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红梅
摘要:本文探讨了回归数学学科本质,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问题。以《探索规律》为例,围绕"教什么""怎样教"这两个核心问题展开设计性论述,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合作的阵地,而教师成为学生的陪伴者、倾听者和引导者。
关键词:课堂实效;学科本质;教什么;怎么教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4-0211-02
看到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教育,是竖立灯塔还是提供火把。意思是提供火把会让学生在教师的问题牵引下行走,从而失去提问、思考的能力,而树立灯塔的课堂将营造一种新的课堂生态。我们想要为学生树立灯塔,带着这样的思考,来说说《探索规律》这一节课吧。
学校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为主题。其实,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问题已经成为广大理论研究者和一线教师们的关注热点。在研究中我们认为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不仅仅在课堂上获得了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能掌握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能运用所掌握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思想方法来解决生活中、数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对数学以及数学学习产生积极地情感体验。因此,把握学科本质是有效教学的根本,准确解读学生则是有效教学的保障。
在这次活动中,我们研究小组准备以西师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探索规律"这一教学内容为载体,以"把握学科本质,准确解读学生"的教学设计理念为指导,在追求课堂实效教学的路上进行一次有益的尝试,以求营造一种新的课堂生态。
1.把握学科本质:教什么
1.1解读教材,认清教学意义。《数学课程标准》把"探索规律"作为内容结构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一学段要求: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第二学段要求:探求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同时还要求"探索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探索和理解运算规律"等等。探索规律并非是一个全新的内容,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早有呈现,知识没有得到高度重视,知识相对较散,编排较为随机。在新课程中,被单列为一个独立部分,这也说明了"探索规律"的教育地位和意义。
四年级上册的"探索规律"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乘除法和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且在第一学段已经积累了部分"探索规律"的思想与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探索乘除法算式的一些规律。乘除法是一种反映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数学模型,在这些关系中,隐含着一些有趣的计算规律。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不但有利于学生夯实基础,还能够体现数学思考,凸显过程与方法,并且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思考中感受数学的美、学习的快乐,形成积极地学习情感与态度。
1.2解读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四年级的学生在前面的数学学习中已经积累了进行本次规律探索的知识与能力基础,并且初步掌握了比较、类比、概括、猜想、验证等部分数学思维方式,但大部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以及运用知识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对于刚进入第二学段的学生,本节课教学中除了关注规律的发现及应用外,还必须引导他们感受探索规律中渗透的函数思想,掌握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是学生真正需要的"营养"。这些思想与方法的渗透,正是学生学得有效的根本保障,也是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中之重。
基于对教材的剖析认识以及学生的学情分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真正发生,本节课特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①能借助计算器探索乘除法算式中的一些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进行较复杂的计算。②经历观察、比较、发现、应用的过程,体会探索规律的一般思想和方法。③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中的美。
2.提高课堂实效:怎样教
要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只有找到学生学习的真实起点,扣准学生学习的脉络,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顺学而教,展开符合学生当下学情的教学。
2.1关注学生认知水平与知识经验——设疑激趣,揭示课题。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根据拟定的教学"三维目标",也是为了迅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回忆以往探索规律的经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由教师出示算式1×1= 让学生根据已知算式猜一猜,下面的算式会是什么呢?学生在猜、想的过程中,很快就参与到了学习活动中,同时勾起了学生对旧知的回忆——规律是一种现象重复出现,进而揭示课题。
2.2关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自主合作,探索除法算式的规律。有效合作学习,使学生们能互相学习借鉴,扩展思维。开展合作交流活动,不但让学生们在小组得到表现的机会,还让他们大开眼界--原来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发现的规律可真多呀!在交流中,学生们获得的不仅仅是答案,还获得了与人交流的方法,获得了不同的思维方式,获得了表现自己的机会能力上的提高,获得了精神和情感上的愉悦,大大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2.3关注数学思想的渗透--寻找算式特点,促进对规律的理解。这节课的精髓在于数学的思想与方法,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领悟观察、比较、发现规律,并应用规律解决问题。例1对探索规律方法的总结,让学生运用方法顺利找到了例2中的规律。例2呈现的算式,算式本身有特点,更蕴含了除法中的三个重要的性质,因此学生对规律的表述要求较高。此时安排学生看书--学生与教材对话;小组交流活动--学生之间对话;指名学生口答--学生与教师对话,多种形式促进学生发展,突破教学难点。最后,补充算式环节是书上没有的,之所以这样设计教学,是想让学生能进一步体会到规律的应用可以使计算变得更简便、快捷,促进对规律的理解。在例2的教学中,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对比两个除法算式,得出像"被除数从2424变成4848,除数还是101,商从24变成48"这样的结果,因此,在师生交流环节,通过追问、手势指引等方式使学生先说除数不变,被除数的变化导致商的变化,给孩子渗透因变量随着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函数思想。
这次实践研究活动顺利结束了,我们感受到教师只有成为学生的陪伴者、倾听者和引导者,回归学科本质,才能真正提高课堂实效。如萧伯纳所说:"我不是你的教师,只是一个旅伴而已。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前方。"
参考文献:
[1]刘全祥,张红,《小学数学教师》2015年第2期.
[2]朱丽玲,陈朝霞,《小学教学参考》2015年5月中旬刊.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