们记住它。”朗读时就把辨形释义、正音、识字有机结合起来,便能积累词汇,熟悉句型,洗练语言,这对于提高写作水平是相当有利的。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语感好是愉快阅读的基础,能领悟文章情感是感悟人生的捷径,拥有写作能力则是掌握了向更广阔的外界发出自己声音的有利武器。这三者都可以通过朗读去获得,只要方法得当,持之以恒,定能有所收获。当你想放弃时,请读一读叶圣陶老先生的这句话:“凡是一种能力或者习惯,不靠学习者自己运用心力去实践,去尝试,是无论怎样也难以养成的。”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2]徐航.《朗读有助于记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