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视:让陌生化语言的情感奥秘显山露水

2016-05-04 17:30徐玉萍
江苏教育研究 2016年11期
关键词:陌生化情感语言

陌生化语言,因其特殊的形式——“最熟悉的陌生人”,因其给人的特殊感觉——“似曾相识燕归来”,而受到阅读教学越来越多的青睐。教师大多着重引导学生去品读陌生化语言与众不同的外在表现形式,探究语言运用的方法与智慧。事实上阅读教学不只是技能的训练,更重要的是熏陶心灵和启迪精神。所谓“情动辞发”,披文入情,能更深刻地把握语言的内核。陌生化语言在传递着运用语言文字的独到方法的同时,还饱含着无穷无尽的情感奥秘。

如何去寻找陌生化语言中的“情感奥秘”?笔者认为,最根本的是让学生“沉”到文章中去,细心地去感应这些具有张力和生命力的陌生化语言。“未经凝视的世界,是毫无意义的。”著名儿童文学家曹文轩在与少年谈写作时提到一个词,让每一个聆听者都铭记于心,那就是:凝视。他认为,作文写不出来,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你没有耐心地凝视这个世界。虽然他谈的是写作,但是我认为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阅读,尤其是陌生化语言的品悟。凝视,又是凝眸,是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地看,是仔细耐心地去打量去感受。学会凝视,能看到许多细微的东西,能看到潜藏于文本深处的风景,能看到隐秘于文本背后的情与意。

笔者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本为研究对象,试图破译陌生化语言的情感密码,透析言语的内在玄机,探究情感对学生思想的启示与价值。

一、凝视意趣处,品味自由的闲情

有一些文章,我们读来总是忍俊不禁;有一些片段,我们读后总是心心念念。并不是因为写得有多精辟,多富有哲理。它们往往质朴自然,不尚雕琢,不拘形式,带着一些让人陌生的距离感,却又“意趣盎然”。这种意趣不是一目了然的,它需要我们去想象、去品味。凝视这样的意趣之处,带给学生的阅读体验是多层次的,更丰满的。

萧红的《我和祖父的园子》,就是这样一篇牵动人心的文章。尤其是对园中景物的描写,更是让人读千遍也不厌倦:“太阳在园子里是显得特别大;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初读后,学生的思绪被这几样事物牵引着:显得特别大的太阳、睡醒的花、上天的鸟、说话的虫子。这些事物的描写给人的感觉总是陌生中带着熟悉,熟悉中透着陌生:为什么太阳在园子里就显得特别大?花睡醒?虫子说话?鸟不是本来就在天上飞吗?这一层层疏离感,把学生的心紧紧地锁住了,再也不能抽离开去,这应该就是萧红语言的吸引力。其实,细细读来,这些句子运用了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将园中景物的自由渲染到极致。“一切景语皆情语”,写园子里景物的自由,其实就是在写作者自己,在表达自己自由的生活状态。

“让学习者的心灵进入文本的深层地带,靠这种心智,就能从平凡的东西中见出奥妙,从外在的表象中见出真蕴。”[1]在萧红笔下,自由的生活,自在的风景,自然的笔触,情、意、境融为一体,浑然天成。通过细心的凝视,耐心的倾听,我们能捕捉到作者内心真挚的情感。

二、凝视平淡处,读懂深沉的真情

“古往今来,真正的语言大师,语言的功夫就在于‘不显山露水的陈述中,浓浓的情意就散落在浅浅淡淡的文字里。”[2]这些浅浅淡淡的文字,表面波澜不惊,实际暗藏着汹涌的情感。与它们的邂逅,无疑是一次美妙的“际遇”。

以《爱如茉莉》一文为例,本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妈妈生病住院,与爸爸相互照顾、相互体贴的小事。故事平淡中深情款款,赞美了父母之间如茉莉般平淡无奇却洁白无瑕的真爱。作者的文笔也似茉莉般恬淡,爱如茉莉,文亦如茉莉。

你看:“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这是一段环境描写,初读时,给人的感觉是淡淡的,柔柔的,没有一字一句的惊天动地。如果教师只是一带而过,那学生对这段文字的印象也就只停留在两个字:优美,那就错失了一处精妙的陌生化语言以及背后深藏的情感意蕴。凝视之下,你会发现,句中的“探”字用得极妙。“探”一般用来形容人探头探脑的一个动作,在这里用来形容阳光,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无疑也是一种陌生化手法。那理解到言语的修辞表现形式,是不是应该就此罢休了呢?当然不行,我们可以用替换法来进一步洞悉“探”字的秘密。将“探”改为“照”“射”等,再读读,回味回味:为什么不用这几个字?原来啊,一个“探”字,轻轻柔柔,是怕惊醒了病房里一对相依相偎的恩爱夫妻;一个“探”字,细致入微,为这一对有情人增添了几分温暖。“探”字,看似淡然,却饱含了无尽的情意!阳光不愿惊扰他们,作者也不愿打扰了他们,于是作者对父母之间这种内敛深沉的真情的歌颂,就借着阳光自然而然地表露着。

你闻:“病房里,那簇茉莉显得更加洁白纯净。它送来的缕缕幽香,袅袅地钻到我们的心中。”缕缕幽香应只是钻入鼻中,又怎么会钻入心里呢?这又是一处陌生化语言。实际上,“缕缕幽香”是指茉莉花一般纯洁的真爱,作者通过隐喻使抽象的事物仿佛可以看见,可以触摸。而“钻”字则是字典意义与文本意义的错位,钻进心里的其实是父母之间茉莉花般芳香的真爱啊!这份朴实的爱既是作者生命里的一抹馨香,又会成为学生心里久久抹之不去的烙印。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思想是语言的灵魂。语文的深刻本质是养育一个人、一个民族高雅趣味、高尚精神的源泉。阅读教学不管是定位于“阅读本位”,还是“写作本位”,文本所传递的珍贵情感必须让学生体验到,才能达到文情合一,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就像这篇简约的课文,学生在品析陌生化语言的妙处时,就潜移默化地把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永久地记在了心间。

三、凝视清冽处,领悟厚重的豪情

看电影时,我们常常会被武侠电影中花里胡哨的打斗场面,被科幻影片中那些惊心动魄的场景所震撼。走出电影院时,除了“眼花缭乱”和耳边挥之不去的“砰砰啪啪”声,没有什么能真正留在我们心里。阅读也是如此:太过花哨就成了作秀,太过激昂就成了铺张。而有些文章却隐去了那些原本该张扬该炫耀的场景,三言两语,疏疏朗朗,却能流传亘古。endprint

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中的诗歌《七律·长征》为例。长征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壮举,毛泽东以一首短短的七律浓缩了它全部的景观,其中包括了多少艰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壮,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那真正是“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迈气概!

让我们来细细地凝视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句诗,不见巧渡金沙江时胜利欢呼的场面,不见飞夺泸定桥时战士们惨烈牺牲的悲凉,却只见这一“暖”,一“寒”,如此冷冷静静、清清冽冽地立在眼前。“云崖暖”,暖的仅仅是云崖,还是巧渡金沙江的英勇红军?“铁索寒”,寒的仅仅是铁索,还是飞夺泸定桥的壮烈场面?两个字,一组对比,给人一种似曾相识又说不清道不明的陌生感。当阅读教学中“写作本位”的呼声越来越高时,教师面对这样的句子,往往带着学生品读到“怎么写”的层面,就以为懂得了全部。殊不知,“怎么写”是技巧层面,仅仅懂得技巧,却没有情感和灵魂为内核,那再高超的技巧都只是一种手段,却不能真正走进人心,感动人心。

一位教师在教学这个片段时是这么处理的:“金沙”指金沙江的水,“崖”指的是悬崖,水拍悬崖怎么会暖呢?听老师给大家讲个红军巧渡金沙江故事,说说看,听完故事,你觉得此时的红军心情怎么样?出示泸定桥图片,播放夺桥的影视资料。夺桥的勇士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勇往直前,一批倒下了,一批冲上去;又一批倒下了,又一批冲上去……看着这样的一座桥,看着这样的画面,你的脑海中出现了哪些词语,写在诗句旁边。(心惊胆战、惊心动魄、毛骨悚然)这一暖一寒,一个是胜利的喜悦,一个是牺牲的悲壮;这一暖一寒,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战斗,在毛泽东的诗中浓缩成两个字,这是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

让我们再回首凝视这句诗,这两字是一对反义词,也是诗人毛泽东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穴位。“暖”字,温煦喜悦,巧渡金沙江,不费一枪一弹,令人欣慰,心中温暖;“寒”字,残酷冷峻,飞夺泸定桥,惊险悲壮,九死一生,心中寒冷。这陌生化语言中的情感就是这么被一层层揭开,一层层审视,一层层领悟。

阅读教学不该只局限于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应该通过这些富有灵气的文字以及厚重的情感,让学生走进一段故事,了解一段历史,获得一种精神的熏陶。正所谓“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3]

四、凝视痛快处,咀嚼酸涩的苦情

课文中的陌生化语言,学生一时可能不理解,甚至误解。但正是这陌生化的字句偏偏有种神秘的魅力,将学生与一种看似遥不可及的事物隐隐地联系了起来,在学生的心里产生强烈的冲撞。细节描写是一种极为生动、极具表现力的手法。细节描写主要包括环境、语言、动作、心理感受的细节。有时,心理感受的细节之处常常因为微妙而被忽略,但是细节虽小,却如一颗闪亮的珍珠,能照亮全文。对心理感受的细节描写的凝视是一种享受的过程。

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水》一文,这篇文章描述的是一个缺水的村庄里人们独特的生活场景,细腻生动地描述缺水境遇中人们的独特感受。乍一看,这是一篇语言浅白,带着乡土气息的文章,很好读也很好理解。尤其是“天浴”与“勺浴”这两个场景,人们的奔跑跳跃,孩子们的大呼小叫,作者呈现给我们的都是痛快、享受的体验,而这样的阅读,很显然是没有直抵其中的“情感秘妙”。

让我们来凝视作者在描写一勺水流过身体的每一部分时的细节,其真切和细腻的程度,不得不令人惊讶:“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顺着脖子缓缓地滑过了我们的胸和背,然后又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在水的滑动中,我听得到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我感觉得到血管里的血在流动。”

首先,学生很快就会发现一处比喻: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像一条小溪流。继而又会产生这样的疑惑:这个比喻恰当吗?贴切吗?仅仅只是一勺水,怎么会多得像一条小溪流呢?作者是在吹牛吧,太夸张了!这种陌生的阅读感给学生的思维带来了很强烈的冲击。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勾连上文,再配合出示几幅缺水山村的图片,当学生读着文章开头这样的语句:“我出生在一个缺水的地方。记得那时候我们一个村子的人吃水,都要到十公里之外的一处很小的泉眼里去挑,经常要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才可以挑上一担回家。”相信学生的感受会更清晰和鲜明:对于一个把一滴水都看作宝贝的山村来说,能拥有一条小溪流那简直就是一种奢望,更别谈在溪流里欢畅地嬉戏,享受水的清凉与舒爽了。所以,当一勺珍贵的水滑过肌肤,对他们来说,也能在想象中无限放大,放大成一条日思夜想的溪流。

其次,学生继续会感受到第二处异样:水流过身体的速度明明很快,一眨眼的时间,顷刻间就能从头顶流到地上,哪来得及慢慢地滑过呀?可是,你瞧:滑过脸,滑过胸和背,又滑过大腿和膝盖……让人感觉到一勺水流过身体是那样慢。又一处陌生感深深地吸引住了学生,激发起了他们的探究欲。不,特别的并不是水,而是作者的写法。是作者将一勺水流淌的过程写“长”了,这一勺水流过了身体的每一个部位,让水在每个部位停留了片刻,尤其是那一个省略号,更将这种漫长的感觉无限拉长再拉长。同样,拉长的不仅仅是水流的速度,还有内心的快乐。而这种体验“正是源于作者在炎炎夏日对水的一种渴望,源于作者一勺水浇灌全身时的那一种无与伦比的舒服。”[4]

最后,洗澡时,我们又怎么能听得到毛孔的吸吮声?毛孔又怎么会张开嘴巴?这些不都是作者的幻想吗?但就是这种看似不可能的夸张的想像,让我们因这些陌生的词句产生了距离感。人若不是渴到极点,绝不会有这样的感受:每一个毛孔都像嗷嗷待哺的孩子,等待着食物的降临。当得到水的滋润时,那种欢畅,那种幸福,是无以言表的。

让我们再凝视文中其他带有陌生感的语句:

“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这是村里人说得最多的话。(陌生处:喝酒不如喝水?情感秘妙:表达了村里人珍惜水胜过酒的情感。)endprint

母亲锁上水窖,笑着对我们说:“你们真的饿坏了。”(陌生处:明明是“渴坏了”,为什么母亲要说“饿坏了”?情感秘妙:既表现了孩子们缺水的可怜,也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怜爱之情。)

周国平曾说:“苦难的生活是真实的生活,即使处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拥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即可以选择承受苦难的方式。”至此,我们才会明白马朝虎笔下的人物以一种尊严的方式在苦难的环境中生活着,这样的一种尊严不是自我麻痹式的乐观,而是真实的快乐。透过这些散落在文中的陌生化语言,我们才真正把握了情感的核心:作者越是把村民们有水的乐渲染得浓,越是反衬了缺水的苦啊!

现如今我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似乎有太多的地方需要抵达。我们一直循环着到达、离开、到达、离开的生活模式,而很少有时间在一个事物面前停留下来,更很难久久去触摸和凝视它。我们的眼神是游移的,是飘忽不定的。正因如此,我们需要凝视。世界的模样,取决于你凝视它的目光。而文本的情感,取决于你凝视它的时间。

在阅读教学中,当我们把凝视的焦点集中在那寥寥几句陌生化语言上,真实的情感秘妙便会清晰地流露出来。“感受自然万物的生命图景,领悟宇宙世界的奥妙与规律,体味人生的五彩斑斓、人性的善恶美丑,在与善良、高尚、优雅、博大、坚强的对话中,进一步确认自身,让精神与身体共发育,与技能共增进,进而达成人性的圆满、人格的健全,这是教育的庄重使命。”[5]未经凝视的世界,是一片冰凉的土地;未经凝视的文字,只是冰凉的外壳,缺少情感的温度。童年时代孩子的心,都是极度敏锐和善感的,随时吸收,随时感应,就算是陌生的文字,也能在他们的心里开出花来。与陌生化语言的对话,对学生就是一种精神上的感染和滋养。陌生化语言的真正奥义,就藏在那些看似微小,看似另类,看似非同寻常的地方。那些微妙的精神,微妙的情感,微妙的境界,是要去小心地凝视才能窥见深藏的灵魂。

参考文献:

[1]宋运来.名师特色课堂研习.小学语文[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169.

[2]沈玉芬.“陌生化”理论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2(04).

[3]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第2版,增补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5.

[4]薛法根.言说感觉——关于《水》的解读[J].小学语文教学,2010(09).

[5]孙春福.孙春福“场效应”语文课堂[M].长春:吉林文化音像出版社,2009.12.

(徐玉萍,苏州市吴中区苏苑实验小学,215128)

责任编辑:赵赟endprint

猜你喜欢
陌生化情感语言
悲剧:最有力量的陌生化
借助陌生化策略有效开展阅读教学
情感
教学新思维
台上
从陌生化角度浅析《藻海无边》
我有我语言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