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欣,徐晓红,李 璐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合肥城市转型发展水平分析
陈欣,徐晓红*,李璐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摘要:通过构建城市转型发展指数和熵值赋权,对合肥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和生态转型三方面进行系统测度,并与长江中下游主要城市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合肥城市转型发展虽总体上处于较落后水平,尤其是社会转型水平较低,但经济转型和生态转型已接近该区域中等水平。为加快合肥城市转型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提出了如下建议:加大经济转型力度,优化经济结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合肥科教资源优势;实施节能减排战略,重视生态保护;抓住“一带一路”战略的契机,推进开放型经济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城市转型发展指数;熵值法;区域竞争力;创新驱动;“一带一路”
1相关研究与问题提出
国外学者关于城市转型发展的研究最早主要集中于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以及体制转型等方面,随后才开始将研究重点集中于城市内部结构、功能转型与提升以及城市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发展定位等领域[1-4]。Peter Hall等认为,全球城市是全球经济的指挥与控制中心,传统城市的发展战略、规划与治理在全球化带来的整体环境转变中面临巨大的转型[5-6]。然而,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城市在经过阶段性的发展之后,受到经济周期和自身发展周期的影响,面临调整与转型的需求。国际城市之间在自然禀赋上存在着差异,各城市转型路径也呈现出多样化,并为中国的城市转型路径选择提供了众多启示。
国内相关研究起步较晚,早期研究也主要关注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孙忠英等对资源型城市的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发现资源枯竭造成的产业退化会对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和稳定造成全面冲击,并据此提出了深化资源型城市理论研究的内容和方向[7-9]。近年来,在转型的大背景下,对城市转型发展的研究不断深入。魏后凯指出,城市转型发生在城市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是一种重大变化转折的综合化转型[10]。李彦军认为,不能简单地把城市发展等同于经济的增长,城市发展是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的结果,不仅包括经济转型,而且包括社会转型,是经济与社会转型的有机统一体[11]。有关城市转型实证方法的研究,杜栋等综合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三大系统发展现状与变化趋势,构建了中国转型测度指标体系;其他学者普遍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主观赋权的AHP法或客观赋权的熵值法相结合确定指标权重,力求评价结果更为科学、准确[12-14]。
综上所述,城市转型发展是指一个城市的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及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综合转变。本文运用客观赋权熵值法,构建城市转型发展指数,对合肥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和生态转型水平进行系统测度,对合肥的城市转型进行实证分析,并与长江中下游城市进行比较,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2建立城市转型发展指数
2.1指标体系
在充分吸收现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全面性与简洁性相结合、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结合、可比性与连续性相结合的原则,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建设三个方面(政治转型无法进行量化测度;科技转型与经济转型相互交叉,可以纳入经济转型指标中)构建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和16个二级指标,如表1所示),对合肥的城市转型进行实证分析。
2.2数据与模型2.2.1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数据主要来源于2006-2013年相关城市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由于各指标的量纲、数量级及指标的正、负趋向均有差异,故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对于正指标,标准化处理的公式为:
(1)
对于逆指标,处理公式为:
(2)
式(1)和(2)中,Xij是第j个指标第i个城市的原始数据,maxXij为每组指标数据的最大值,minXij为每组指标数据的最小值。
表1 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注:数据来源于《上海统计年鉴(2006)》《浙江统计年鉴(2006)》《江苏统计年鉴(2006)》《安徽统计年鉴(2006)》《湖北统计年鉴(2006)》《湖南统计年鉴(2006)》《江西统计年鉴(2006)》。
2.2.2权重的确定
采用客观赋权的熵值法,估算各指标的权重,即利用该指标信息的价值系数进行计算,价值系数越高,评价的重要性就越大。
第j指标的信息熵值为:
(3)
某指标的信息效用价值取决于该指标的信息熵ej与1之间的差值:
dj=1-ej
(4)
各组合的权重为:
(5)
指标差异系数的大小等同于所赋权重的大小,进而可用某指标差异系数与指标差异系数总和的比值来确定该指标的权重。二级指标分层加权总和即为一级指标权重。根据上述方法得出的各指标权重值,如表1所示。
2.2.3模型构建
在所建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计算城市转型发展指数TDI,模型如下:
(6)
其中,Yi为二级指标标准化后的数值,Wi为每个指标对应的权重。转型发展指数反映一个地区或城市的转型发展水平,数值越大,城市转型发展水平越高;反之,城市转型发展水平越低。
3城市转型发展水平分析
为了认清合肥城市转型发展进程及其在长江中下游城市中的地位,选取该区域综合实力位于全国前列的上海、南京、杭州,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苏州、无锡、宁波以及长江中游省会城市武汉、长沙、南昌,共10个城市,进行比较分析。
3.1合肥城市转型发展进程分析
利用公式(1)~(6),计算2006-2013年合肥城市转型发展指数(TDI)以及经济转型指数(A1)、社会转型指数(A2)和生态转型指数(A3),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
图1 合肥城市转型进程变化趋势图
由图1可知,合肥市总体转型指数和各分项转型指数均呈上升趋势,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从变动过程看,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7年和2008年转型发展指数一度大幅下降,2009年有所回升,虽然随后4年又出现小幅下降,但2013年实现了快速上升。从各分项看,经济转型指数、生态转型指数与总体转型指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社会转型指数的增长速度相对缓慢。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和生态转型总体上协调发展,2010年以后差别越来越小。
进一步对二级指标进行分析可知,经济转型指数自2009年开始小幅度增长,主要原因是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增速较快。2010年,合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速度最高,达51.03%。合肥拥有丰富的科教文化资源,近年来又着力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科教文卫支出、政府公共支出增加,劳动生产率水平大幅提高,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合肥的经济转型发展。
3.2对比分析
为了找出合肥与长江中下游主要城市之间的差距,准确把握合肥城市转型发展水平,选取“十一五”开局之年(2006年)和“十二五”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2013年)的横截面数据,分别计算10个城市在这两个时点的转型发展水平,各城市的TDI值及其排名见表2。表2显示,上海的转型发展水平在两个年份均为最高,毫无争议地位列榜首,“领跑”长江中下游区域。南京、苏州分列二、三位,接下来是无锡、杭州。宁波在2006年排名最低,2013年实现赶超,上升至第四位,挤身该区域中上游水平。武汉、长沙同属长江中下游省会城市,转型发展水平也大体相当。合肥的转型发展水平在2006年位列第9,仅高于南昌,至2013年超越了长沙,表现出良好的上升势头。 但也应当看到,合肥的城市转型发展水平与先进城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表2 10个城市TDI值及排名
注:数据来源于2006-2013年各省市统计年鉴。
将计算得出的各城市经济转型指数、社会转型指数和生态转型指数进行对比,如图2至图4,合肥的经济转型指数得分较高,排名第4,反映出合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数据显示,近年来,合肥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质量效益不断改善、创新驱动持续发力,创新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在生态转型方面,TDI分项得分虽低于上海、南京、苏州等城市,但高于武汉、长沙、南昌。探究其原因,合肥在绿化覆盖率、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工业废水处理达标率三个方面与长江中下游发达城市相比,差距较小,在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指标上甚至领先其他城市。在社会转型方面,合肥与上海、杭州等发达城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TDI得分低于0.205的平均水平,社会转型滞后成为制约城市总体转型的重要因素。从原始数据看,2013年上海的城市化率是合肥的2.4倍,同期合肥的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均远远低于上海。
图2 2013年经济发展转型指数对比
图3 2013年社会发展转型指数对比
图4 2013年生态转型指数对比
4结论与建议
4.1结 论
通过构建城市转型发展指标体系,测度了2006-2013年合肥城市转型发展水平,并与长江中下游主要城市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合肥城市转型发展水平总体上较好,但与发达城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其中,经济转型和生态转型接近区域中等水平,社会转型水平有待提升。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理论,从人均GDP、产业结构、城市化和居民消费水平等方面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合肥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也达到富裕阶段,人均GDP突破7000美元,达中上等收入水平。由此必须抓住机遇,争取在“十三五”期间得到较快发展,等高对接长三角城市群,实现把合肥建设成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的宏伟蓝图,努力在经济、社会、生态转型方面均达到区域中等偏上水准。
4.1建 议
合肥的城市转型发展面临关键的转折点,为加快合肥城市转型发展进程,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大经济转型力度,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带动城市全面转型发展。经济发展的滞后往往是城市转型落后的主要原因,具体地说,合肥应当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增强生产性服务业活力,提高效率;扩大内需,逐步降低经济发展对投资、出口的依赖,提高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注重改善民生,加大对社会保障覆盖面的投入,有效提升就业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2)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合肥得天独厚的科教资源。立足合肥家电产业集聚的特点和本土企业发展的需求,合肥应当完善财政金融支持体系,拓宽科技金融渠道,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强劲动力;同时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引导企业重视自身的技术、管理和制度创新,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知识创新的骨干作用,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潜能,加快将科教资源优势转变为创新发展优势,同时利用互联网平台,深入开展企业、高校和科研部门间的网络化合作。继续推动产业集群、科技园区等创新平台建设,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促进产业链的协同创新;鼓励创新发明,保护知识产权,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加快形成要素完备、配置高效的创新驱动体系。
(3)加快实施节能减排战略,建立新能源、低碳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机制。政府应制定能源领域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以节能减排作为突破口,推动合肥的经济发展由依靠资源消耗转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城市。
(4)以“一带一路”为契机,争取更多海外市场,树立民族品牌和地方品牌的国际竞争力。合肥已被纳入“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迎来战略新机遇的合肥,应充分利用通江达海的资源,更多地参与到海上丝绸之路的国际合作中去。积极探索开放型的新思路、新方法,搭建开放型经济新平台,以“合肥水运港、合肥国际内陆港、合肥航空港、合肥电子港”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桥头堡”,以“合肥综合保税区”、合肥出口加工区、合肥空港保税物流中心三个海关特殊监管区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全力推进开放型经济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宇,张京祥.中国城市消费型转型研究[J].发展战略,2010(4):19-24
[2]Logan J R.The New Chinese City:Globalization and Market Reform[J].Eurasian Geography and Economics,2004(2):157-158
[3]Logan J R.China's Urban Transition by John friedman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2007,31(4):884-885
[4]靳涛.经济转型理论研究的成就与困惑[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21-28
[5]Hall P. The World Cities[M].London:Heinemann,1996
[6]Friedmann J.The World City Hypothesis[J].Development and Change,1986,17:69-83
[7]孙忠英,赵秀峰,白俭,等.资源型城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研究[J].甘肃冶金,2004(3):1-3
[8]戈银庆.中国西部资源型城市反锁定安排与接续产业的发展[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20-123
[9]杨振超.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理论研究述评[J].上海经济研究,2010(6):67-73
[10]魏后凯.论中国城市转型战略[J].城市与区域规划新研究,2011(4):1-18
[11]李彦军.城市转型的动因、内涵与支撑[J].中州学刊,2013(8):34-37
[12]杜栋,顾继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背景下城市经济转型评价体系的构建[J].区域经济评论,2013(5):132-135
[13]王亚男.2002-2010年中国转型水平测度的区域差异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2013:12-20
[14]朱元秀.长三角地区转型发展的进程评价[J].华东经济管理,2014(9):59-65
(责任编辑:周博)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06(2016)02-0031-04
作者简介:陈欣(1990-),女,安徽庐江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数量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测度。*通讯作者:徐晓红(1965-),女,四川泸州人,硕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劳动经济学与计量经济学。
基金项目:合肥市政府委托重大项目“合肥市‘十三五’时期加快转型发展问题研究”(REUD2014002);安徽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项目“常态下推进合肥创新转型升级发展研究”(yfc100158)。
收稿日期:2015-10-20
doi:10.3969/j.issn.1673-2006.2016.0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