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恩初,李文秀
(1.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275;2.广东金融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1)
中美生产服务贸易的本地市场效应对比研究
——基于投入产出面板数据的引力模型实证分析
刘恩初1,李文秀2
(1.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275;2.广东金融学院,广东广州510521)
摘要:本文基于2000—2011年中美两国与世界39个主要生产服务贸易国家或地区的双边投入产出(WIOD)面板数据,将本地市场效应分解为本地市场规模效应和本地市场结构效应,实证研究了中美生产服务业及其细分产业的本地市场效应。研究发现中美生产服务业整体的本地市场规模效应明显而本地市场结构效应不明显,中国生产服务业发展主要依靠劳动力比较优势,美国资本要素禀赋对生产服务业发展起关键作用,中国生产服务国际竞争力下降主要原因是劳动力优势下降而资本比较优势尚未确立。中国生产服务细分行业除金融中介业外都具有本地市场规模效应和劳动力禀赋比较优势,而批发贸易、交通运输、金融中介和租赁商务服务业具有显著的本地市场结构效应。
关键词:生产服务业;本地市场效应;引力模型;美国
一、引言
近年来,生产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引起了国家经济政策层面的高度关注。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针对生产服务业提出要“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放宽市场准入,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1],并且明确提出要“发展服务贸易”,“建立便利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方式的体制,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全面实施单一窗口和通关一体化”。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作为传统的制造业大国,我国制造业国内外市场需求不景气,加之劳动力比较优势不断下降,经济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从产业发展的规律来看,服务业取代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居于主要地位成为必然趋势。与生活服务业相比,生产服务业具有较强的可异地贸易性,成为服务贸易的主角。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我国的服务贸易也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如何提升我国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服务国际竞争力,实现我国在全球服务贸易上的突破,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思考点。
从服务贸易现状看,我国生产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较弱,服务逆差较大。到2014年,服务贸易总额达到了99207.5亿美元,出口总额为50167.4亿美元,其中生产服务贸易出口额达36455亿美元,占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72.7%,生产服务贸易在当前的服务贸易中居于主要地位。长期以来,中国的生产服务贸易存在逆差且呈逐年扩大的趋势,到2014年我国服务贸易总额位居世界第3位,而逆差达404.8亿美元,居世界第1位。而美国2014年服务贸易总额居世界第1,顺差上升到1699.7亿美元,也居世界第1位。尽管中国和美国的生产服务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但相对而言,美国生产服务业国际竞争力远强于中国。美国进入服务经济时代的时间远早于中国,在服务业的发展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深入分析中国和美国的生产服务贸易情况,对比中国和美国生产服务贸易的特征,可以更深刻地认识中国生产服务贸易竞争力究竟应该从何而来,由此获得对中国生产服务贸易发展的启示。
在国际贸易研究中,主要有两个理论解释了国家之间贸易竞争力的来源,即赫克歇尔-俄林的比较优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中的本地市场效应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关注的是投入侧的要素禀赋差异,认为各国应生产具有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的产品而从其他区域购买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Krugman基于不完全竞争、规模收益递增和交易成本等假设,提出了本地市场效应理论[2],其关注需求侧,认为由于规模报酬递增效应的存在,为满足本地的超常需求而进行的大规模生产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因此,各国应生产本地有超常需求的产品,而购买相对需求较低的产品。
那么,在我国生产服务国际贸易与分工格局中,是否存在本地市场效应,究竟是要素禀赋比较优势还是本地市场效应起决定作用呢?中国生产服务贸易的本地市场效应与美国相比有些什么特点呢?本文试图就这些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
二、文献回顾
最早的本地市场效应实证研究始于Davis和Weinstein(1996),他们发现即便在经济地理特征最显著的产业中,要素禀赋也解释了90%以上的变化,而经济地理仅解释了其中的10%[3]。Pham等(2014)[4]、Crozet和Trionfetti(2008)[5]、Schum ̄acher(2006,2007)[6-7]、Serrano和Pinilla(2014)[8]、Kim(2015)[9]等均在不同国家的不同产业上证实了本地市场效应的存在及特点。
国内的本地市场效应研究主要集中在实证方面,而绝大部分是以制造业为研究对象的。比较典型的研究有张帆和潘佐红(2006)[10]、钱学锋和陈六傅(2007)[11]、范剑勇和谢强强(2010)[12]、许统生和涂远芬(2010)[13]、邱斌和尹威(2010)[14]、冯伟和徐康宁(2012)[15]、钱学锋和黄云湖(2013)[16]等,他们通过各种方法证实了中国制造业整体或者部分产业存在本地市场效应。
相对而言,对中国服务业中存在的本地市场效应研究较少。阚大学(2013)发现本地市场效应和劳动力要素禀赋比较优势都促进了中国对日本的服务出口,但本地市场效应对中国对日本服务出口的促进作用大于传统比较优势[17]。阚大学和吕连菊(2014)的实证研究发现相对需求结构、需求规模作用的本地市场效应和以劳动力要素禀赋为传统的比较优势均促进了中国服务出口[18]。陈艳莹等(2014)发现我国商务服务和交通运输等信息传递成本较高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由本地市场效应主导,而信息服务、金融保险业等信息传递成本低的行业则主要由比较优势主导[19]。涂远芬(2015)发现中国服务贸易整体上并不存在显著的本地市场效应,以劳动力要素禀赋为基础的传统比较优势仍是促进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主要因素[20]。毛艳华和李敬子(2015)发现,中国整体服务业出口存在本地市场效应,且比较优势对服务业出口的促进作用大于本地市场效应,生产性服务业具有本地市场效应,技术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本地市场效应强于资本密集型服务业[21]。
上述研究在理论上将本地市场效应引入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并在实证上提供了不少有效的分析工具和深刻的分析结论,但现有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方面,对服务业的本地市场效应研究仍有待深化。与制造业相比,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服务业市场的不完全竞争、规模收益递增和交易成本,在不同国家的发展阶段均有自己的特点。而对于中国和美国这两个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而言,其生产服务本地市场效应必然具有自身的特点,对两者进行对比研究能更深入地了解两地生产服务贸易的特点,从而为中国生产服务贸易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启示意义。
三、理论分析框架
(一)基本假设条件
本文基于Fujita、Krugman和Venables(FKV)2000年建立的理论模型[22],放松了FKV模型中两国消费偏好相同的假设,提出了考虑产业需求差异而引致区域分工合作的理论分析框架。由于本文主要考虑国内的产业和区域分工问题,因此,模型有以下基本假定:
——存在两个国家即南国和北国,南国用字母直接表示,北国以字母加上标*表示。
——每个国家都存在两个垄断竞争性产业即制造业和服务业(假定两个国家均已实现完全工业化而不存在农业部门),分别用下标m和s表示。
——不考虑国内贸易的交易成本,国际的交易成本为冰山成本,即1单位的产品交易,需生产T(T>1)单位的产品,其中T-1单位的产品在运输途中融化消耗掉了。
——两国两产业具有相同的固定成本和均衡的企业规模,按照柯布-道格拉斯函数的技术要求雇用劳动力、使用中间投入,表1显示了每单位成本下的投入矩阵。
表1 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投入矩阵
制造业对制造业中间投入的需求份额为α,对生产服务业的中间投入需求份额为γ;服务业对制造业产品的需求份额为γ,对生产服务业产品的需求份额为α,两个产业劳动力的份额为β,很显然有α+β+γ=1。
——本文放松了FKV模型中对消费者偏好一致的假设,而假设南方和北方两国两产业具有相同的需求弹性,但其对制造业消费支出不同,分别为μ和μ*,因此对服务业的消费支出分别为1-μ和1-μ*。
(二)数理推导过程
通过选择适当的单位以满足边际投入等于价格成本加成,则南方制造业和服务业本国企业所要求的价格是:
pm=(wm)β(Gm)α(Gs)γ
(1)
ps=(ws)β(Gs)α(Gm)γ
(2)
Gm和Gs分别是南方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价格指数,假设企业的规模为q*=1/β,可以得到两产业的价格指数方程如下:
(3)
(4)
在给定产品价格水平的情况下,产业内各企业的利润为0,据此可得南方的工资方程为:
(5)
(6)
两个产业的支出情况可见下式:
(7)
(8)
消费者偏好使其收入的μ用于购买制造业产品而1-μ用于购买服务产品,这就给定了支出方程的第一部分,而第二部分表示对中间投入品的需求取决于每个产业的工资和技术参数。
将假设条件带入价格指数方程、支出方程、工资方程,并进行相应处理可得到仅含有实际工资比值的表达式,其中右侧仅包含两国的人口及需求差异,如(9)式所示。
(9)
(三)生产服务业本地市场效应的存在性
若南北双方存在国际分工交易,从总体上看有两种可能即:
(四)生产服务业本地市场结构效应和规模效应
本地市场的结构效应和规模效应都会对生产服务国际贸易市场格局构成一定的影响,而由于不同国家的服务产品需求结构及需求规模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因此各国生产服务业及其细分产业的本地市场效应存在自己的特点。因此,将生产服务贸易的本地市场效应分解成本地市场规模效应和本地市场结构效应,并对中美生产服务本地市场效应进行对比研究有助于更深入地对比认识中美本地市场效应,从而为破解中国生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持续较弱的问题带来一定的启示。
四、实证分析
(一)实证模型
为对比研究中美生产服务贸易的本地市场效应,本文基于Schumacher和Siliverstovs(2003,2006)的引力模型分析法,对其进行扩展改进后得到实证分析模型。引力模型由Anderson(1979)、Bergstrand(1985)引入到贸易研究中,其假设双边贸易与两国收入正相关而与两国之间的距离负相关。Schumacher和Siliverstovs(2003,2006)的基础模型来自Bergstrand(1989),其一般引力模型的基本形式为:
(10)
式10中的Xaij是i国α产业对j国的出口值(i,j=1,…,N),Yi和Yj分别为i国和j国产出,用GDP表示,yi和yi是i国和j国的资本劳动要素比,用人均国民收入表示,双边贸易成本用两国对应国家经济中心的距离表示,其他的虚拟变量Zkij包括贸易政策措施、市场进入相关的其他因素如最惠国待遇、共同语言及历史文化联系等。
一般引力模型事实上建立在两国对α产业的需求比例相同的假设之上,很显然,每个国家对α产业的需求比例不尽相同,为此,本文对这一引力模型进行改进,将两国需求比例引入到一般引力模型方程,而得到的扩展引力模型为:
(11)
式中的ri和rj分别为i国和j国a产业本地需求占比。扩展引力模型表明贸易额不仅仅受到两国经济规模、要素禀赋相对丰裕程度影响,从产业层面看,各国的产业需求结构也会对贸易造成一定的影响,很显然,这是与产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相符合的。
同样的,由式11也可以得到i国a产业从j国的进口值,亦即j国a产业对i国的出口值:
(12)
由于双边贸易中虚拟变量Dij=Dji,Zkji=Zkji,则由式11减去式12可得:
(13)
由式13可以看到,双边贸易中的a产业出口/进口比率受两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规模、人均国民收入比率(相对要素禀赋的代理变量)以及对a产业相对本地需求结构的影响。在这一研究方法中,距离、共同语言、历史文化等虚拟变量不会对这一比率构成影响,进一步分析式13可得:
本文实证研究所采用的扩展引力模型综合考虑了本地市场效应和要素禀赋比较优势对生产服务国际贸易的影响,其中本地市场效应被分解为本地市场规模效应和本地市场结构效应。
(二)数据说明
本文采用2000-2011年世界投入产出表(WIOD)的中美两国分别和其他国家的双边生产服务投入产出数据作为被解释变量。WIOD数据不仅包括每个国家内部各产业之间的投入产出情况,而且还包括了各国各产业在国际间的投入使用情况,实际上反映了各国各产业的国际分工和贸易的情况。双边生产服务贸易进出口值由WIOD数据计算整理得到。WIOD数据提供了包括澳大利亚、奥地利、比利时、保加利亚、巴西、加拿大、中国、塞浦路斯、捷克、德国、丹麦、西班牙、爱沙尼亚、芬兰、法国、英国、希腊、匈牙利、印度尼西亚、印度、爱尔兰、意大利、日本、韩国、立陶宛、卢森堡、拉脱维亚、墨西哥、马耳他、荷兰、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俄罗斯、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瑞典、土耳其、台湾和美国等40个国家和地区在内的投入产出数据,涵盖了所有世界生产服务主要贸易国,因此,本文分别考虑了中国和美国与其他39个国家的双边生产服务贸易情况。本文所界定的生产服务业包括WIOD表中的批发贸易及经纪贸易业、交通运输业(由内陆运输、水运和空运数据合并得到)、邮政通信业、金融中介服务业以及租赁和其他商务服务业等5个细分产业。
解释变量中各国家和地区的GDP和人均国民总收入数据来自历年《国际统计年鉴》引自WorldBank的数据,个别国家个别缺失数据通过移动平均法补全;产业的本地需求结构数据即各国对本国某产业的需求占总需求的比例值可由WIOD整理计算得到,所得到的变量描述性统计见表2所示。
表2 变量描述性统计
(三)实证结果
1.中国和美国生产服务贸易整体的本地市场效应
首先分析得到中国和美国生产服务贸易的整体情况如表3所示。由于SYS-GMM估计过程需要设定工具变量,工具变量设置不当可能造成过度识别问题,因此需要进行Sargan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其在合理的范围内。Wald检验也表明估计结果较为合理。为保证序列相关性合理,本文对估计结果进行了Arellano-Bond检验,重点关注的是是否存在二阶序列相关,即AR2是否显著。从表3的数据看来,中美生产服务贸易整体情况都存在一阶序列相关(AR1<0.05),而不存在二阶序列相关(AR2>0.05)。因此,从整体上看,回归方程的设定及回归结果是可信的。
表3 中国和美国生产服务贸易整体情况结果
注:各系数后括号内为z统计量,***、**、*分别表示1%、5%和10%水平上显著,Arellano-Bond 指数括号内为Prob>z的概率。
可以看到,中国和美国生产服务贸易业的最大差别在于资本要素比较优势的作用上。中国生产服务业资本要素比较优势作用为负,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则表明劳动力要素的比较优势作用为正。因此,中国生产服务业的发展仍处于主要依靠劳动力比较优势的阶段,与劳动力比较优势相比,资本要素禀赋的提升作用并不显著。而美国生产服务业发展中资本要素禀赋作用起关键作用,随着资本要素优势的提升,其对生产服务贸易的促进作用明显。因此,当前中国生产服务业发展构成中的资本优势并不明显,而劳动力比较优势不断下降,这是生产服务贸易逆差上升的重要原因。
2.中国和美国生产服务贸易细分产业本地市场效应
进一步分析中国和美国生产服务各细分行业的贸易情况如表4所示。细分行业仍采用SYS-GMM估计,各产业工具变量过度识别的Sargan检验均在合理的范围内,Wald检验也表明估计结果均较为合理,序列相关性的Arellano-Bond检验,表明各产业都存在一阶序列相关,而不存在二阶序列相关即AR2>0.05。
表4 中国和美国生产服务贸易细分行业结果
注:各系数后括号内为z统计量,***、**、*分别表示1%、5%和10%水平上显著,Arellano-Bond 指数括号内为Prob>z的概率。
和相对需求比重每增加1%,将使交通运输业的出口/进口比例分别增加0.118%和0.679%,劳动力比较优势对交通运输业带来促进作用。而美国交通运输业主要依靠资本要素比较优势带来交通运输贸易的提升。
五、结论与对策建议
本文基于2000-2011年中国和美国与世界39个主要生产服务贸易国家或地区的双边投入产出面板数据,将本地市场效应分解为本地市场规模效应和本地市场结构效应,实证研究了中美两国生产服务及其细分产业在服务贸易中的本地市场效应。研究发现中美生产服务业整体的本地市场规模效应明显而本地市场结构效应不明显,中国生产服务业发展主要依靠劳动力比较优势,美国资本要素禀赋对生产服务业发展起关键作用,中国生产服务国际竞争力下降主要原因是劳动力优势下降而资本比较优势尚未确立。
从细分产业来看,中国的批发贸易、交通运输、邮政通信和租赁商务业等生产服务细分行业都具有本地市场规模效应和劳动力禀赋比较优势,而批发贸易、交通运输、金融中介和租赁商务服务业具有显著的本地市场结构效应。
综上所述可知,中国生产服务贸易的本地市场效应特征与美国相比有典型的区别,此判断对我国制定促进生产服务业政策措施具有以下启示:
1.促进我国生产服务业的规模性增长,充分发挥生产服务业的本地市场规模效应。中国生产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水平与中国服务市场及经济规模的扩大密切相关,因此,我国应积极培育生产服务本地需求市场,扩大本国对生产服务产品的需求,形成并充分发挥生产服务业发展的规模经济效应,通过生产服务内需市场的发展壮大以提高本国生产服务贸易的出口竞争力。在政策层面上应鼓励生产服务内需增长,将提高并满足国家产业和区域的生产服务需求放在产业发展的重要位置,通过在税收、金融、要素等方面的政策倾斜,构建覆盖全国和各级地区的生产服务内需市场,实现我国生产服务贸易的竞争力提升。
2.引导生产服务需求外置,提高生产服务需求比例,发挥主要生产服务细分行业的本地市场结构效应。生产服务业细分行业中的批发贸易、交通运输、金融中介和租赁商务服务业都具有显著的本地市场结构效应,这意味着提高这些细分行业的本地需求比例将带来市场竞争地位的上升。生产服务业的本质就是为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中间需求服务的,因此,为提升批发贸易、交通运输、金融中介和租赁商务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我国应引导制造和服务企业积极将这些生产服务需求外置,鼓励企业从市场购买批发贸易、交通运输、金融中介和租赁商务服务产品,从而一方面促进自身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给这些生产服务细分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会,形成规模效应,提高市场竞争力。
3.提升和发挥劳动力要素比较优势,优化资本要素的利用效率。在当前中国生产服务劳动力优势地位不断下降,而资本比较优势尚未得到有效建立的背景下,与资本要素相比,劳动力比较优势在我国生产服务业发展中的作用更为明显,我们应积极引导劳动力在生产服务业的投入,对其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教育工作以提高其工作能力,并营造良好的生产服务业就业环境,改革户籍制度,促进劳动力资源在区域上的优化配置。借鉴美国生产服务贸易发展的情况可以得到,从长期看,中国生产服务业未来的发展将逐渐从依靠劳动力向依靠资本禀赋上转变,资本将在生产服务业的发展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我国应注重提升生产服务资本投入的利用效率,以资本投入的高效利用带动生产服务国际贸易力的提升。
4.利用“互联网+”思维改造我国生产服务业。生产服务贸易的发展与交易成本有着密切的关系,更低的交易成本意味着生产服务产品能以更强的竞争力深入到更远的距离,从而带来更大的市场机会。“互联网+”思维对生产服务贸易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降低交易成本上。“互联网+”思维能降低生产服务产品的搜寻成本,推动互联网从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实现产业水平的提升,由此带来生产服务需求的增加,在本地市场效应的作用下,实现生产服务的竞争力提升。我们应积极推进“互联网+”理念,鼓励产业创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促进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跨界融合。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OL].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1103/c1001-27772701.html,2015-11-03.
[2]KRUGMAN P.Scale economies,product differentiation,and the pattern of trade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0,70:950-959.
[3]DAVIS D R,WEINSTEIN D E.Does economic geography matter for international specialization [R].NBER Working Paper,1996,No.5706.
[4]Pham C S,Lovely M E,MitraD.The home-market effect and bilateral trade patterns:A reexamination of the evidence [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2014,30:120-137.
[5]CROZET M,TRIONFETTI F.Trade costs and the home market effect[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8,76:309-321.
[6]SCHUMACHER D.Home market and traditional effects on comparativeadvantage in a gravity approach [R].DIW Discussion Paper,2003,No.344.
[7]SCHUMACHER D,SILIVERSTOVS B.Home-market and factor-endowment effects in a gravity approach [J].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2006,142(2).
[8]SERRANO R,PINILLA V.Changes in the structure of world trade in the agri-food industry:The impact of the home market effect and regional liberalization from a long-term perspective:1963-2010 [J].Agribusiness,2014,30(2):165-83.
[9]KIM J.Testing for the home market effect in inter-regional trade in Korea [J].Advances in Management & Applied Economics,2015,5(1):51-67.
[10]张帆,潘佐红.本土市场效应及其对中国省间生产和贸易的影响[J].经济学(季刊),2006(1):307-328.
[11]钱学锋,陈六傅.中美双边贸易中本地市场效应估计——兼论中国的贸易政策取向[J].世界经济研究,2007(12):49-54.
[12]范剑勇,谢强强.地区间产业分布的本地市场效应及其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启示[J].经济研究,2010(4):102-119.
[13]许统生,涂远芬.中国可贸易产业本地市场效应的估计及其政策启示——基于变截距面板数据模型的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0(7):66-70.
[14]邱斌,尹威.中国制造业出口是否存在本土市场效应[J].世界经济,2010(7):44-63.
[15]冯伟,徐康宁.产业发展中的本地市场效应——基于我国2004-2009年面板数据的实证[J].经济评论,2012(2):62-70.
[16]钱学锋,黄云湖.中国制造业本地市场效应再估计:基于多国模型框架的分析[J].世界经济,2013(6):59-78.
[17]阚大学.中日服务贸易的本地市场效应估计[J].南方经济,2013(3):75-82.
[18]阚大学,吕连菊.中国服务贸易的本地市场效应研究——基于中国与31个国家(地区)的双边贸易面板数据[J].财经研究,2014(10):71-83.
[19]陈艳莹,聂萍,黄翯.比较优势、本地市场效应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J].产业经济评论,2014(12):31-43.
[20]涂远芬.中国服务贸易的本地市场效应研究——基于面板协整模型的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5(5):100-106.
[21]毛艳华,李敬子.中国服务业出口的本地市场效应研究[J].经济研究,2015(8):98-113.
[22]藤田昌久,克鲁格曼,维纳布尔斯.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M].梁琦,主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16-229.
(本文责编:辛城)
The Home-Market Effects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Producer Services Trade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Gravity Model and WIOD Panel Data
LIU En-chu1,LI Wen-xiu2
(1.SunYat-senUniversity,BusinessSchool,Guangzhou510275,China;2.GuangdongUniversityofFinance,Guangzhou510521,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divides home-market effects into home-market scale effects and home-market structural effects and examines the home-market effects in China and US’s producer services sector using gravity model 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 bilateral trade in producer services between China and US and other 39 main services trade countries or regions in the world from year 2000 to 2011.The study finds that home-market scale effects are significant inChina and US’s producer services while home-market structural effects are not,labor forc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hina’s producer just like capital endowment does in the USA.Producer services industries except for financial intermediate show significant home-market scale effects and labor force endowment comparative advantage effects,wholes sales,transports,financial intermediate and renting and business services industries show significant home-market structural effects.
Key words:Producer Services Sectors;Home-market Effects;Gravity Model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753(2016)04-0166-10
作者简介:刘恩初(1982-),男,湖南邵东人,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服务经济与管理。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全球价值链下中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基于贸易增加值的分析”(71573057);广东科技厅2014公益研究与能力建设项目“基于服务主导逻辑的技术产权交易机构的商业模式研究——以广东为例”(2014A040401090)。
收稿日期:2015-10-25修回日期:2016-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