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曦,高爱国,孙 庆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教学部,山东 青岛 266555)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俱乐部制教学模式改革实践研究
——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陈曦,高爱国,孙庆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教学部,山东 青岛266555)
摘要: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实际出发,对体育教学俱乐部制的概念、特点和意义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改革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可行方案,为国内高等职业院校同类体育课程改革提供理论和方案支持。
关键词: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俱乐部制;课程模式
一、俱乐部制体育教学模式介绍
俱乐部制体育教学模式是一种多形式、全新型的体育教学模式,在共同的教学目标引导下,多以学生自发组织的形式开展相关项目的教学活动,具有较强的独立性、稳定性。在俱乐部指导教师和助教的教学和指导下,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并帮助完成体育锻炼的任务,达到教学要求。俱乐部制体育教学模式的根本目的,是根据国家体育课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结合高职院校学生自身对体育锻炼的需求,使学生在大学期间,掌握一到两项可以长期用于自身体育锻炼的运动项目,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1]。
俱乐部制体育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以及体育锻炼的能力为主要出发点,能够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俱乐部制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理想的、可行的、全新的体育教学模式[2]。
二、俱乐部制教学改革的意义
改革之前,我院的体育教学从组织形式、教学观念、教材选择、教学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教学手段的选取和教学方法的设计等方面,依然以传授体育运动技术为主,体育理论和个性化教学改革少。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改革创新精神完全束缚,导致学生无法适应社会和高职院校对人才的能力需求,同时也导致了体育课在高职院校教学中不受重视。2013年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开始针对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展开教学改革,采用俱乐部制体育教学是国家示范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需要。体育教学不应该仅仅在于体育课堂内的教学,全面完整的体育课程应该包括校园文化、课堂、课余三大块内容。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的体育课程改革主要采用“三自主+三互动+三自治+三开放”原则[3]。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分为三个阶段(见表1)。
三、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
通过三年的体育教学改革,逐渐形成了具有我院特色的“3311”课程设置模式和“333”式教学实施模式,有效地将目前国内外先进的体育教学实践模式融入我院的体育教学(见表2和表3)。
表1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课程改革进展一览表
表2 “3311”体育课程设置模式
表3 “333” 式教学实施模式
四、体育课程开设项目及具体内容
按照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各二级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高职类体育课程开设1.5年,每学期开设32学时。目前我院所开设的31个专业,不同学期开设不同课程,具体如下:
第一学期:基础类体育项目。主要是针对身体基本素质锻炼,养成运动习惯;坚持服务于体质达标测试,主要开展跑、跳、力量训练;为培养协调性;为弘扬我国武术文化以及加强徒手训练,引入太极拳和广播体操学习。
第二学期:职业体能类体育项目。结合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相近专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与相应的专项体育教学内容相结合,具体内容为:
(一)理工类专业:侧重准确性、速度、耐力、抗挫能力,采用高体能的体育课程。
(二)商务和财经类专业:侧重身体协调性、手指灵活性、下肢力量、注意力、形体,采用中体能的体育课程。
(三)休闲和语言类专业:侧重反应力、上下肢协调、注意力、沟通合作,采用低体能和素质拓展类的体育课程。
(四)教育和艺术类专业:侧重沟通合作、下肢力量、适应性,采用休闲类体能和体育游戏类的体育课程。
第三学期:俱乐部制体育项目。根据我院学生兴趣和爱好,采取“三自主”模式选课让学生通过CRP系统自由自主选课。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共有体育俱乐部十七个,分别是:三大球(篮球、足球、排球)俱乐部、四小球(乒乓球、毽球、羽毛球、三门球)俱乐部、动作类(武术、柔道、跆拳道)俱乐部、休闲类(帆船、轮滑、健美操、拓展训练)俱乐部、户外类(定向越野、越野行走、自行车)俱乐部。
五、体育课程理念改革
近年来,结合青岛的地域和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同时借鉴国内外优秀高等职业院校针对体育课程的改革经验。我院的体育教学改革经过全面教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研究以及实践与完善,逐渐形成了具有我院特色的俱乐部制体育教学和专项体育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课程模式示意图
(一)“三自主”教学
“三自主”教学模式示意图(图2):
图2 “三自主”教学模式示意图
(二)“三互动” 教学模式
1.学生与教师互动模式(如图3)
图3 体育课程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模式
2.课内外互动模式
用大体育观、大课程观的理念去设计全新的体育课程,废弃传统体育课程观念,冲破束缚。按照多元化、兴趣化和多样化的课外课程设置目标,鼓励学生多尝试、参与、协作、体验,给学生更多的交流成长空间。课内外互动模式(图4):
图4 “课内外互动”教学模式示意图
3.网络平台互动教学模式
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平台的优势,形成师生互动、教学与网络互补的全新体育教学模式。利用QQ群、微信、官方网站等网络平台,实现互动教学模式(如图5)。
图5 “网络互动教学”模式示意图
(三)“三自治”教学模式
1.大学生体育工作自我管理体系(如图6)
2.课外锻炼自治模式(如图7)
独立和自治是课外体育锻炼的原则,充分发挥大学生自主锻炼的积极性,既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
3.课外竞赛自治管理模式(如图8)
每年的10月至12月举办大学生体育节,体育节上各类比赛充分体现了快乐体育运动的魅力和乐趣。组织好学校的各类体育竞赛,能够激发和调动全院学生的体育积极性、活跃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4.课外训练自治管理模式(如图9)
图6 “大学生体育工作自我管理”体系示意图
图7 “课外锻炼自治”模式示意图
图8 “课外竞赛自治管理”模式示意图
课外体育训练是大学生课余体育活动项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院除校田径队队员为全院选拔外,其余各运动项目代表队队员,均从单项俱乐部和体育社团中选拔。各类比赛赛前2-3个月,体育部负责赛前集训和参赛工作,其它时间均由各体育俱乐部和社团学生助教组织日常课外训练。
(四)“三开放”教学模式
1.时间开放
体育课程采用白天和晚上分时上课,既能将时间和空间的选择权更多的留给学生,又能将现有的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充分的利用。
2.空间开放
图9 “课外训练自治管理”模式示意图
俱乐部制体育课程中有丰富多样的户外课程,例如野外生存、定向越野、越野行走等。秉承鼓励师生走出校园接近自然的原则,多元化、多样化利用各类资源进行体育教学,开拓了更为广阔的体育教学途径。
3.资源开放
秉承“学以致用”的理念,采取积极的奖励办法和鼓励政策,支持学生参与社会体育工作。通过组织学生利用休息日和假期在院内和周边社区,推广新杨氏太极拳和基础健美操等全民健身类体育项目,将所学体育知识、运动技术、竞赛组织以及裁判等体育技术送到与我院合作的社区和企业单位中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和赞誉。
六、俱乐部制体育教学改革实践总结
体育教学实践改革证明,实施俱乐部制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是一种全新的课程创新模式,契合了新体育的教改发展方向。通过对传统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优化,将改革后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观念和评价手段,运用到我院的体育教学中,最终形成一种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观念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具有时代的特征[4]。
俱乐部制体育课程的实施,改变了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角色,学生的体育学习主动性、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对培养体育兴趣爱好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意义,强化了体育课的功能[5]。
俱乐部制体育课程的实施,将体育能力培养与考核方法结合,改变了原有的考核方式和考核评价体系。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拓宽了知识面,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为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褚婷.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研究现状综述[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6,21(2):56-59.
[2] 姚毓武,张大为.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研究综述[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0,(3):34-37.
[3] 何建东,骆秉全.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10):81-85.
[4] 陈学华.高校单项体育俱乐部的建立和运作[J].体育与科学,1996,(5).
[5] 田爱华,余若中.大连理工大学俱乐部制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与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1):51-52.
(责任编辑:高曼)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9-2080(2016)01-0090-06
作者简介:陈曦(1980-),男,河南开封人,青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高爱国(1962-)男,吉林长春人,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孙庆(1977-)男,山东枣庄人,青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2014年度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教改课题(JG-14-17)。
收稿日期:2015-12-03
doi:10.3969/j.issn.1009-2080.2016.0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