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阅读走向写作

2016-05-14 07:11彭小芳
课外语文·下 2016年9期
关键词:写作阅读

彭小芳

【摘要】本文指出阅读与写作关系紧密,并论述了如何利用教材从词句、典型段落、标点、文章结构、课文插图、“空白处”、结尾、读后感等十个方面入手,挖掘“读写结合点”,有效提高写作水平。

【关键词】阅读;写作;读写结合点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现代教育理论家也认为:“读”属于理解系统,而“写”属于表达系统。可见读与写之间是相辅相成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在阅读基础上的必然发展。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在阅读教学中使学生懂得怎样选择、组织材料,怎样确定中心,怎样准确地选择词语,写出通顺的句子,怎样连段成文,并注意前后的内在联系。”然而,在现今的语文教学中却普遍存在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脱节的现象。其实,小学语文课本所选定的文章都是一些极好的范文,在思想教育、题材选取、体裁安排、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都是学生模仿写作的典范。如果能在阅读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对于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和写作水平是很有帮助的,从而真正实现“利用教材,从阅读走向写作,读中悟写,以读带写”的教学目标。

一、注重积累,为写作奠基

让学生在阅读文章时积累。“积累是写作的基础,没有积累就无法‘倾吐心声,写作过程便不能进行。”积累的内容可以是字、词、句,也可以是段落、篇章。在阅读教学的第一阶段即预习阶段,我们让学生积累课文中的字、词、句——认为较好的或较难的句子作积累,并查字典解决较难的字、词,理解其意思,为以后的运用打下基础。在阅读教学的第二阶段即课堂阶段,我们让学生积累文中能承上启下的词、句及名言、警句或描写叙述比较精彩细致的词、段落,为以后的作文作过渡。在阅读教学的第三阶段即巩固延伸阶段,学生在学完课文后,阅读有关课外文章时也可以积累一些字、词、句、段及一些较好的故事梗概。这些积累为以后的写作做了语言和表现手法及篇章结构上的准备。

积累的另一种形式,则是积累文章的模式。即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学习写作的文体格式,表现方法,技能技巧等等,学得写作的规矩。同时,在阅读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积累文章的框架格局、组织结构、写作意图,为以后的作文提供方式、方法上的参考。

二、利用教材,挖掘“读写结合点”,有效提高写作水平

有人说:“能够获得生活素材和激励创造情绪的阅读教学,就必然能够使学生感到‘易于动笔和‘乐于表达,这大概是写作教学获得成功的重要前提。”因而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引导学生学习文中的写作技巧,适时开展写话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作文的兴趣。朱熹曾说过:“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作之。盖学文既久,自然纯熟。”它无疑强调了教师要利用课堂教学,挖掘“读写结合点”,在读与写中架起一座桥梁,谋求读与写的两种学习情境的共同要素,从而提高写作能力。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一)从词句入手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要使学生“满腹经纶”,教师就应持之以恒的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推敲词句,积累词句,从而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例如:在《颐和园》一课中,我引导学生关注“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中的“滑”字的精妙之处。我让学生辨析“滑”和“划”字,从而让他们明白:因为昆明湖的景色太美了,所以游船、画舫行驶得很慢,给人感觉它不是在行驶,倒像在冰上慢慢滑动似的,就这个“滑”字,使昆明湖显得更静,更美,更让人回味了。教学中,长期这样熏陶学生,他们在作文时会自然而然的推敲词句,准确用词。同时,在阅读教学中教学字、词、句时,要联系到学生平时作文中出现的字、词、句的毛病,及时地加以点明,提醒,真正做到“万丈高楼从地起”。

(二)从典型段落入手

教材中的选文,有许多可以让学生模仿的经典段落,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抓住这些段落展开读写结合,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采用文中的描写方法“依葫芦画瓢”来摹写,进行“特写镜头”的练习。例如:在教学《火烧云》第三自然段时,我在学生了解了这一段“总——分”的组文方式后,让学生依照这种模式写写火烧云的形状。孩子们写出来的段落结构清晰、句式整齐、语言优美,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绚丽天空的火烧云图画。

(三)从标点入手

阅读教学中,我们常遇上耐人寻味的某一个标点,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引起了他们的回忆或想象。例如:《盘古开天地》中第四自然段结尾是个省略号,对于这个省略号千万不能轻易错过。因为在这些看似“无”的空白之处,却有着极其丰富的“有”。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一切入点设计教学:孩子们,老祖宗盘古的身体化作了世界万物,展开丰富的想象,你还能写出盘古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吗?世界那么美丽,老师希望你们也能把他的变化像文中那样加进修饰的词语,用一段排比句,写得美美的。孩子们写出来的话真是精彩纷呈:有的写“他的头发,化作了一片片绿油油的草地;他的手指,化作了一颗颗挺拔的大树;他的尿液,化作了一条条缓缓流淌的江河”;有的写“我们敬爱的老祖宗盘古,为了人类牺牲了自己。他的鼻孔,化作了个个山洞;他的骨骼,化作了座座高山;他的细胞,化作了千千万万的人”……这样设计教学,既让孩子们明白了写的要求,也潜移默化的让孩子们明白了把文章写具体的做法,同时还深化了主题,真可谓“一举三得”!

(四)从文章结构入手

课文用了怎样的结构,指导学生以类似的结构作文。例如,学习了《颐和园》,让学生按照这种“总分总”的结构:先介绍游览区或建筑物的整体特征,然后分层介绍它各个方面的特征,最后作总结。有的学生就按这种结构介绍了我们的学校:先介绍学校的位置及总体布局,再分别介绍每幢教学楼的环境、设施、功用等,最后总结了自己对学校的印象与感受。也有的同学以这种结构介绍了咱们家乡的西山公园等其他景点,把这种结构模仿得非常恰当。

(五)从表现手法入手

课文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指导学生运用于写作之中,把文章写得更具体,更有趣。例如,我在教学《白鹅》和《猫》之后,首先引导学生发现这两课描写动物的共同点:第一,都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第二,都采用了明贬实褒的写法来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第三,都是相同的结构模式,先总说某一特点,再举例详细加以说明。第四,都把自己对动物的喜爱之情寓于语言文字中。然后,我设计了这样的写作要求:仿着这两篇文章的写法,观察并写出你喜爱的一种动物。孩子们有了范本,写出来的文章有血有肉,生动有趣,结构清晰,特别是拟人化手法和明贬实褒的写法的运用,更是让作文添色不少。有学生这样写狗:“我家的那只淘气包狗啊,的确让人恨不起来。”也有学生这样写道:“我家的狗大爷,比我这小皇帝还要大爷。”读起来,学生们的情感真实,语言也饶有味道。

(六)从学生学习中的感动入手

现今教材中的课文,大多具有较强的思想教育性。有很多写人叙事的课文,更是为学生们展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他们的崇高品质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洗涤着学生的心灵,为学生带来了一份又一份的感动。教师在这些时候,就要抓住学生的那份感动设计写话,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宣泄,把语言文字自然而然的诉诸笔端,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从而提高写作能力。例如:我在教学《桥》一课时,在学生充分感受了老村支书的崇高品质后,在哀婉的配乐中,用极度低沉的语调说道:“同学们,乡亲们得救了,可儿子和老村支书却被无情的洪水吞掉了。五天后,来祭奠的不只有老村支书的妻子,还有全村的男女老少,他们齐刷刷地跪在了老村支书的墓前。悲痛欲绝的乡亲们会说些什么呢?拿出你的笔,写下他们的肺腑之言吧!”就在这时,我看到了学生眼中闪动的泪花,我听到了他们刷刷的写字声。我知道:他们正淋漓尽致地书写着那份感动。看着他们的写话,我不禁感慨:谁说今天的孩子不会写作文?谁说今天的孩子自私无比?谁说今天的孩子不会感恩?

(七)从课文插图入手

插图,是很好的无声材料,加之小学生更多时候对图画比对文字感兴趣,我们就可以有效地运用这些插图设计写话,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激发了学生的写话兴趣,提高了写作水平。例如《白公鹅》一课,当学到第五自然段“可最糟糕的是,白鹅把我下了鱼饵的一片水面,也化为自己的地盘”时,刚好文下有一福插图,插图上有正在钓鱼的“我”和扑起水花、张开翅膀的鹅。于是,我借此插图设计了写话:同学们,发挥你丰富的想象,说说白公鹅是怎样和“我”抢地盘的?把白公鹅抢地盘的情景写下来吧!这一话题让学生非常感兴趣,他们兴致勃勃地写了起来。后来,他们写出来的文章漂亮极了!其中,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话:白公鹅昂起红红的鹅冠,用力地扑打着翅膀,张开大嘴吼道:“小屁孩,竟然敢侵占我鹅大爷的地盘,在我没发脾气之前,快滚开!”这段话中,学生采用拟人化和明贬实褒的手法,把白公鹅的“海军上将”的派头展露无遗,并把本单元的写作手法融入了自己的作文之中,真正实现了阅读和写作的有机结合。

(八)从文章意犹未尽的“空白处”入手

现今的小学语文课本,谈不上内容深奥,但很多文章,留给了读者大胆想象的空间,也就是意犹未尽的“空白处”。例如《去年的树》的后三个自然段中,两次出现“鸟儿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这两次意味深长的“看”中,饱含了鸟儿对树的思念及真诚的友情。于是,我抓住这一颇有意味的空白处设计教学:同学们,灯火不是树,它只是找到了留有树的一丝气息的灯火,是用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啊!鸟儿纵有千言万语,又能说什么?又会对谁说呢?它深情地凝视着、默默地诉说着,这情景让人多么忧伤、多么感动啊!此时此刻你一定有很多话想对鸟儿说,拿起笔,写下你心中最想对鸟儿说的话吧!学生的写话精彩纷呈:有的写“小鸟,不要悲伤,因为你的朋友活着的时候为人们带来绿荫,哪怕逝去了,也为人们带来光明,我为你的朋友感到骄傲!”有的写“小鸟,你对朋友的真诚,你的信守承诺,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有的写“人类朋友们,你们看到了小鸟那伤心的眼泪了吗?你们听到了小鸟的心声了吗?行动起来吧,用实际行动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美丽家园吧”……学生的写话不光提升了对文章的感悟,也训练了他们的写作能力。所以,在文章空白处设计写话是大有裨益的。

(九)从文章结尾入手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有的是小说,有的是人物传记、童话等,这些课文描写人物栩栩如生,叙述故事曲折生动,文字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和情感,包含许多诸如语言、心理、场景和情节等方面的“不确定”与“空白”,令人遐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抓住这些不被人注意的空白点进行拓展,并多方面、多层次的训练,这样既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更深刻地感悟文本,把握文章中心,人物品质,又能引发学生共鸣,激情达义,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特别是对孩子们酷爱的童话和寓言进行创造性的续写,对于发展孩子们的创造性、合理性的思维,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是很有帮助的。例如,我在教学《小木偶的故事》后,设计了这样的续写要求:孩子们,小木偶拥有了所有的表情之后,她又踏上了旅途,发挥你丰富的想象,写写他又会发生哪些有趣的故事?咱们比比,谁的想象最丰富,语言最通顺。在这个设计中,既有写童话的要求,也有写作文的基本要求,极大地调动了孩子们写作的欲望和兴趣。写作时,他们兴趣盎然,不再是愁眉苦脸。他们写出来的文章想象丰富,有创造性,语句通顺,有趣的语言文字中还饱含着一个道理,比平常的那些作文漂亮多了。如果在阅读教学中,经常用这样的方式让孩子们写作,对于提高孩子们的写作兴趣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十)从读后感入手

有许多课文读完后,总给人一种言尽而意未完的感觉,让人思索和回味。教师可“趁热打铁”,让学生写读后感,大胆发表个人看法,一吐为快。如学完《长城》一课后,学生无不惊叹于之长、之奇、之雄,更惊叹于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趁此我让学生写读后感。学生的读后感各有千秋:有的侧重于对长城的慨叹;有的侧重于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和赞美;有的则延伸开去,表达了对祖国美丽河山的赞美和自豪之情。又如学完了《搭石》一文后,我让学生写读后感。在读后感里,他们不仅写出了从这一课中感悟到的乡亲们那无私奉献、为他人着想、尊老爱幼、淳朴善良的美德,更联系实际写出了自己在日常生活的平凡事物中感受到的美。表面看学生是在发表自己的看法,实则是在训练学生的写作,借此机会也洗涤了学生的心灵,教给了学生真、善、美的价值观,实现了“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

总之,要在平日的教学中将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将写作训练无形地渗透于阅读教学中,在阅读与作文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乐意,使学生的写作能力随着理解能力的加深而逐步提高,达到真正的“从阅读走向写作,学以致用”的目的!

(编辑:郭恒)

猜你喜欢
写作阅读
基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如何让小学生写作返璞归真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以读促写”与“以改促写”英语写作教学对比研究
写作教学策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