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煌,祝鹏飞,张 政
(湖南大学 经济与贸易学院,长沙,410082)
地方政府补助与上市公司选址的关系研究
欧阳煌,祝鹏飞,张政
(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长沙,410082)
摘要:上市厂商的选址可能会与政府的补助行为密切相关。基于此,本文采用2005-2012上市厂商的样本数据,利用Probit计量模型研究了政府补助对上市厂商选址的影响。结果表明,政府对单个厂商的补助并不影响上司厂商的选址;相反,地方政府补助总额却产生明显的选址导向作用。另外,东中西部地区的经验研究表明,地方政府补助总额的选址导向作用大小依区域而定。具体而言,东部地区的效果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基于行业视角的研究结果发现,仅高附加值行业政府补助产生作用。因此,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政府补助力度,不鼓励对东部地区低附加值产业过多的扶持,加快东部地区的此类产业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速度,有效形成自东向西的产业梯度发展模式是本文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政府补助;新建厂商;选址;区域政策
一、引言
政府补助是研究厂商区位选择的一个重要命题,无论是在市场经济已日臻完善的欧美国家,还是如我国这样逐步发展健全、充满活力的发展中国家,政府对厂商的宏观调控都是在研究厂商经营活动和经济行为时无法回避的议题。现有文献对政府补助的研究问题多数是集中于政府补助的动因及对厂商绩效与创新等问题,但对于政府补助的选址研究却相对较少。众所周知,厂商的投资与决策行为不仅局限于自身发展水平,还受市场环境与国家政策环境的约束,自改革开放之后,政府在我国的经济体制下一直起着导向作用,而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也呈现出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政府补助作为政府弥补市场失灵的重要工具,在现代经济市场中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同时,它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对促进区域的发展与厂商的成立也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的变革期,政府对参与市场经济调整的欲望十分强烈,因此,政府补助不仅承担着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功能,同时也将对微观经济个体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基于此,本文拟从微观经济视角探讨政府补助对厂商的区位选择影响,目前世界各国政府通过政府补助的方式吸引各类厂商到相对区域进行筹建。根据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技术进步(生产率增长)和创新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而这一推动力从根本上又来源于企业行为(邵敏、包群,2012)[1]。同时,知识外溢、劳动力市场风险分担和纵向联系也是产业集聚、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源泉(马歇尔,1890)[2]。因此,本文将试图检验政府补助与上市厂商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研究政府补助是否对上市厂商具有选址的导向作用。同时,本文也将上市厂商进行区域与行业之间的划分,这样将有助于厘清政府补助对区域与行业之间的联系,使本文更为准确的理解政府补助对上市厂商的作用机制。
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本文的文献理论综述,总结了政府补助与上市厂商选址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计量模型的构建与相关变量的说明;第四部分是基于Probit模型的计量结果分析;第五部分为结论部分。
二、文献综述
国内外关于政府补助的研究,以宏观层面分析居多。目前国内从政府补助这一视角研究微观经济层面的文章更是寥寥无几。在所参考的文献中,邵敏和包群(2012)[1]、陈晓和李静(2001)[3]、陈冬华(2003)[4]等基于政府补助的角度研究了微观层面的经济效益分析。但是究其分析,主要是考察厂商的效率和经营业绩,并未从区位选择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发现,政府干预对厂商区位选择的分析有两种较大分歧,一种是政府通过实际补助,引导厂商区域落户,将进一步促进区域生产力和就业机会的提升,增强区域市场竞争力。政府补助是引导厂商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之一(Ellison and Glaeser,1999; Guimarães et al.,1999; Guimaraes et al.,2004)[5-7]:首先,通过实证研究表明,政府补助对技术外溢、地理集中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当厂商知识的某个成分为隐性知识的时候,补助将会促进厂商之间的地理联系,隐性知识将由直接接触的方式而得到转移,厂商获取外溢的能力也会随着地理集中度的高低而产生同向转换(David,P.A. and Rosenbloom,J.L.,1990)[8];其次,由于基础设施的差异,地方政府将进一步推动建设有别于其他区域的多元化园区,通过给予厂商的直接激励,干涉厂商的区位选择决策,而多数厂商也会选择具有多元化产业结构的区域或城市化经济带(Harris,R., and Robinson,C.,2002)[9]。因为,区域外溢效应的存在,具有多元化特色的区域更容易吸引厂商进入,并促进周边厂商的成立。同时,产业多元化对高科技产业的厂商形成来说也显得至关重要(与低强度的研发厂商相比),这会让多元化的区域比专业化的区域更具有吸引力(Harhoff ,1999;Ford and Strange,1999)[10-11]。如果通过市场的自身调节而进行结构调整,必然会受到诸多“自利”因素的阻碍,政府补助作为一种宏观经济手段,合理配置推动生产要素的流动,自然会打破原有的限制,通过引导厂商的进入,将会加快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进程,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汤婧、于立新,2012)[12]另外,厂商的进入将会为市场带来新的管理理念与产品技术,增加区域竞争力度,促进整个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水平(宋凌云、王贤彬,2013)[13]。特别是那些在地理位置上与新建厂商相邻的厂商,通过政府引导在特定区域成立,将会引导更多的厂商在同一区域新建厂商,形成经济中心带(Michael P.Devereux et al. 2007)[14];最后,地方政府补助在符合国家行政法规的基础上,通过政府引导,吸引厂商入住,利用政府补助改变微观个体在市场环境中的产品服务质量与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结构,从而推动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李杨,1990)[15],同时,由于政府相对企业拥有更多的信息资源,促使政府补助将向本地特定的新兴产业倾斜,从而利用成本优势,吸引高科技厂商在此落户,从而推动符合地方现阶段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改变当地产业结构(林毅夫,2007)[16]
另一种则是根据 De Long and Summers(1991)[17]、Duranton and Overman (2005)[18]和安同良等(2009)[19]文献的观点,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政府补助对厂商的区位选择具有负面作用。他们利用政府补助对制造业工厂集聚的动态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首先,新厂的进入会减少产业集聚度。政府导控所吸引的厂商数量已得不到应有的产业比例份额。随着时间的推移,集聚外部性逐渐降低,同时政府的过度引进,会产生拥挤效应,对固定成本的竞争抬高了投入价格,促使厂商在地域上分散;其次,政府补助也许会成为政府官员的调控工具,在选择区域经济效率最大化和GDP最大化时,政府可能会更加追求GDP的经济价值而忽略经济效率的长期增长,出现提高政府补助来吸引效率低下的大型厂商,不利于高效率厂商的进入(Leibenstein,1966)[20];最后,当补助效率远高于常规时,很多厂商可能会产生“寻补贴”的投资(邵敏、包群,2011)[21]。Schmidt(1997)[22]指出,在基础条件不同的情况下,面临倒闭风险的厂商会更有动力的寻求高补助区域,降低成本以避免倒闭。“寻补贴”投资的存在会降低政府补助的政策导向作用,难以产生预期的宏观调控效果。
根据以上的相关文献研究得知,政府补助对厂商区位选择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因此将厂商的区位选择和政府补助相结合起来加以讨论,对研究上市厂商的区位决策是有意义的,并且根据厂商的“寻补贴”行为,厂商的区位选择与政府补助的多寡具有密切联系,更为重要的是,在补助不同的情况下,厂商是否会根据区位优势和基础建设等相关指标,从而改变自己的决策。
三、数据说明及计量模型
(一)样本数据来源
本文的企业数据来自中国财政部数据、中国商务部数据、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上市公司财务报表、Wind数据库和巨潮咨询。宏观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财政年鉴》和中国证监会官方数据。该数据库中包括了本论文研究所需要的投入和产出、资本结构、人员工资和政府补助等指标。本文只研究上市公司总部的选址问题,其设立的分厂或子公司不在考察范围之内。本文选取的样本区间为2005-2012新上市611家厂商,政府补助数据来源于上市厂商年度财务报表中营业外收入政府补助分录。在样本区间内,我们对数据进行了以下处理:1.剔除了行业归属前后不一致的厂商。2.应用插值法,对样本中的缺失的厂商数据进行了填补。3.使用二分位行业代码进行定义。4.剔除数据中厂商的就业人数为零、固定资产为零等异常的观测值。5.为避免样本量流失,对于部分样本数据为零且非异常数据,赋予一个比该数据最小值还小的值(如0.000001)。
使用企业级的数据研究政府补助对厂商的区位选择主要有三个优势。首先,数据库中包含了主要的新成立的厂商数据,使得本文所衡量的厂商补助水平较好地反映了我国地方政府吸引厂商的实际情况。同时,由于政府补助来自厂商数据,我们可以据此灵活构建反映政府对各行业补助的结构性指标。其次,根据原有文献分析,由于数据的局限,我国关于厂商区位选择的研究多数是以城市级数据和FDI进行研究,其缺点就是分析中忽略了政府的直接干预与厂商的选择,可能导致得出的结果有偏差。因此,从财政的角度进行探讨将进一步补充完善区位选择的理论研究。最后,因为厂商数据涵括了行业类别,我们可从厂商补助的数据中,更为直观的了解地方政府对待各行业的补助力度,从而进一步探讨政府对厂商未来研究发展方向的宏观调控。
本文的实证分析包含三类自变量,一是厂商层次的变量,二是省级层次的变量,三是结合类变量。厂商层次变量主要是上市厂商的政府补助、销售收入等指标;省级层次变量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市场潜力和劳动力成本等指标;结合类变量主要是厂商行业类别与厂商的区位选择等指标。在构建省际与结合类变量时,为了反映厂商区域选择的全貌,我们使用了原始数据中所有的信息。而在构建厂商层次的变量时,我们剔除了部分原始数据中缺失的相关变量样本。
(二)变量说明
本文包含变量描述如下:
1.厂商区位选择(y)
本文选择厂商成立年份作为构建被解释变量的依据。具体构建如下:厂商成立的年份记为1,其余年份为0。然后改进了Devereux, Griffith and Simpson(2007)[14]的模型,构建本文的厂商区位选择变量。
2.厂商级政府补助(lnbuzhu)
本文选择上市厂商财务报表中营业外收入目录中政府补助分录作为厂商级政府补助的指标,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来源于巨潮咨询、Wind数据、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财政部官方数据、中国商务部官方数据与中国证监会官方数据。
3.省份级政府补助(lnpro_buzhu)
现有的相关年鉴和数据库并未列出各省级政府对厂商的补助数据,《中国财政年鉴》中仅列出中央对各省的补助收入这一数据,而省级政府对厂商的补助在各省中央补助收入中占有较高的比重。因此,本文选用中央政府补助收入作为省级政府补助的替代变量。
4.厂商的销售收入(lnin)
本文选择厂商的营业总收入来表示厂商的销售收入,该数据来源于上市厂商的财务报表。
5.其他变量
本文用各省的国内生产总值(lngdp)作为衡量各省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选用各省的总人口(lnpo)表示市场潜力,选用人均工资水平(lnwage)来表示劳动力成本,这三类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以上各个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1:
表1 各变量描述性统计
(三) 计量模型构建
由前文分析得知,政府补助对厂商选址行为的影响结果是不确定的,因此,本文构建了两个回归模型,分别考察了不同范畴内的政府补助与厂商选址的联系。模型一中,我们以厂商作为维度,考察了政府对单个厂商的具体补助是否影响新建厂商的选择决策。模型二中,本文将考察范围扩大到省份层面,深入探讨了新建厂商选址的具体影响因素,从而完善了相关理论基础。
模型一,包含对单个厂商补助的厂商选址方程为:
yit=α0+α1lnbuzhuit+α2lnproijt+α3lninit+α4lngdpijt+α5lnwageijt+uit
(1)
其中,y为被解释变量,即厂商的选址变量;lnbuzhu为政府对单个厂商补助取对数;lnpo为各省人口取对数;lnin为厂商销售收入取对数;lngdp为各省gdp取对数;lnwage为各省平均工资取对数;u为随机误差项。下标i、j和t表示厂商i所属的省份j和第t年。
模型一中政府补助是从企业层面测度的。从单个厂商角度来说,政府补助提高了厂商的收入水平,其作用的机制是直接或间接降低了厂商的生产成本,从而有效提升厂商的生产效率。另外,政府补助的类型有所不同,例如对厂商研发的补助。由于研发补助的存在,厂商进行研发活动的积极性也会提升,同时研发的投入也可能相应的增加。本文认为,以厂商为维度衡量政府补助对选址行为影响的可能性是合适的。
模型二,包含各省份补助总额的厂商选址方程为:
yit=β0+β1lnpro_buzhuijt+β2lnproijt+β3lninit+β4lngdpijt+β5lnwageijt+vit
(2)
其中,lnpro_buzhu为各省的补助总额取对数,v为随机误差项,其余变量的含义同公式(1)。
模型二中政府补助是从省份层面测度的。在现有体制下,各级地方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政府对厂商补助力度,提高了厂商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了区域市场经济发展,基于此种状况。本文认为,以省份作为测量纬度是合适的,同时,由于政府补助的存在,从而会产生一种信誉,新建厂商落户该省份以期获得同样的政策优惠,因而产生吸引力。
四、实证分析
(一)全样本回归分析
进行回归分析之前首先要选用合适的计量模型。本文被解释变量为虚拟变量,故采用面板Probit计量模型对样本量进行估计。表2同时列出了可行的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估计。其中,估计(1)和(2)是面板FGLS回归结果,估计(3)和(4)是面板Probit回归结果。
首先分析各控制变量的参数估计。各方程中省份人口(lnpo)的参数估计均显著为负,说明该省份人口的增长不利于厂商来此省份投资建厂。各省人口代表市场潜力,市场潜力越大,厂商理应倾向于在此建厂。但是结合我国国情不难发现,人口大省(如河南省)一般为中西部省份,经济发展水平较东部省份低,因此厂商不倾向于在这些省份建厂。销售收入(lnin)的参数估计多数情况下显著为正,表明销售收入越多的厂商,越倾向于在该省份建厂。销售收入一般反应了厂商的规模,在一定范围内,厂商的规模越大,享受的规模经济效益越明显,因而能有效影响该厂商的选择行为。各省份的GDP(lngdp)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表明经济发展越高的省份越能吸引厂商来此建厂,这与现实情况是一致的。依据描述性统计发现,82%的厂商选择在东部地区建厂。东部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显著较高,在此建厂能享受诸如便利的交通、集聚经济等一系列优势条件,有利于降低厂商的生产成本。工资水平(lnwage)的估计结果显著为负,表明人均工资越高的省份越不利于厂商来此建厂。人均工资反映了厂商的劳动力成本,厂商理所应当选择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地区进行生产。
表2 全国估计
注:“*”、“**”和“***”分别表示参数估计在10%、5%和1%的水平下通过了统计显著性检验。
本文重点关注政府补助的参数估计。表2中,对厂商补助(lnbuzhu)指标的参数估计不显著,表明政府对单个厂商的补助不影响厂商的选址行为。这主要是因为,政府对厂商的补助行为发生在厂商成立之后,具有滞后性。各省政府补助(lnpro_buzhu)指标的参数估计在10%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检验,表明各省政府补助能有效影响厂商的选择行为。原因是,政府对已有的厂商进行补助,从而能产生一种信誉,即只要厂商落户该省份,就可能同样享受到这一政策优惠。政府补助或通过促进技术外溢、地理集中,提高厂商间地理联系;或通过建立多元化园区干涉厂商区位选择;或通过经济中心带的形成引导厂商选址。由于这些作用机制的存在,导致地方政府补助对厂商选址产生显著的正向效应。
(二)分东中西部回归分析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我们对不同区域的企业样本分别进行了回归。中西部样本较少,分别进行Probit回归估计结果非收敛,故将这两个区域进行合并。东部和中西部地区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分东中西估计
注:(1)东部地区包括京、津、冀、沪、苏、浙、粤,其余省份均属中西部地区。(2)“*”、“**”和“***”分别表示参数估计在10%、5%和1%的水平下通过了统计显著性检验。
东部地区模型中多数控制变量的参数估计与总体估计结果基本一致,不再赘述。西部地区的省份人口(lnpo)和厂商销售收入(lnin)的参数估计不显著,表明这两个指标不影响厂商的选址行为。估计(3)中工资水平(lnwage)指标的参数估计显著为正,说明中西部地区省份的平均工资水平越高,厂商越倾向于来此建厂。可能的原因是,对中西部地区而言,劳动力构成中高技术型人才的比重较低,这些地区工资的上涨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劳动力素质水平的提升所引起的。劳动力素质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厂商效率的提高,从而能吸引厂商来此建厂。
表3中,对厂商补助(lnbuzhu)的估计结果均不显著,省份政府补助(lnpro_buzhu)系数显著为正,与预期相符,但在程度上存在差别。具体而言,东部地区省份政府补助的系数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的系数,这意味着东部地区省份政府补助的促进效果要好于中西部地区的。这可能是因为东部地区厂商集聚的程度较高,政府补助对厂商成本的降低作用要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从而能更好的促进厂商效率的提升。另外,东部地区厂商的研发投入普遍要高于中西部地区,而政府补助中有一部分比例是用于研发补助的。厂商研发投入对效率提升作用已得到广泛研究,且结果基本确定。这两方面原因共同作用,导致政府补助的促进效果自东向西逐步递减。
(三)分行业回归分析
所属行业不同,厂商的生产方式和效率存在差异,因此对政府补助的依赖性也各异。我们对不同行业的企业样本分别进行了回归。除制造业与批发和零售业外,分属其余行业的企业样本量较少,故将这些行业的样本进行合并。分行业的样本估计结果如表4所示。
三个行业方程估计中,厂商补助(lnbuzhu)对选址行为的估计结果均不显著,与总体估计一致。省份政府补助(lnpro_buzhu)三个方程中,制造业与批发和零售业的估计结果均不显著,仅其他行业的估计结果显著为正,说明仅其他行业的省份政府补助影响厂商的选址行为。可能的原因是,制造业与批发和零售业的厂商发展较为成熟,政府补助对于厂商成本降低的作用已经很小,因此很难对厂商产生吸引。而其他行业中很多厂商的规模相对较小,厂商收入中政府补助所占的比重仍然比较可观。其余控制变量的参数估计大多与总体估计的结果一致。
表4 分行业估计
注:“*”、“**”和“***”分别表示参数估计在10%、5%和1%的水平下通过了统计显著性检验。
五、结论及政策启示
政府补助对微观厂商选址行为的影响,一直为理论界、实务界所关注。诸多研究表明,政府补助政策通过一定传导机制,影响微观厂商预期,进而改变厂商决策行为。本文基于以上观点,结合了厂商接受政府的补助力度与各地区政府补助对厂商选址的行为差异水平而进行了相关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阐释了厂商选址决策的成因。与以往研究的不同在于:本文以上市厂商补助与政府补助作为支撑,拓展了原有的厂商选址的参考因素,尝试以补助的角度来探讨厂商的选址机理。本文认为,基于中国的制度环境,政府补助是地方政府“促投资、谋增长”的政策工具(许罡等,2014)[23]。地方政府通过补助以影响厂商选址决策,改变厂商的投资行为,同时,厂商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利润,也会主动的迎合地方政府的经济增长需求。从本文的研究可发现,政府补助对厂商的选址行为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而对单个厂商的补助却未产生预期的效果。从区域维度发现,东中西地区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具体来说,就东部而言,政府补助对厂商产生了明显的选址导向作用,且较中西部而言,对政府补助敏感度更高。另外,从行业视角来分析,制造业与批发零售业对补助未产生显著效果,其他行业却产生了显著的正向作用。因此,政府补助的导向作用具有明显的区域和行业差异性。
本文的政策启示在于:在现有的经济体制下,政府补助在总体上对厂商选址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通过资本投资保持了区域经济合理增长。因此,加大地方政府的补助力度,从而引导厂商在指定区域入驻,对推动区域市场经济发展,改善地区产业结构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另外,从地区划分而言,我国的宏观调控仍然以实施西部开发为主要战略,对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改善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给予了很多必要的产业和经济政策(步丹璐、郁智,2012)[24]。所以,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而言,地方政府应加大政府补助力度,吸引厂商投资,积极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改善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积极响应国家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宏观经济发展战略。同时,对东部地区而言,应培育高附加值的产业,加大对此类产业政府补助力度,适当控制低附加值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快此类产业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速度,有效形成自东向西的产业梯度发展模式,形成专业化分工的城市群(柯善咨。赵曜,2014)[25]。最后,从行业视角来说,我国宏观调控主要集中在两方面:其一是对于制造业与批发零售业等低附加值产业,政府补助的政策效应不显著,因此不鼓励对这类产业给予过多的政策补助;其二是为促进高附加值产业发展,政府应加大诸如自主研发投入此类行为的补助力度,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受此影响,我国政府补助的政策导向也呈现出了较明显的行业特征。
参考文献:
[1]邵敏,包群.政府补贴与企业生产率—基于我国工业企业的经验分析[J].经济研究,2012,(7).
[2]Marshall,A.Principles of Economics[M]. MacMillan, London,1890.
[3]陈晓,李静.地方政府财政行为在提升上市公司业绩中的作用探析[J].会计研究,2001,(12).
[4]陈冬华.地方政府,公司治理与补贴收入[J].财经研究,2003,(9).
[5]Ellison, G., Glaeser, E.The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of Industry: Does Natural Advantage Explain Agglomeration?[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9.89.2, 311-316.
[6]Guimarães,P.,Figueiredo,O., and Woodward,D.A Tractable Approach to the Firm Location Decision Problem[J].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3.85(1), 201-204.
[7]Guimarães,P.,Figueiredo,O., and Woodward,D.Industrial Location Modeling: Extending the Random Utility Framework[J].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2004.44(1), 1-20.
[8]David,P.A., and Rosenbloom,J.L.Marshallian Factor Market Externalities and the Dynamics of Industrial Localization[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1990.28(3),349-370.
[9]Harris,R.,Robinson,C.Research Project on DTI Industrial Support Policies[DB]. http://www.dur.ac.uk/richard.harris/DTI_A.pdf,2002.
[10]Harhoff,D.Firm Formation and Regional Spillovers-evidence from Germany[J]. 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1999.8, 27-55.
[11]Ford,S.,Strange,R.Where do Japanese Manufacturing Firms Invest with in Europe, and Why?[J].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1999.8.1,117-142.
[12]汤婧,于立新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联分析[ J ] .国际贸易问题,2012 ( 11) : 42-49.
[13]宋凌云,王贤彬.政府补贴与产业结构变动[J].企业管理,2014(4):94—106.
[14]Michael P. Devereux, Rachel Griffith, and Helen Simpson.2007. Firm Location Decisions, Regional Grants and Agglomeration Externalities[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7,( 91):413-435.
[15]李杨. 财政补贴经济分析[M]. 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0.
[16]林毅夫.潮涌现象与发展中国家宏观经济理论的重新构建[J]. 经济研究,2007,(1) .
[17]DeLong J.B. and Summers L.H. Equipment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1, 106, 5 .
[18]Duranton,G. and Overman,H.Testing for Localization Using Micro-geographic data[J].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05.72(4),1077-1106.
[19]安同良,周绍东,皮建.R&D补贴对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效应[J].经济研究,2009,(10).
[20]Leibenstein, H. Allocative Efficiency vs. “X-Efficiency” [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6,56(3).
[21]邵敏,包群.地方政府补贴企业行为分析——扶持强者还是保护弱者[J].世界经济文汇,2011,(1).
[22]Schmidt K.M. Managerial Incentives and Product Market Competition [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97, 64(2).
[23]许罡,朱卫东,孙慧倩.政府补助的政策效应研究——基于上市公司的投资视角的检验[J].经济学动态,2014,(6).
[24]步丹璐,郁智.政府补助给了谁:分布特征实证分析——基于2007-2010年中国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J].财政研究,2012,(8).
[25]柯善咨,赵曜.产业结构、城市规模与中国城市生产率[J].经济研究,2014,(4).
(本文责编:海洋)
Economic Analysis on Location Decision of Listed Corporations and Local Government Subsidies in China
OU Yang-huang, ZHU Peng-fei, ZHANG Zheng
(SchoolofEconomy&Trade,HunanUniversity,Changsha410082,China)
Abstract:location choices made by manufacturers may be closely related to government grants. Based on this assumption, this paper has studied the effect of government grants on manufacturers’ location choice decision through sample data of listed manufacturers from 2005 to 2012 and by means of Probit measurement model. It turns out that government grants given to individual manufacturer have no effect on its location choice decision;on the contrary, the total amount of local government subsidy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choosing a new location. In addition, the study of the East and Midwest area in China shows that the role the total amount of local government subsidy plays in choosing a new location depends on different areas. Specifically, the impact of local government subsidy on the East area in China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Midwest area. Study results based on industry perspective find that only government subsidy which is used to help high value-added industry will have an impact. Therefore, more government subsidies to the Midwest area should be increased. The excessive support to low value-added industries in the East area is discouraged. The low value-added industries in the East area should be transferred to the Midwest area in a quickened manner. And the gradient development model of industry from east to west in China should be formed in an effective way. These are all policy implications this paper comes to conclude.
Key words:government subsidies; new plants; firm location; regional policy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753(2016)04-0184-09
作者简介:欧阳煌(1963-),男,湖南湘乡人,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收稿日期:2016-01-05修回日期:2016-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