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本求源让自主建构走向深入
——王昌胜老师《角的度量》教学片断赏析

2016-05-08 05:54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16年7期
关键词:小角量角器刻度

陈 祥

前几天,有幸学习了来自宜兴天问小学的王昌胜老师执教的《角的度量》一课,真正领略了王老师对《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教材以及新课标理念的深度解读和准确把握,可谓收获良多。现采撷几个片断与大家分享。

【片断一】

师:怎么测量这个角的大小?

生:量角器。

师:古时候,人们没有量角器怎么量呢?

(学生在苦思冥想中,个个欲罢不能)

师:量一条线段有多长怎么量?测量一个较大正方形的面积怎么量?

生:测量线段的长用尺子1厘米1厘米地量。测量较大正方形的面积用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来摆。

师:看来,量大线段、大面积时都用小线段、小面积来量(投影演示测量的过程),那么大角怎么量呢?

生:用小角来量。

师:那就请同学们用桌面上的小角来量这个大角,看大角有几个小角?学生测量。

生1:有3个。

生2:有4个。

生3:有5个。

师:我们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生:标准不一样。

师:那我们得怎么办?

生:统一标准。

【赏析: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王老师利用问题“古时候,人们没有量角器怎么量?”把学生带入愤悱之境地,同时给予学生静思默想的时间,让课堂褪去热闹的浮华,孕育奇思妙语的空间和培养熟读深思的品质,历练学生的思维,激扬学生的智慧。

然后,王老师适时启发,“量一条线段有多长怎么量?测量一个较大正方形的面积怎么量?”“看来,量大线段、大面积时都用小线段、小面积来量,那么大角怎么量呢?”唤醒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让学生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顿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更为强烈。”当学生发现测量的方法时,他们如释重担,欣喜不已,接着,王老师让学生动手量大角有几个小角,形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为新课顺利有效地开展搭好“脚手架”。王老师通过引领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片断二】

师:古巴比伦人量角,他们认为根据地球绕着太阳转,转一周是360天。那么,每天地球就围绕太阳转1°。(演示天体转动,出示1°标准角)

师:请同学们一起跟我用手比划1°角,并记住它。

师:(出示一个 5°角)请同学们猜测它是多少度?

生:5°。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8°。

师:你是怎么想的?

师:我们通过比较再来猜猜下面两个角分别是多少度。

【赏析:王老师通过视频演示对1°标准角的讲解,,渗透数学的文化史,把看似冰冷的数学规定用自己丰盈的人文情怀演绎得那么具有温情,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可亲。同时,产生一种热爱数学的向心力,这必将对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在王老师的引领下,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测、思辨、修正等数学活动过程,建立了角度的表象,丰富了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

我们知道作为教师要努力做到:学生看得懂的,教师不教;学生讲得出来的,教师不说;学生说得出来的,教师不启发;学生做得出来的,教师不演示。在标准角的交流环节,王老师能适时的“进”,真正饰演着一名点拨者、引导者的角色。

另外,从“你是怎么想的?”这个问题的提出,让我们感受到王老师的教育智慧,以及他所站在的教育的高度。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于追问,往往是“为什么”?两个问题的背后承载着太多的不同。“你是怎么想的?”这一个问题,它的思域更宽广,学生有话可说,把学生带入激流涌动的“思维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这样的课堂带给学生的是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而“为什么”这一问题,则把数学变得太过严谨、晦涩,桎梏了学生的思维。所以,我们应多蹲下来,以学生的视角来思考问题,真正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教。】

【片断三】

师:怎么测量这个角?还用1°、1°来加下去吗?

生:10°、10°地加更方便。

师:1°、1°来加可以吗?(多媒体出示1°、1°累加起来的量角器雏形)

师:(把角放入量角器雏形)好数吗?有什么办法?

生:10度10度地数出来的。

师:我们怎么测量一个角的度数?

生:中心点和顶点对齐,一边对齐0刻度,另一边读数。

师:每测量一次角,我们就从始边起10度10度地,再1度1度地数一遍,你有什么感受。

生:有点麻烦。

师:能不能改进一下,让我们一看终边就能很快知道测量的角是多少度。

生:从始边起10、20、30 …… 标上数,这样就能很快看出是几度。

师:这个办法好(课件出示内圈刻度线),我们再量一个角体验一下(反方向40度的角)。

师:这个角又是多少度,量一量。

生:40度,140度。

师:究竟是多少度,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下,这个角的开口方向在那边,从哪儿数起,这个角应该是多少度?

生:40度。

师:看来,量角工具上标一圈数,我们测量开口方向不同的角时很容易混淆。这个缺陷能不能改进改进。

生:从这边起再标一圈数。(课件出示外圈刻度线)

【赏析:听过会忘记,看过能记得,做过才能学会。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发现,因为这种发现最为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为此,我们应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家们探究发现知识的全过程,让知识回归本源。

王昌胜老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不断引发矛盾冲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逐步探索。由单位小角的使用不便引出要把单位小角合并为半圆工具;由细分后的半圆工具读数不便引出要加刻度,进而引出两圈刻度。实现了对量角工具的再创造,明晰了量角器的本质是单位小角的集合,通过不断的完善来建构学生的认知结构。

在“做数学”这一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了有关角度测量的可测性、正测性、运动不变性、有限可加性和顺序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猜你喜欢
小角量角器刻度
残缺的量角器
量角器,工具“二合一”的最佳典范
——《角的度量》教学
欧姆表的刻度真的不均匀吗?
——一个解释欧姆表刻度不均匀的好方法
被吃掉刻度的尺子
我的另类量角器
量角器
谁大谁小
卷首 有一种爱,叫我吃花生你吃皮
测量三字歌
利用小角X射线散射研究蛋白质在球形聚电解质刷中的吸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