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绪博
[摘 要]数量关系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通过加强运算意义的教学,把握复合型的数学结构等帮助学生形成解题策略,加强数量关系的教学。
[关键词]数量关系 教学策略 教学引导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1-091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基于此,笔者认为,教师要加强数量关系教学,帮助学生形成解题策略,提炼解题经验。
一、加强运算意义的教学,沟通运算与问题解决的联系
在进行问题解决时,学生往往考虑的是问题与运算意义之间的关联,由此可以看到,要让学生掌握数量关系,就要加强运算意义的教学,使学生建立最基本的数量关系模型,提升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例如,“认识减法运算的意义”的一道例题:爷爷今年66岁,小明今年8岁,爷爷比小明大多少岁?此时要帮助学生理解减法的意义,即从较大数中去掉与较小数同样多的部分,余下的部分即是较大数比较小数多的部分,其基本数量关系模型就是“大数-小数=相差数”。到了二年级的“认识乘除法的意义”,就要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数量关系模型“每份数×份数=总量,大数÷小数=倍数”,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变式练习,如习题:(1)每个花坛栽6棵花,3个花坛共栽( )棵花。(2)每个花坛栽6棵花,18棵花栽了( )个花坛。(3)3个花坛栽了18棵花,平均每个花坛栽( )棵。
以上教学,既能够让学生体验不同运算间的内在关联,加深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又能够顺利实现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和归纳,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结合问题的具体情境,将算术思想向代数思想转变
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问题的具体情境,重点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指导,帮助学生经历抽象、概括、内化和应用的过程,为学生运用方程解决问题打下基础,有效促成学生算术思想向代数思想的转变。例如,
下面是水果批发部某一天的销售记录。你能算出每种水果各卖得多少元吗?
根据路程、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填写下表。
如果s表示路程,v表示速度,t表示时间,那么计算路程的公式就可以写成:s=___________。
教材中给出的表格形式,其实就是常见的数量关系式,在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基于此,我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式写出来。在这样的引领下,学生明确并建立相关的抽象概括关系式,诸如“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再如“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存款金额×利率=利息”等。为了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这些关系式,我引导学生用抽象的数学符号对这些关系式进行概括,如“路程=速度×时间(即s=vt)”,不但帮助学生建构了数学模型,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向学生渗透了代数思想。
三、把握复合型的数学结构,完成简单到复杂关系的过渡
复合型数量关系的教学,既是小学中高年级的教学重点,也是整个小学阶段的核心和难点。教师要从基本关系入手,帮助学生把握复合数量关系的结构,完成从简单到复杂的过渡。
例如,王大伯家养鹅48只,养鸡144只,王大伯家养鹅和鸡一共多少只?我引导学生思考:“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由此列出基本关系式“鸡的只数+鹅的只数=养鸡鹅总只数”。我将这道习题进行了变式:(1)王大伯家养鸡48只,养鹅的只数是鸡的3倍,问王大伯家一共养鹅和鸡多少只?(2)王大伯家养鸡48只,是鹅的3倍,问王大伯家一共养鹅和鸡多少只?学生对这三道习题进行分析比较,发现了简单的数量关系与复合数量关系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尝试对鸡和鹅的只数进行变换(即替换策略),由此找到了问题解决的路径和方法,从而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数量关系教学是一个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教师要让学生从运算意义入手,根据问题情境,用等式、符号、语言、图形等形式表示数量关系,完成从简单到复杂关系的过渡,进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责编 童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