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活动”栏目的思考

2016-05-14 10:15汪晓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苏科版数学活动教学建议

汪晓

[摘 要] 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在“做”和“思考”的过程中逐步积淀和积累的过程. 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设置的“数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做”数学的机会. 本文就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活动”栏目的教学现状、原因分析和教学建议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 苏科版;初中数学;数学活动;教学现状;教学建议

在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中,为了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做”数学活动中,教材每章结束处都设计了“数学活动”栏目,其主要内容是以本章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一系列数学活动. 根据活动类型的不同,可分为19个实践操作类、9个数学建模类、3个游戏竞赛类数学活动,且每个“数学活动”的教学课时为1个课时.

“数学活动”教学现状

在新课标背景下,苏科版初中数学的“数学活动”,十分注重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强调让学生在“做”中学,逐渐探究出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在取材上,内容广泛,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参与教学活动,在玩中发展创新思维,培养自信. 但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也呈现出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有所偏差. 相当比例的一线教师认为开展“数学活动”教学是有一定作用的,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等. 但是,“数学活动”的内容并不适合于所有学生,对于如何开展好“数学活动”,教师普遍信心不足,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价也主要集中在能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上.

二是教学开展难以常态化. 教师普遍反映,在开展“数学活动”教学中,时间非常紧张,常常是活动进行到一半,课堂时间就已结束. 因此,绝大部分老师选择性地开展过“数学活动”,常常选择一些占用时间较少、难度较小的“数学活动”进行教学. 同时,教师开展“数学活动”的主要动力来源于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三是“数学活动”可操作性较差. 教参书对于该部分的说明和补充较少,这些问题的存在无疑增加了老师的负担,加之中考未将“数学活动”内容列为考试内容,所以很多教师常常将其忽略,不开展“数学活动”教学.

原因分析

1. 客观方面

在当前的评价标准和教育体制下,中考成绩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育主管部门对该学校教育工作的认可程度,以学生成绩评定学校教育、评判老师优劣的现象普遍存在. 面对中考的压力,老师更愿意讲授对中考有用的知识,对于那些中考大纲不再涉及的“数学活动”,老师只是让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己去探究,省下来的时间不如多讲、多做几道练习题. 同时,开展“数学活动”费时费力,绝大多数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直接省略“数学活动”,让学生提前进入复习阶段. 因此,出现了选择性开展“数学活动”的现象,甚至出现了部分教研组、学校和家长反对开展“数学活动”的现象.

2. 主观方面

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和主导者,教师的态度、能力和素质直接关系着“数学活动”能否正常开展. “数学活动”的讲授方式不同于一般的讲课方式,它要求教师扮演组织者、监控者、研究者、帮助者以及评价者等不同角色,这些角色的扮演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教师平常的进修教学中,关于“数学活动”这方面的报告、交流和辅导非常少,教师无法得到及时的理论实践指导,即使有教师愿意开展“数学活动”,但由于经验缺乏和知识结构的因素,对于能否开展好“数学活动”信心不足,加之是否开展“数学活动”并不影响对教师的评价,因此,教师对于“数学活动”的开展态度不够积极,能不开展尽量不开展.

“数学活动”教学优化建议

1. 增强活动的操作性

在“教学活动”栏目编写过程中,应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增加“数学活动”的内容和篇幅,在教参中提供翔实的教学建议. 同时,力求做到“生活化”和“数学化”之间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积累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真正达到探索知识、理解知识和应用知识的目的.

2. 合理设计教学活动

对于实践操作类“数学活动”,教师在教学前应积极备好课,具体包括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数学活动”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等. 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让学生动手操作,进行实地测量、调查研究,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在教学任务完成后,应积极引导学生反思,促进知识进行正向迁移,不断建立和完善知识结构体系. 例如,在“设计包装纸箱”的教学中,笔者认为本次“数学活动”的主要任务是在体积不变的条件下如何使它的表面积较小. 教学的重点是学习常见几何体的表面展开图形,教学的难点是理解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课堂上,教师随机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用直观形象的实物模型进行拼搭,使设计出来的纸箱所用的材料最少. 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教师应采用逐层深入法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让各小组将长、宽、高分别是16 cm,6 cm,3 cm的两盒肥皂放入纸箱,探讨哪种方案所用纸箱的材料最少,两盒肥皂所用纸箱的设计方案如表1所示. 然后,逐步将肥皂增加到6盒,让各小组再次进行探索. 通过上述两次活动的对比,探索出小长方体重叠部分面积越大,则所需的包装箱材料就越小,也就是说,要使包装纸箱的表面积最小,则包装纸箱的长、宽、高之和也就最小. 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各小组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自己在本次活动中的收获.

对于建模类“数学活动”,应按照“一抽象,二建模,三求解,四解释,五拓展”的程序进行教学. 即首先围绕教材中提出的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其次建立函数、不等式、方程等模型,再次根据所学的知识和数学经验进行求解,最后,进行相关问题的解释和知识拓展. 例如,在“矩形绿地中的花圃设计”教学中,通过教材中的语言表述抽象出具体的数学问题,即围出的花圃面积与绿地面积相等,然后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模型进行求解. 最后,进行设计方案的拓展,要求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出该类问题求解的要点.

对于游戏类“数学活动”,应以提高学生的反应灵敏度和辨别能力为主. 老师在讲清楚游戏规则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游戏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知识. 例如在“算‘24”的“数学活动”栏目中,老师将学生随机分成几个小组,每一小组准备一副扑克牌,然后随机抽取四张,进行数学运算后让牌面上的数字为24. 接着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才能得到24. 笔者经过研究,以下几种方式均可以达到上述效果:一是利用两个数的积为24进行求解,即4×6=24,3×8=24,想办法将数字经过运算后得到4和6,或者3和8. 二是利用0,1的运算特性求解,即24×1=24,24±0=24,想办法将数字经过运算后得到24和1或24和0. 三是利用特殊运算进行求解,即3×6+6=24,4×9-12=24,32+3×5=24等.

3. 开展多元化“数学活动”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不一定是传统的“纯课堂”教学模式,应积极探索“课上教师讲解有关知识——学生室外活动——回到课堂交流”“课前学生活动——课上教师讲解”“课前活动——课上交流——课后活动”等教学模式,在不影响正常课程教学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增强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以初中一年级上“测量距离”数学活动为例,老师在教室内讨论如何测量两点、两个实心球之间的距离,然后进行分组,让学生课后走出教室,应用卷尺、绳、标杆等工具实地测量老师指定的两点之间的距离,并进行实地记录. 最后,在下一节数学课正式开始之前,由每个小组进行汇报,并对每个小组实际测量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解答.

4. 灵活安排“数学活动”教学方式

开展“数学活动”教学,应根据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教学计划和进度而定. 教学时间不一定要安排在每章结束期间,“数学活动”可以作为知识情景引入,作为拓展延伸或操作验证在课前课后进行,有效解决学习时间紧缺的困境. 以初中三年级下“香烟浸出液对种子发芽的影响”数学活动为例,可将其作为情景引入,在本章开始时就提前安排,并不一定要花费整节课程的时间开展教学,而是将其贯穿整个章节之中,从而轻松地学习到样本估计总体等相关知识.

综上所述,当前苏科版初中“数学活动”的教学现状并不乐观,要想开展好“数学活动”栏目教学,必须在增强操作性的基础上,合理设计教学,灵活安排“数学活动”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数学活动”应有的教学价值.

猜你喜欢
苏科版数学活动教学建议
“数形结合”巧解二次函数问题
苏科版初中数学《平面直角坐标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浅析泛义动词“打”及其对外汉语教学
微课技术在初一数学课堂教学运用初探
刍议苏科版初中数学活动的对策
浅谈主题区角活动中有价值的数学活动
“沉淀溶解平衡”认知结构测查及其学习困难分析
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的落脚点在哪里:基于苏科版教材七上课题活动“翻转茶杯”
理解教材 精心设计 主动学习: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绝对值”解读及教学实录片段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