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均
[摘 要] 要实现中小学教学的自然衔接,就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在以往学习活动中积累的学习经验,围绕“学什么”“学过什么”“怎么学”开展微话题探讨式教学,这样有利于找准教学生长点,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 中小学数学;微话题;教学生长点
如何实现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自然衔接,找准教学生长点?如果教师根据自身的经验,进行想当然地教学(以为学生都已经掌握了或者没学过),往往无法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生长点. 带着对这一问题的思考,笔者在近期的课题组活动中,以“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为例,围绕“学什么”“学过什么”“怎么学”展开教学,引起了课题组成员的广泛讨论. 本文给出课堂简录和教学反思,以期与更多的同行进行交流.
课堂简录
活动一:学过什么——课堂引入
(课前,笔者要求学生自备材料,说说关于等腰三角形,自己学过哪些知识)
话题1:结合自备的材料,说说关于等腰三角形,你学过哪些知识.
设计意图 通过这个话题的研讨,了解学生学过什么,寻找生长点.
活动二:学什么,怎么学——课堂生成
话题2:这节课我们再学等腰三角形,学什么呢?
设计意图 通过对这个话题的研讨,明确学什么,即学几何语言表述定义和性质,学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学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明确怎么学,即通过类比转化展开学习.
话题3: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定义,你能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 明确定义既是基本的判定也是基本的性质.
话题4:请证明等腰三角形的上述结论.
活动三:学什么,怎么学——课堂应用
话题5:围绕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自主设计两道习题.
设计意图 通过对这个话题的研讨,明确学什么,即学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明确怎么学,即通过学生的自主设计与教师的教学预设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应用巩固.
例题 如图1,在△ABC中,AB=AD=DC.
(1)若∠BAD=26°,求∠B和∠C的度数;
(2)若AC=BC,求∠BAD的度数.
设计意图 此题整合了教材77页的练习题第3题和76页的例题. 76页的例题对应第(2)小题,77页的练习题第(3)小题对应第(1)小题. 通过整合,体现了例题教学的基础性和生长性.
活动四:学什么,怎么学——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学了什么?怎么学的?
设计意图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即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明确本节课学习的基本思路,即学什么——学过什么——怎么学;明确类比转化的研究思想.
师:学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下面学什么呢?怎么学?下节课我们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寻找初中几何学习的基本套路,把握住下节课研究的重点,在课后先行开展自主探究,在课上进行交流展示.
教后反思
1. 对比教材,在微话题探讨中寻求自然衔接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教材(2013版)通过两个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用轴对称知识来研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笔者找来学生当时用的小学数学教材对比发现:探究活动一与小学教材上的探究活动“用下面的方法剪成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图略)相同,在小学阶段通过这一探究活动引出基本概念,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其对称性. 探究活动二与小学教材上的探究活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吗?”相同,小学阶段通过度量和运用其对称性进行说明. 弄清了学生学过哪些知识,你会发现,如果按照教材去教,教的都是学生会的知识. 学生自备材料、学生的展示、学生之间的补充完善与教师的追问,能充分唤醒学生相关的知识经验和活动经验.
2. 类比教学,在微话题探讨中找出教学重点
章建跃博士近期撰文提出要让学生掌握初中数学学习的“基本套路”. 受此启发,笔者在“学什么,怎么学”的教学设计上,力图让学生体会初中几何学习的“基本套路”. 笔者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定位在如何证明上述结论上. 在课堂小结环节,笔者设置微话题,引导学生归纳学习的基本套路,尤其是涉及中小学衔接的知识,要想想学什么、学过什么、怎么学,做到自主建构,引导学生寻找初中几何学习的基本套路,把握住下一节课的研究重点.
3. 开放教学,在微话题探讨中促进和谐发展
笔者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能力水平的信任,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让学生的思维成果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先行者,根据学生的实时反应做出相应的跟进. 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笔者注意引导学生自我辨析,尤其是学生出现的问题,让学生自主研讨,让其演变为一个微话题,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例题教学和习题演练环节,笔者放弃了教师选题、学生解题、教师讲题的传统模式. 学生设计的习题关注到了分类讨论;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三边关系;以及方程思想的应用. 笔者请学生谈设计的出发点,谈解题的注意点,并评价习题. 借此,笔者希望引导学生在做题过程中,除了学习解题,还要学会欣赏试题,感受数学的内在美,真正喜欢上数学. 作为一种价值引领,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模式的一种尝试.
写在最后
如何实现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自然衔接与自然生长?笔者认为,在进行课例教学时,需要思考三个问题,即“学什么内容”“学过什么内容”“怎么学这个内容”. 第一个问题指向教材,第二问题指向学生,第三个问题指向学法. 笔者认为,开展微话题探讨式教学有益于教师找准课堂教学的生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