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德渤(厦门大学,福建厦门361005)
大学战略规划的基本理论范式
解德渤
(厦门大学,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大学战略规划的理论问题是高教研究领域的基础问题,也是院校研究中的核心问题。因为它直接关系着大学发展战略的编制,并影响到大学未来的发展前途。但目前的研究现状并不乐观,典型表现为人们在大学战略理论上缺乏共识,关键是缺乏合理、清晰的分类标准,从而使其成为教育研究中的“理论黑箱”。我们可以从理论基础、理论取向、具体理论以及具体技术四个层面论证大学战略的理论体系,并进一步将大学战略理论划分为应急模式、建构模式、防御模式和分析模式四种基本范式。这对于澄清大学战略的基本理论体系、促进未来高校的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关键词:大学战略;基本理论;理论范式
目前,大学战略规划中的竞争优势理论、资源基础理论、知识管理理论、动态能力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目标牵引理论、组织再造理论、人力资本增值理论以及文化创新理论等成为大学战略规划的重要理论武器,但形形色色的理论也让大学决策者应接不暇,而企业战略中的环境学派、设计学派、计划学派、文化学派、权力学派、结构学派、创意学派等不同理论的介入更加剧了大学战略制定的理论焦虑,从而“规划处于一个十字路口,规划理论处于一种无序状态”。[1]这反映出人们对大学战略理论缺乏共识,特别是缺乏一个合理、清晰的理论分类标准,从而使其成为教育研究中的“理论黑箱”。因此,如何穿越复杂的理论丛林,制定适切的大学战略规划,成为学术界亟待解答的重大问题。
毋庸置疑,大学战略规划理论是高等教育研究的基础问题。遗憾的是,与如火如荼的战略实践相比,大学战略理论的研究始终处于学术边缘。与流派众多的企业战略理论相比,大学战略理论也显得势单力薄且无章可循。这种明显的对比折射出大学战略规划理论研究的滞后性。原因在于,战略决策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本身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制约着理论的实效性,而战略总体设计的长远性特点对理论的预测性则提出了巨大挑战。更重要的是,大学战略规划理论涉及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高等教育学、组织行为学等多学科,理论研究必定需要多学科的“视域融合”。加之,大学本身具有的复杂性与多元化组织特性,使得战略规划理论研究变得更加棘手。这就是大学战略理论难以获得实质性突破的内在机理。
就我国而言,大学战略具有重大而特殊的意义。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全面到来,将大学传统管理模式的弊端暴露无遗,粗放型管理方式向精细化方向转型成为大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下,大学战略规划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方式备受推崇。大学战略规划有助于摆脱传统办学模式、管理方式的困扰,并对高校综合改革形成一种“倒逼”机制,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贡献力量。
大学战略规划理论可谓是一个庞杂的“理论家族”,它包含着各种不同的理论。这些理论既有层次之分,也有类型之别。就此,我们可以从层次结构与类型结构两个维度进行分析,以实现对大学战略规划理论体系的有序安排。一般来说,理论的层次结构是从抽象概括程度上进行纵向分解,有助于深入把握理论的整体概貌,而理论的类型结构往往是从功能或作用的角度进行横向划分,有利于进一步明晰理论的适用空间。
根据理论的抽象程度,我们可以把大学战略规划理论分为四个层次,即理论基础、理论取向、具体理论以及具体技术。理论基础是大学战略规划的哲学根基,往往隐含着大学战略决策者的哲学立场,具有最高的抽象程度,对教育实践不具有直接的理论力量;理论取向的抽象程度稍低一些,表达出决策者对未来大学发展的基本判断,采取战略竞争方式抑或战略联盟手段;具体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较为紧密,对大学战略规划的制定具有更为直接的指导作用;具体技术的抽象程度最低,是具体理论在大学战略规划中的操作化策略。
从理论取向的角度看,大学战略规划理论包括竞争优势理论与战略联盟理论两种,这两种理论传递出两种不同的大学发展战略路径。其中,竞争优势理论是由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教授于上世纪80年代在经济学领域提出。[2]在他看来,竞争优势是任何组织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制定战略规划的逻辑起点,一旦丧失竞争优势,组织就注定面临失败。波特所提出的低成本战略、差异化战略以及集中化战略引起了大学战略决策者的高度关注,尤其是差异化战略与集中化战略被广泛应用于大学战略分析与制定上。如今面对高等教育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单打独斗”的大学发展模式越来越难以应答瞬息万变的外部挑战,从而大学战略联盟作为一种新生事物蓬勃发展起来。这种战略指导观念的转向以美国詹姆斯·穆尔《竞争衰亡》一书的出版为标志,“战略联盟”这一概念则由美国管理学家罗杰·奈格尔正式提出。可以说,大学战略联盟大大拓展了战略理论空间。大学战略联盟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高校为达成一定的战略目标,通过资源共享、学分互认、课程联合等方式所形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资源流动的松散型组织。[3]由此,大学之间的关系开始由“零和竞争”转变为“合作竞争。目前的C9联盟、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协同创新中心等都是大学战略联盟的典型案例。实际上,竞争战略与战略联盟这两种路径并不完全冲突,通常统一于大学战略规划之中。
就具体理论而言,大学战略规划的许多理论并非诞生于高等教育学界,而是源自于企业。通过不断的理论借鉴与改造,大学战略规划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逐步丰富起来。在经济学与管理学中,环境学派的观点相当流行。该学派认为,战略制定的过程就是充分考虑外部环境变化并与之适应的过程。这一点是制定企业战略的关键所在。尽管大学战略规划也不能忽视外部环境及其变化对大学提出的变革要求,但大学组织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具有明显的复杂性。如果大学一味地跟随环境变化做出战略调整,这既不现实也不符合大学的精神气质。与企业战略相比,大学战略必定带有大学组织所特有的教育属性,它不仅强调一种变革精神也需要守候一份教育情怀,所以照搬照抄企业战略理论并不足取。因此,大学战略规划理论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组织内部的资源、能力、知识、人力、文化等要素上。
资源基础理论是大学战略规划中的基本理论。它是由美国杰恩·B·巴尼提出。该理论构建了“资源—战略—绩效”的分析框架,即战略制定的过程就是寻找组织内部特色资源并与之相匹配的过程。因此,该理论在大学战略规划中也被称为资源匹配理论。无疑,大学是一个资源依赖型与资源消耗型组织,其未来的战略谋划不仅要依据现有的资源制定战略,更要通过各种方式开拓资源渠道、挖掘异质资源、合理配置资源。但该理论对组织内部何谓特色资源的界定较为模糊,从而为能力学派的发展开辟了理论空间。动态能力理论认为,战略制定的过程就是不断寻找并建立一种快速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的过程。这种动态能力是对传统战略制定机械思维、线性逻辑的拒绝,更强调动态思维与复杂逻辑的重要价值。这种“能力—战略—绩效”的分析框架为建设大学内部的核心能力提供了借鉴思路。
知识管理理论与人力资本增值理论是大学战略规划的核心理论。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率先提出“知识工作者”和“知识管理”的概念,并指出知识将成为未来社会中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而知识工作者将成为创造知识的核心主体。虽然知识管理理论是企业战略管理阵营中的流派之一,但对大学战略制定也具有独到的理论贡献。毫无疑问,大学的组织特性在于学术性或知识性。衡量大学战略制定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就是,知识是否得以有效地生产、传播以及应用。譬如,研究型大学往往将纯粹知识发展作为重要的战略控制指标,而地方本科院校则更强调应用知识的发展。知识发展终究离不开知识工作者的努力,这就强调了行政管理人员、教师以及学生等人力资源发展指标对制定大学战略的重要指导意义。遗憾的是,目前只见物而不见人的战略规划比较普遍,广大师生还未被纳入大学战略的视野。因此,人力资本增值理论在未来还拥有广阔的研究空间。
文化学派、权力学派以及结构学派也是大学战略规划中不容忽视的理论工具。文化学派认为,战略形成的过程是社会交互的过程,战略通常植根于组织成员的共同信念或集体意向。大学战略的制定不能回避大学的组织价值或文化观念,但该理论存在的潜在危害就是,具有较强保守性的大学文化往往以其隐匿的特点阻止或迟滞大学的必要变革。这就表明了文化创新理论在大学战略制定中的特殊地位。随后于1970年代兴起的权力学派给我们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该理论认为,战略制定就是不同利益集团讨价还价、相互控制,最终相互妥协的过程。大学战略制定不可避免牵涉到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冲突、学校与院系的权力配置以及师生权利等诸多问题。因此,制定大学战略必须正视并妥当处理这些利益冲突。几乎在同一时期,结构学派利用“结构”这一极具包容性的概念,较为成功地调和了众多战略理论的分歧,并提出战略制定就是组织由一个结构向另一个结构转变的过程。对于大学而言,采用何种组织架构,才能保证大学功能的最大化,进而实现大学的战略发展?该学派中的组织生命周期理论与组织再造理论对上述问题做出了合理解释。目前高校推行的内部管理体制变革与机制创新就是对该理论的成功运用。
就具体技术来说,战略制定的常用方法包括SWOT(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y、Threat)分析模型、PEST(Political、Economic、Social、Technological)分析模型、“五力分析模型”(Five Forces Model)等。不过,在大学战略规划中广泛应用的是SWOT与PEST。除此之外,目标—手段分析法也是常见的分析技术,即目标牵引理论。从研究现状来看,关于大学战略规划理论的探讨主要集中在理论取向与具体理论两个方面,对战略规划的具体技术偶尔也会涉及,但对于大学战略规划理论的哲学基础探讨几乎没有。如果这一根本性问题无法解答,那么大学战略规划的正当性与合法性将遭到质疑。
从本质上说,大学战略制定就是一个基于内外部环境分析而做出价值判断的决策过程。倘若上升到哲学意义,大学战略规划则属于认识论的范畴,它通常可以表征大学决策者的认识偏好,即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这种认识论上的差异恰恰体现了大学战略规划中两种不同的决策风格。
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上,理性主义传统源远流长。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曾将“理性”作为核心命题加以论述,近代经过笛卡尔、黑格尔等哲学家的努力,理性主义获得全面胜利,从而奠定其难以撼动的权威地位。整体来看,理性主义者往往秉持绝对主义的真理观,认为世界发展的整体规律具有普遍性、必然性以及秩序性,由此我们可以借助人类的理性达到对真理的普遍认识。
这种理性主义认识论在战略决策中至今都占据主流,最为著名的首推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设计学派。该学派始于塞日尼克,中经钱德勒,后由安德鲁斯的发展而形成较为系统的战略理论。在他们看来,战略形成不是一个直觉思维的过程,也不是一个规范分析的过程,而是一个精心设计的过程。这种战略设计明显体现出理性主义思维方式在战略决策中的主导地位。这对后来的计划学派影响较大。它们都带有一定的理想色彩。毋庸置疑,大学作为一个理性组织,完全有能力对大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出基本的预测与规划。就此来说,理性主义是大学战略规划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决策方式。但理性主义将人类认识能力绝对化的倾向使其招致种种责难,从而非理性主义迅速崛起。
非理性主义认为,所谓的判断、推理、逻辑等理性手段都是荒诞无稽的,因为世界并非是一种绝对性的普遍存在,而是带有强烈的偶然性、无序性和相对性。那么,人类只能依靠个体的意志、本能、直觉、体验等因素来认识世界。另外,理性主义从根本上并不能解决灵魂、道德、信仰等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说,康德所发出的“我要限制知识,为信仰留出地盘”的呼喊就是非理性主义兴起的理论基点。之后,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尼采的“上帝已死”、萨特的“存在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以及后现代主义都是非理性主义哲学的重要体现。非理性主义的认识论在战略决策中往往扮演着特殊的角色。与设计学派与计划学派不同,创意学派认为,战略形成的过程并非是一个理性思维的过程,往往是一个直觉思维、寻找灵感的过程。形成于80年代的认识学派也承认,战略制定的过程不仅是一个理性思维的过程,而且也包括一定的非理性思维,通常非理性思维会起到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大学战略规划在拥抱理性主义的同时,也不应完全排斥非理性主义,大学决策者可以在二者之间进行适当调和。
在大学战略的哲学基础上,我们可以从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两种不同的决策风格分析战略的形成机制。从改革取向的角度分析,大学战略规划究竟应该采取“推倒重建”的方式还是“稳步推进”的方式?大学我们可以把大学战略分为激进主义与渐进主义两种变革模式,这为全面剖析大学战略提供了另一重分析向度。
激进主义的大学战略往往对现有的发展现状与组织方式持有一种否定态度,认为当前高等教育领域危机四伏,试图通过“休克疗法”来彻底解决大学发展的困局。如1952年大规模的院系调整、文革时期高校教育革命、80年代的高教体制改革、90年代的高校扩招等都是佐证。可以说,在特定时代背景下,激进主义的改革方式有助于冲破传统教育体制的桎梏,探寻高等教育改革的可能出路,但激进式的教育改革对传统文化或教育观念的冲击往往是灾难性的,甚至造成的文化失调或价值紊乱的后果更是难以估量的。由此,人们开始了对激进变革模式的沉重反思,而逐步转向渐进主义改革的道路。
渐进主义者通常对大学发展现状抱有积极的态度,把维持稳定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从而更加青睐于维系教育现状。即便大学内部存在诸多问题,他们也反对激进式的教育改革,而是主张在现有教育体制内局部地、缓慢地做出适当修补或调整。在他们看来,“修补旧系统是变革系统的最理性的方法,因为修补所带来的变化是当下人们所能接受的”。[4]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渐进主义似乎取代激进主义成为中国社会改革思想的风向标,高等教育也不例外。从“试点先行”到“全面推行”,这种积极稳妥的改革方式更容易被大学决策者接受。诚然,这种做法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教育改革所带来的成本与风险,但渐进主义者也容易因为缺乏足够的变革勇气与创新动力而错失改革的最佳时机。尤其是,渐进主义理论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改革方式所招致的质疑声音最大。另外,在战争时期、危机时期或动荡时期,渐进主义的战略思维也会失灵。如何摆脱渐进主义的思想阴霾,成为制定大学战略必须直面的重大问题。
可以说,大学战略规划追求变革但不能过于激进,强调稳定又不宜过于保守。激进主义与渐进主义就如同高等教育改革中“二重奏”。就此而言,大学战略规划并非要做出非此即彼的抉择,而是需要超越激进主义与渐进主义两种极端的改革模式,稳中求变将成为当前及未来大学发展的核心指导思想。
基于上述基本认识的分歧,我们可以从战略基础与战略特征两个维度将大学战略规划理论划分为:非理性—激进主义、理性—激进主义、非理性—渐进主义以及理性—渐进主义等四大范式,如表1所示。
表1 关于大学战略规划理论的四种范式
第一种是非理性—激进主义的理论范式,可称之为应急模式。这种理论范式主要强调的是一种随机应变的战略设计策略,从而要求大学决策者能够对环境变化做出迅速决断并采取有效的改革行动,这带有明显的激进主义战略特征。在这种战略决策中,大学领导者往往来不及进行科学而严密的逻辑论证,只能依据以往的管理经验与直觉思维进行下意识的判断,这种判断具有较大的情景性与偶然性,从而也就具有较强的相对性、多元化,甚至是个性化的特征,这就是一种非理性主义的哲学基础。这似乎是世界一流大学校长制定大学战略所遵循的一种通例,但它对大学决策者的素质要求非常高,从而其风险系数也最大。
第二种是理性—激进主义的理论范式,也称建构模式。这种理论范式所主张是一种理想主义的战略制定策略,该理论范式被一批乌托邦主义者热捧,也带有一定的激进主义色彩。因为它要求决策者善于捕捉时机,对大学发展的环境变化做出积极回应,敢于探索并竭力描绘一个几近完美的未来大学图景。不过,这种理论范式要求大学领导者全面、细致地分析大学组织与社会环境之间的联动关系,据此建构一个逻辑周延的大学战略规划。这样的战略设计通常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必然性与规范性,这是典型的理性主义思维方式。这种整体的、系统的大学战略设计单凭某个人或某几个人之力绝不能完成,它往往凝结着集体的智慧。所以,这种理论范式往往着眼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应用较为广泛。
第三种是非理性—渐进主义的理论范式,又称防御模式。这种理论范式倡导的是一种问题解决的战略形成机制,因为它并不相信我们有足够的能力可以对未来的环境变化以及大学发展做出准确的预测与设计,积极探索的进攻模式不过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客观世界的发展不会跟随我们的主观意志而转移。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在现有的发展基础上根据环境变化逐步做出适当调整,即一种积极防御的战略设计方式。这种方式否认某种绝对战略模式的存在,强调战略设计的多元化与即时性,属于非理性主义的哲学范畴。问题解决导向的战略设计要求大学决策者通过“评估问题—提出方案—实施策略”的步骤循环推进大学的稳步发展,这恰恰是渐进主义改革的典型思路。如此来看,这种理论范式是一种比较务实的大学战略规划指导思想,在短期内更有成效。
第四种是理性—渐进主义的理论范式,亦可称为分析模式。这种理论范式推崇的是一种榜样示范的战略规划方式。这些大学决策者能够不断地分析自己的学校在竞争格局中所面临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不断评估大学组织的资源状况与战略行动之间的匹配关系。显然,他们属于理性主义者。但在采取何种战略决策这一问题上,这些决策者的态度与行动又都比较谨慎,通常持观望的态度,一旦别人取得成功,他们就会迅速效仿。这就是渐进主义改革取向的表现形式。就此而言,模仿世界一流大学或者同类优秀大学是当前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路径,这也是大学战略趋同化的重要缘由,因为这种大学战略设计的风险系数最低。
上述四种理论范式并不存在优劣之分,只是大学决策者根据特定情境所做出的价值判断不同。这四种类型的划分如同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所言的一种“理性类型”,我们在现实中并不能找到一所学校与某种战略规划的理论范式完全匹配,因为大学战略规划往往不是单一理论的运用,而是不同理论范式互动之下的综合产物。
参考文献:
[1] [4]乔治·凯勒.大学战略与规划[M].别敦荣,主译.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1,133,142.
[2]张在旭,谢旭光.国外竞争优势理论的发展演化评述[J].经济问题探索,2012,(9):135-140.
[3]聂永成.大学战略联盟:理论基础与实践模式[J].教育发展研究,2014,(11):75-80.
(责任编辑田晓苗)
The Basic Theoretical Paradigm of University Development Strategy
Xie Debo
Abstract:The theory of university strategy is one of the basic problems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it is the core problem in the institutional research. Because it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formulation of university strategy, and profoundly affects the university development in future. But the current theoretical research is not optimistic, the typical performance of the above phenomenon is that many people are lake of basic consensus on university strategic theory, and a reasonable and clear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Therefore, the theory of university strategy becomes a“black box”in education research. We demonstrate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university strategy in four aspects of theoretical basis, theoretical approach, specific theory and the specific technical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rientation. The theory of university strategy can be further divided into four basic paradigms of emergency mode, construction mode, defense mode and analysis mode. There ar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clarifying university strategy theory and promoting univers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university strategy; basic theory; theoretical paradigm
作者简介:解德渤,男,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基本理论、教育研究方法、教育法学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委托项目(13JZDW004001)
收稿日期:2015-12-25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6)03-004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