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吉
幼儿园早操是在晨间开展的以基本体操为主要内容的一种体育组织形式,也是幼儿在园一日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幼儿园早操的内容应该包括操节、基本动作训练、队列练习、游戏、律动、歌表演、舞蹈等多方面的内容。目前幼儿园早操的结构一般以身体律动加固定操节为主,按不同年龄段时长约为8~10分钟。传统的早操运行模式最大的特点在于操节动作固定,组织有序,而随之也带来了诸多的思考与质疑。
一、“安全”理念下的“自然”束缚
倘若询问幼儿园教师,工作中什么最重要,她们几乎毫不犹豫地回答你两个字:安全。是的,安全是幼儿园工作的重中之重,来不得半点马虎。特别是在户外活动的时候,一大群孩子处于流动状态,教师若没有提前思考与预防,就很难照顾到方方面面。也正是基于对安全因素的考虑,教师们不得已选择更为保守、更易于掌控的运动方式,如“跟着老师一起做”“站在一个固定的地方”“最好不要有拿放器械的干扰”“不允许幼儿出现冒险的动作”,甚至是“采用减少队形变化及幼儿流动来规避安全风险”,将安全理念变成了一种“自然”的束缚。久而久之,运动变得趋于静态与高控。
二、“常规”培养下的“自然”等待
在开展早操活动的时候,有的幼儿园因为场地及人员配置问题,采取了分时段进行,为了便于衔接,后做操的班级就要提前到场地上等待,等待的时间短则2~3分钟,长则5~6分钟,有时也会因为前面班级的提前或推迟直接影响到了早操时间的保证。而为了建立良好的常规,幼儿在等待时还会被要求“站站好”“不说话”“仔细看”等,其实等待时间越长,所谓的常规就越难以建立。
三、“个体”引领下的“自然”运动
在早操中要合理安排幼儿的运动强度与密度,应以相对密度大一些、强度小一些的运动为宜。运动强度大的活动,运动密度则应当相对减小;反之,运动强度小的活动,则可以相应增加运动密度,体现“曲线上升,波形进展,曲线下降的规律”。然而在编排早操的过程中,由于教师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理解不够透彻,简单地认为只要动起来就好,过分强调幼儿的兴趣,忽视了早操运动的体智能要求,使早操沦为了一种想动就动、不想动就不动的“自然”运动状态,失去了早操特有的价值。
对于早操,教师们还有其他的苦恼,如开学前,选择什么样的音乐,编排什么样的内容,为什么喊得嗓子都冒烟了就是教不会?出现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过分重视早操的设计和示范、幼儿的模仿与学习,认为做操必须以“做”字的要求来实施,没有考虑到早操也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途径,用课程的思路去解决早操问题:尽量减少教师干预,支持儿童制订自己需要的规则,让儿童尝试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为了能够保留早操的特殊价值,同时又能游戏化地实施,帮助教师解决操作中的难题,我们尝试了“醒·形·律·能”的早操模式,在实践过程中,收获了如下感悟。
(一)醒:自由状态下的一种身体唤醒
在早操正式开始前的2~3分钟,是对幼儿身体与心理的唤醒,在进行全身运动前先活动一下四肢、关节,为其进行科学合理的早操运动做准备。在这个环节中,幼儿可以按照要求整理之前户外运动时的器材,找到自己班级的早操场地,自由舒展身体,根据同伴及自身运动需求调节站位,从心理上认识到接下来是早操环节,需要遵守相应的运动规则,和同伴一起友好地进行身体锻炼。
同样教师需要做到四个支持。第一个支持是时时关注幼儿的运动状态及场地情况,是否有幼儿出现身体不适,是否存在器材摆放不合理带来的安全隐患;第二个支持是要提供一段轻快舒适的音乐,让幼儿能跟随相应的歌词提示进行自由的身体运动,教师也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生活经验、动作经验、兴趣需求来进行选择,如小年龄段的孩子听到歌词提示“呼吸新鲜空气、伸个懒腰、抖抖肩膀、刷刷牙齿”就会很自然地进行生活动作重现;第三个支持是教师的情绪与动作,教师要善于观察,捕捉幼儿动作的闪光点并及时反馈,展现饱满的情绪,实施有效的互动,如抱一抱、拉拉手、摸摸头,这些都会让幼儿感到安全与愉悦。教师的站位要以能看到每一个孩子为宜,目光流动;第四个支持是需要关注个别需求,如有的孩子要减少衣物,有的孩子站位拥挤,或是出现个别需求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帮助。如果两位老师经验比较丰富,可以采取分组引领,或者一引领一观察的方式,更利于捕捉幼儿运动过程中的发展状态。
(二)形:规则提示下的一种队形创作
经过2~3分钟的身体唤醒后,进入2~3分钟的队形流动与变换,此环节既是对唤醒活动的一种延续,同时也发展了幼儿身体的应变能力与协调性,增进幼儿间的交往意识、规则意识与合作意识。传统的队列与队形变化包括:速度的变化、切段分队走或左右分队走,如四路变二路、二路变四路,圆形等等,采用的方式有听教师口令,或者音乐口令等。其实幼儿年龄不同,对于队形的呈现与创造能力也各有不同,如小班幼儿可提供舒缓与紧张相结合的音乐,进行大圈变小圈,小圈变大圈的队形游戏;中班幼儿可提供小旗提示,进行圆形、方形、螺旋形的变化;大班则可以选出小指挥,根据自己的想法指挥队形变化,此刻幼儿需要做的就是关注同伴的变化,调节自身的运动方向,季节炎热时可以采取踏步走的轻运动量方式,季节严寒时可采取小跑的大运动量方式。让机械的队形变化,在一定规则的提示下,赋予更多的游戏元素与创新的可能。
(三)律:音乐游戏下的一种情感表达
在进行了将近4~6分钟的身体唤醒与队形流动后,进入运动量稍强的律动环节,在这个环节幼儿的身体将获得彻底的释放。什么样的律动孩子最喜欢,不仅全身得到锻炼,情绪得到释放,同时又赋予新鲜与变化,也不用老师劳心劳力地去教授。音乐游戏是一个非常好的突破口,其时间短,趣味大,音乐提示强,器械少。如“有只熊来了”,整个游戏就是模仿熊的动作,包括了上下肢的分解与锻炼、自由跳跃、立定旋转等。当一段音乐临近结束时大部分幼儿扮演兔子,个别幼儿扮演熊,还可以进行角色的互动,其中熊的动作,兔子的动作,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创新的元素很多很多。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日常的观察,基于对本班幼儿运动能力发展评估的情况下,把比较薄弱的内容有机渗透到律动中。如发现小班幼儿单脚跳的能力比较弱,可以增加游戏环节“小青蛙跳荷叶”,荷叶太小只能一只脚,让游戏情境激发幼儿动的欲望,发展幼儿动的能力。
(四)能:目标引领下的一种体能积淀
按照运动曲线的规律,在身体唤醒、队形变化、全身律动后,进入早操的高潮那就是操节锻炼下的体能发展。通常小班的早操是以徒手操和模仿操为主,基本要求是让幼儿动起来;中班以徒手操为主,要求动作规范整齐到位;大班的操节以徒手操和轻器械操为主,要求有一些变化,并且体现一定的力度。在开学前,教师都会为了编排早操动作而思前想后,其实从成人角度去设计早操动作是一大忌,在大年龄段幼儿中完全可以尝试师生共建早操动作,同时也可以结合各个幼儿园的一些特色活动,如武术特色、舞蹈特色、音乐特色等,把幼儿在上一学期日常积累的一些动作元素有机渗透于新学期的动作中,关注幼儿动作的规范,合理解决一些空间方位的问题。在严寒的冬天,还可以适当加大运动量,安排一些跳绳、拍球等趣味环节,保证每天都能有效地动起来,让早操真正发挥体智能等方面的多种功能。
拓宽晨间操组织模式的关键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健康为本、自主为本、愉悦为本”的儿童健康发展理念,让早操成为幼儿在园课程的一部分,成为幼儿主动运动、快乐运动的一个载体,让健康教育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