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华
(西安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西安 710077)
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形成机理及推进策略研究
何华
(西安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西安710077)
摘要:本文以高等教育研究范式为理论基础,从教师专业发展视角分析了我国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形成机理。探讨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推进策略,作为校本层面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力载体,只有立足于高职院校的校情校史,建设既与国际接轨又体现高职特点的教师发展机构才是我国高职院校教师发展的可取之道。
关键词:学习范式;制度逻辑;“双师”素质;教师发展中心
教师发展是当前我国高校提升在职教师质量的重要策略。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教师发展逐步从学术研究中的理论争辩上升为国家的顶层设计,并进入组织机构的规范化发展阶段。2012年开启的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是我国高校教师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我国教师发展进入了有序化、组织化的实践发展阶段。
一、我国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形成机理
1.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在高等教育由精英阶段走向大众阶段甚至普及阶段之际,大批学校不断升格,高等学校功能定位趋同,无差别的资源分配方式和“重研轻教”的倾向日益突出,教育失衡现象加剧,作为教师职业之本的教学要素被严重削弱。近年来,社会对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诉求越来越高,唯有实施卓越的教育改革方案,方能有效地扭转高校重研究轻教学的价值观。
教师的质量和水平决定了高校各个方面的发展,影响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创新能力。教师发展是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高质量、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决定了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高度与成就。因此当质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主题,教师作为质量保障的参与主体之一,教师质量提升理应走到改革舞台的中央,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建设迎合了高等教育改革的质量追求,因此,必然需要将教师发展需求纳入机构建设统筹考虑的范畴。
2.由经验模式到专业模式,教师发展模式的转型之需
教师发展的需要自大学产生已出现。教师发展的经验模式是指通过观摩他人教学,不断总结经验,摸索有效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一种教师发展模式,此种模式下,教师主要依靠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自省来获得教学认知,根据教师个人的理解去实施教学。随着大学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呈现出文化背景的复杂化和层次的多样化,依靠经验模式的教师发展现状与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需求格格不入,教师发展模式必须转型,高校应当为教师发展提供新的条件和平台。这正是国内外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应运而生的现实基础。
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是一种将教师发展置于高等教育学科基础之上,运用各种适当的训练手段和条件,对教师进行理论教育和实践训练的发展模式。教师发展开启专业模式之后,教师发展不再仅仅是其个人的事情,更成为教师职业载体的责任和义务。教师发展中心的普遍设立,不仅从组织建制上完成了教师发展模式的转型,而且可以从功能开发上促进教师发展走向理性训练和个人修为,为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提供组织支撑。
3.行政机构与学术属性的双重优势,有效落实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安排
为高校教师发展服务的机构,既要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和高等教育技术,同时为保证提供给教师发展的各项服务能够顺畅地送达,又需要拥有一定的执行力。这样的组织机构,既非各院系或科研机构可为,也非普通的行政部处或办公室可做。教师发展中心,这种既拥有行政机构性质又兼有学术属性的专门机构应运而生。
在行政方面,教师发展中心拥有一定的行政权力,承担协调和组织各院系教师发展的职能,但由于自身工作性质的专业性,教师发展中心不能将自身等同于其他行政机构,单纯依靠行政资源和权力办事,而是应当利用自身的专业资源优势,发挥专业权威的影响力。
在学术方面,教师发展中心担负提供优质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改革研究的任务,但因其服务对象大多是在各自学科领域内拥有一定学术和教学功底的专业教师,它无法做到像普通的学术机构那样对人员发挥天然的培养和教育作用,而是应当借助于必要的行政资源与手段,对教师发展工作进行全方位的推进和支持,进而有效地落实教师发展中心的专业任务。
二、国内外高校教师发展机构现状
1.国外高校教师发展机构的职能演进
高校教师发展机构在西方发达国家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从1962年美国密歇根大学创立全球第一个教学支持服务机构—密歇根大学学习与教学研究中心算起,迄今为止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其间,高等教育经历了由“教学范式”向“学习范式”转换,在此过程中,教师发展机构的职能也发生了相应的演进。
国外发达国家的高校教师发展机构普遍成立于20世纪60年代,最初的职能是关注教师发展,为那些只接受过学科知识和学科方法训练而缺乏基本的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知识的从事教师职业的博士研究生提供所需的教育理论指导和实际训练。此后,教师发展机构逐渐演化成为在职教师进行教学技能培训和教学研讨的机构,为不同学科的教师提供一个固定的、宽领域的教学问题讨论场所。
到了20世纪90年代之后,整个高等教育范式发生了改变。1990年博耶撰写了著名的卡内基报告《学术反思》,首次提出把教学作为一种和科研并行的新型学术—教学学术。1996年,英国高等教育咨询委员会发表了著名的《迪灵报告》,强调大学亟待提升教学的根本使命。1998年,卡内基教学促进会发表了《重建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蓝图》这一时期最有影响力的报告,标志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以质量提升为中心的时代。质量的提升不能仅依靠教学主体之一—教师,更要充分调动教学环节的另一大主体—学生的主动参与。1995年,罗伯特·巴尔和约翰·塔戈在《从教到学:本科教育的新范式》一文中提出高等教育应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范式”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的“学习范式”转换,从教师是知识传授者与学生是知识接受者的师生关系向师生都是学习共同体中的学习者的转变,教师发展机构主动适应“学习范式”的变革需求而整体转型。
于是,国外的高校教师发展机构着手构建基于学习共同体的组织实验室,试图评价高校在联系学生学习与组织使命方面的情况,如课程、教育以及传递方法、学生服务和课程活动、资源与设施等,帮助学校成为学习型组织。在此过程中,教师发展机构的一个重要挑战是如何将其定位成高校教学和学习事业的核心。有学者指出,这一过程需要一个范式的转变(见表1)。新型范式的教师发展中心可以真正成为高校的学习中心,成为整个高校学习与教学网络的交换机和关键节点,从而激励整个组织的管理者、院系、教师和学生,激活整个学校共同体的学习事业。
表1 国外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的传统范式与新型范式比较
2.国内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实践探索与发展现状
我国港台地区高校的教师发展中心成立早于内地。20世纪末,香港理工大学建立的教学发展中心,是香港地区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教师发展中心,也是开展教师发展研究、教学研究、评估、咨询与服务的校级部门。台湾东吴大学于2005年成立了台湾地区最早的教学资源中心。我国内地直到2007年才成立了首家教学支持服务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教学支持中心,同年末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成立了教学促进办公室;2011年,西安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相继成立了教学支持服务部门。
2011年7月,教育部、财政部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提出“引导高等学校建立适合本校特色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积极开展教师培训、教学改革、研究交流、质量评估、咨询服务等各项工作,并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
这是我国一项重要的教师发展政策,同时也开启了我国高校建设教师发展中心的热潮。2012 年7 月,教育部启动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建设工作,最终批准厦门大学教师发展中心等 30 个“十二五”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短短几年时间里,我国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发展迅速。无论是高校层面的主动探索,还是国家层面的制度安排,都对教师发展中心这一新兴实践产生了助推作用。
国内高校的教师发展中心主要通过三种活动方式促进大学教学:服务、研究、教学。服务活动包括帮助教师运用学习动机理论去规划教学, 辅导教师实施教学发展项目;研究活动是就教和学的过程进行基本理论研究, 用得出的研究成果帮助教师改进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是指教学发展机构的人员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一线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发展中心为教师和教学专业开发人员搭起沟通的渠道,成为国内高校教师发展所依靠的主要组织形式。我国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的职能及主要活动如表2所示。
表2 国内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的职能及主要活动
三、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的推进策略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类型,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在于其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建设一支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训,还能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的“三能”教师队伍,既是高职教育“职业性”的最好体现,也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顶层建制的推进策略。
1.借鉴职业生命周期理论,创新教师专业发展的改革方案
我国学者杨善江通过综合分析和归纳访谈结果,将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分为适应过渡期、摸索成长期、“双师”熟练期、“三术”(教术、技术、学术)兼顾期、卓越成就期五个阶段。高职院校的教师发展中心应该根据教师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技能创新与素养提升。
(1)为处于适应过渡期的新入职教师制定教学技能提高方案
高职院校新招录的教师大部分都是从“校门到校门”,经过专门化的硕士、博士科学研究训练,但“掌握了学科专业知识并不等于学会了教学”,帮助处于适应过渡期的教师学会如何教学并掌握教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例如,进行课程设计的基本方法与程序、课程节奏的调控方法、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方法等,是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新教师受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影响较小,比较容易接受先进的教学理念,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教学技能培训中,可以帮助新入职教师尽快适应课堂,建立教学自信心。
(2)为处于“双师”熟练期及以上的教师提供“二次发展”平台
处于这几个阶段的教师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素质教师,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具有较丰富的认知图式,由于受到职称评审标准和指标的限制等,大部分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减弱,通过“传帮带”与适应过渡期教师结成师徒对子,在促进新手教师快速成长的同时也帮助老教师实现了自我价值的认同感和使命感。高职院校的“双师型”目标赋予“师徒结对”双重内涵。可以是学校内部教师师徒之间的搭配,也可以是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的搭配。加强对师徒结对“青蓝工程”的管理,创新载体,完善考评,充分调动“两个”(师傅和徒弟)积极性。
2.以深入企业实践为手段,提升教师队伍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高职院校的教师发展中心应以深入企业实践为手段提升教师双师素养,鼓励教师深入行业企业进行实践探究,实现书本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的紧密结合,达到本行业最新设备操作技能与课堂教学的渗透融合。第一,“走出去”。教师发展中心应坚持不懈地在政策和经费上支持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积极参加企业锻炼,了解企业的真实环境和行业动态,熟悉企业相关岗位(工种)职责、行业企业技术前沿,并把行业技术领域中的最新成果引入课堂。第二,“请进来”。教师发展中心应不遗余力地邀请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或技师走进教师发展中心的讲堂、走进教师的教学课堂,让教师带着教学中的一些课题,面对面地向行业专家请教,在其帮助下提高推广和应用新技术以及进行科研开发的能力,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第三,“合作双赢”。教师发展中心和相关职能部门应主动与相关企业取得联系,获得项目合作的机会,推荐优秀教师参与企业的真实项目或独立承担企业、社会的科研项目工作。通过共同参与企业的攻关项目,与企业合作开展横向科研课题等,实现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有效转化,并达到“双师”素养的提高。
3.与院系、职能部门加强合作,营造重视教学学术的文化氛围
设置院级教学改革基金项目,鼓励教师像申请科研经费一样来申请教学经费来改善他们的课程,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帮助院系设计新的课程,做好资助项目的评估工作,用教学剧场呈现项目,在演员表演教学问题时,教师们讨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其中,期中反馈就是帮助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将获得的反馈总结成简单的报告与授课教师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分析报告,再与教师一起讨论改进课堂教学的办法。该项服务的核心宗旨不是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而是通过各种手段帮助教师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提高其教学水平,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四、结论
通过分析,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师发展中心建设首先应找准功能定位、搭好平台,即在建设好教学咨询平台、教学培训平台、教学交流平台、教师发展评估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使中心成为校企跨界师资培养的平台。具体地讲就是,关注教师身心健康发展和个人发展,帮助教师完善教学生涯的整体设计,为教师的每一步发展提供咨询与导航;搭建教师教学培训平台,对教师教学能力进行系统化培养;开展教师学术交流和教学技能竞赛,为教师提供学习交流和技能展示平台;完善教师教学效果测评体系,分层实施教师教学发展评估;搭建教师校企跨界培养的桥梁,接轨企业和社会进行校内培养和校外实践,项目化推动“双师”建设。
我国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建立和发展刚起步,机制建设和发展问题需探索,国外发达国家和我国本科院校虽为我们提供了比较成型的经验,但要结合高职院校的校情校史,发展既与国际接轨又体现高职特点的教师发展机构才是可取之道。
参考文献
[1]别敦荣,韦莉娜,李家新.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运行状况调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03).
[2]陈斌.建设教学文化,服务教师发展—2014年两岸四地“大学教学文化与教师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J].高等教育研究,2015.
[3]吴立保,张永宏.超越教师发展:范式转换与教学发展中心的建构[J].比较教育研究,2014(05).
[4]杨善江.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特征及模式选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8).
[5]林杰.美国大学教师发展的组织化历程及机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04).
Research on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Vocational Colleges’Teacher Developing Center and Promoting Strategy
HEHua
(Center for Research on Learning and Teaching,Xi'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710077,Xi'an,Shaanxi,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teaching development center of the university teachers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paradigm.The “collective ac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ente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ove not only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but also the embodiment of the government power supply under the dominant system.The paper further analyzes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foreign university’s teacher development center function evolution and domestic universities center of teacher development from career cycle theory,and explores strategi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center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eachers as the school level to promote powerful carrier of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Only based on vocational school history,construction and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and reflect the feature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teacher development institutions could become a desirable way of faculty develop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China.
Key words:Learning Paradigm;Institutional Logic;Double Quality;Teaching Development Center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885(2016)01-12-05
作者简介:何华(1984-),女,山西运城人,西安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发展中心讲师,主要从事高职教育教学工作。
基金项目:2015年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项目名称:基于普惠金融体系的陕西省小额贷款公司绩效评价研究,项目编号:15JK2158
收稿日期:2016-01-30
【高职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