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然++曹华青
摘 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需要灵活保障的就业政策,提高就业水平的同时保障就业质量。灵活保障就业政策,不仅保障正规就业者的安全,而且保障灵活就业者的安全。保障正规就业者的安全,不仅仅是保障就业者工作岗位的安全,更重要的是提高就业者的就业能力,保障其就业安全。保障灵活就业者的安全,目的是促进灵活就业者享有正规就业者的就业与保障权利,提高其就业质量。灵活保障的就业政策模式涵盖,建立充分的失业保险制度,实施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终身学习、提升人力资本,培养就业新的增长点,促进灵活就业正规化。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灵活保障;就业
中图分类号:F2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6)03-0064-03
一、引言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明显,供需关系正面临着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失衡。“供需错位”已成为阻挡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障碍:一方面,过剩产能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包袱。另一方面,中国的供给体系,总体上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化解产能过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失业。而随着经济发展、技术进步、需求改变,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创造更多有效的供给,来满足新消费的需要,形成经济发展新供给新动力,促进经济实现更高质量的增长,从而实现就业水平提高、就业质量优化。供给侧改革将成为扩大就业新动力。此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劳动力市场更具灵活性,如果要想使劳动力市场更具灵活性,那么就必须为劳动者提供更强大的安全保障,这与汽车的行驶速度快是因为有刹车的逻辑是一样的[1]。如何既要实现充分就业,增强我国经济的竞争力,又要保持社会公正的价值目标;如何既要实现企业对于灵活性的需要,又要保障劳动者对安全性的诉求,需要“灵活保障”的就业政策。
二、灵活保障就业政策的特征
灵活保障的就业政策,不仅保障正规就业者的安全,而且保障灵活就业者的安全。保障正规就业者的安全,不仅要保障劳动者当前工作岗位的安全,而且要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保障其就业安全。保障灵活就业者的安全,最终目的是促进灵活就业者享有正规就业者的就业与保障权利,提高其就业质量。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需要灵活保障的就业政策在提高就业水平的同时保障就业质量。
1. 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保障就业安全。高水平的就业安全,是指劳动者在就业年龄的任何阶段都能够很容易地找到工作,在迅速变化的经济环境中,拥有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那种被一个雇主终生雇佣的情况已经成为过去。特别是当前在我国进行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过去大规模生产的钢铁、煤炭行业面临去产能的压力,涉及180万职工的分流安置。必然有一部分人面临失业或者再就业,这就要求人们必须提高就业能力,适应快速变化的工作和生活需要,从保持原工作岗位的安全向保持就业安全转变。从工作安全向就业安全的转变意味着,减少对工作岗位的保护,而增加对人的保护。与之相对应的制度安排包括,灵活的同质的就业合同,就业合同之间应该保持足够的同质性,以方便相互之间的转换;全面的终身学习制度,使得工人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都是称职的;积极有效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有效支持不同工作之间的转变,以及失业、不工作向就业的转变;充分的社会保障制度,确保工人在失业的时候能够获得充分的失业保障。
2. 增加灵活就业比例,保障就业质量。在工业时代,个人标准化的生命历程模式是接受教育——终生全日制就业——完全退休。工业社会兴起的就业体系,奠基于它在各个主要方面的高度标准化:劳动契约、工作场所和工作时间。而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由于技术变迁、产业结构调整、企业经营方式变化,标准化的充分就业系统开始向灵活多元的不充分就业系统发展[2]。工业时代就业体系中大规模的失业被整合进以一种崭新的多元化不充分就业形式出现的职业体系。从劳动力的供给方式看,灵活就业工作时间更加灵活,可以满足妇女、年青人和老年人的需要,也为自我雇佣者提供了更多机会。灵活就业能够使其更好地平衡工作和人生多元化的需要,例如家庭责任、学习和培训、个人志向和爱好等。
灵活就业的形式有部分时间工作、固定期限合同工作、劳务派遣工作、自我雇佣工作等。增加灵活就业比例,目的是提高就业水平,但不能以牺牲就业质量为代价。灵活就业不能等于低质量的就业,灵活就业与标准化的正规就业,仅仅是就业形式不同,二者没有本质的区别,应该享有同样的就业权利与社会保障权利。
三、灵活保障就业的政策模式
1. 建立充分的失业保险制度。目前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统筹层次低、覆盖范围窄、领取困难、替代率低等问题。充分的失业保险是灵活的劳动力市场的前提条件之一。
(1)失业保险统筹层次低。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统筹层次一直采用市、县级统筹,在全国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运行机制,不能体现失业保险的互济性、风险共担性。(2)失业保险保障范围窄。失业保险只针对城镇职工,就城镇职工而言,参保率也很低,还有很大一部分私营企业职工、个体户、自由职业者未参加失业保险。如果把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制度覆盖,能够提高他们就业的稳定性和质量,有利于让更多的失业人员能够通过灵活就业的途径找到工作。(3)失业保险领取困难。失业金申领手续一般较为繁琐,一些用人单位未履行告知义务,造成失业人员对失业保险待遇或领取待遇程序不清楚。同时,一些用人单位不愿开具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的证明,也造成部分参保失业人员失去申领资格。(4)失业保险替代率低。我国失业人员领取的失业保险金,按照国家规定是低于地方最低工资标准且高于最低生活保障的。实际上,失业保险金替代率只有20%左右,这与国际劳工组织建议的失业保险水平不低于失业者原有工资50%的标准相去甚远。较低水平的失业保险金替代率很可能让失业人员陷入贫困,根本不能够有效地寻找工作。
2. 实施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主要在于激活失业者和提升失业者的就业能力。截至目前,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仍然以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的功能为主。失业保险金给付期限过长,长达两年的失业保险金给付期,降低了失业者的工作搜寻强度,也会导致失业者隐性就业或者不就业的道德风险。失业保险制度的建立,应以既要“保障生活”又要“促进就业”为目标,而促进就业是更为重要的目标。为了防止失业者离开劳动力市场以转移支付为生,难以再进入劳动力市场,被劳动力市场边缘化,失业保险金必须具有激活功能。同时,为促进失业者更好地就业,失业保险机构可建立与就业服务、职业学校、用工企业的联动机制。在当前去产能、产业结构升级的背景下,失业将成为一个结构性问题而不是失业者自我选择的结果,因此政府必须对此承担更大的责任,在劳动力市场政策中发挥积极作用,比如通过各种方式实现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改革,为失业者和可能的失业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为失业者提供就业信息服务等,提高其就业能力。
3. 终身学习,提升人力资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中国的结构性问题之首便是产业结构问题,而与产业结构升级紧密相连的是就业结构的调整,即就业结构从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新经济增长理论研究表明,人力资本投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足够数量的、技能型人力资本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有力支撑。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要以人力资本为支撑,既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力资本和企业家人力资本,也离不开高素质的一般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的提升,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联合加大教育和培训的力度,特别是政府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4. 培养就业新的增长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重要的是提高产品供给质量,实现“供需匹配”,以此增加就业岗位的供给。(1)以产业升级带动就业创业。产业升级过程中,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的新特征。这些新的变化要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同时更好发挥市场作用,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市场主体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2)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对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具有促进作用,产业结构的调整势必带来各产业间技术联系的变化,随着技术在不同产业间的演进,产业间要素投入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具有高素质劳动力的就业比重会得到提升。助推电商发展,培养新的就业增长点。电子商务是网络化的新型经济活动,已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就业创业的新渠道。(3)大力发展服务业,缓解就业压力。服务业是未来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双重稳定器,淘汰落后产能意味着制造业部门就业承受更大压力,而服务业则可吸纳就业,因而创造条件、促成劳动力的跨部门流动,也将是未来劳动力要素改革的重要方向。根据统计局数据测算,第三产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创造约100万个就业岗位,比工业多50万左右。(4)回乡创业成为新的就业增长点。
5. 促进灵活就业正规化。灵活就业增加了劳动者自由选择的机会与自由发展的空间,但是灵活就业不能等于无保障的低质量就业,应制定法律法规促进灵活就业走向正规化。灵活就业与正规就业的不同,在于社会保险与国家福利保障的缺失。根据灵活就业形式的不同,促进其正规化的措施也不同。如劳务派遣工作,可根据被派遣劳动者工作的时间,授予其更多的保障权利;最终在同一用工单位或不同用工单位工作相应期限(大约3到5年),能够获得无固定期限合同的工作。部分时间工作,在小时工资、试用期、失业津贴、残疾津贴、工作条件等方面,使之与全职就业者享有同等的权利,而不是与部分时间工作还是全职工作时间相关。
参考文献:
[1]SCHUMRETER J A. 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M]. 5th ed. London: George Allen &Unwin,1976.
[2]【德】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关 华
Supply Side Structural Reforms Need Flexicurity Employment Policies
Zhang Ran, Cao Huaqing
(Economic Research Institute,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Shijiazhuang 050061,China)
Abstract: On the supply side structural reform background, the flexicurity employment policy can improve employment level and ensure employment quality. The flexicurity employment policy is to protect the safety of formal workers, and to guarantee the safety of flexible workers. We ensure the safety of regular workers, which is to protect the safety of the job position, more important is to improve the employability of workers, and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their employment. We ensure the safety of flexible workers, which ensure the flexible workers enjoying the employment and protection rights of the regular workers, and improve their employment quality. The flexicurity employment policy model covers establishing adequate unemployment insurance system, the implementation of active labour market policies, lifelong learning, to enhance the human capital, cultivating new growth points of employment, and promoting flexible workers regularization.
Key words: Supply side;Structural Reform;Flexicurity;Employ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