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吉娜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们用智慧的灵性演绎着一个又一个精彩与感动,课堂因此成为师生、生生间智慧碰撞与心灵交互的舞台。在课堂中,我们时常会遭遇到一些“意外”,不时会传来学生“不和谐”的声音,作为教师该如何介入与应对呢?
声音一:How much is it?
有一天在英语课上,学生们正大声地朗读着刚学的课文:“What fun! I want one. Here you are. Thank you.”。“哈哈……买东西竟然不要钱!”突然间冒出来的声音让我吃了一惊,有些同学开始讪笑起来。我寻声望去,原来是王刚,他可是出名的爱插嘴,老师们提起他就直皱眉头。“老师,买东西难道不用付钱?为什么不问多少钱?”王刚不依不饶地接着问道。“就是,为什么不问多少钱?”一些同学开始小声议论。怎么办?是把它作为小插曲,一带而过,继续原定的教学内容,还是顺着王刚的“声音”走下去?看着学生们瞪大的双眼和求知的目光,我决定临时改变教学内容。“王刚的问题提的真好,说明他是位爱思考的好学生。”我由衷地赞赏着,同学们也向王刚投去赞赏的目光。王刚脸上原本有些挑衅的神情不见了,他的脸红红的,欣喜地望着我。“大家想知道‘多少钱该怎么说吗?”“想。”学生们齐声回答。于是,我教了孩子们问价钱、说价钱的英语会话,还和他们一起做了去商店买东西的情境表演,孩子们都兴致盎然、非常投入。而王刚更是整节课都表现得积极又活跃。
声音点击:思维独创性——需“扩 音”
新的课程观告诉我们: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课堂上学生鲜活灵动的表现让教师有了更多选择教学资源的余地,使课堂成为一个生成动态资源的宝地。一位老师正在上一节公开课,在课前的热身运动中唱歌曲:We are so happy !唱完之后,老师问学生 :So are you happy? 许多学生回答:Yes! 但其中一位学生却回答:No, I am not so happy! 教室里顿时一片哗然。然而,该老师在这时机智的运用教学机智 , 她说:Oh, I am so sorry you are not so happy today. But I belive you will be happy in my class!
声音点击:储备不充盈 ——需“补 给”
现代学习论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自己建构与理解的过程,是学生以已有认知结构为基础,对信息进行主动选择、推理、判断,从而建构起关于事物及其过程的表征。当“意外”发生时,教师如果摆出威严,纪律可以得到控制,但课堂气氛必然遭到破坏;如果不加理睬或有意回避,强行将课堂拉回“主题”,课堂就会大打折扣,而且会对心理比较脆弱的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声音二:Who is it ?
这是上午的第四节课,当时我正在教学“Who is he /she ?”这个句型。学生们似乎有些倦怠了,心不在焉的样子,有几个已经趴下了。我最讨厌的就是上这个时间的课,我的心情也会被他们疲倦的表情所感染。突然,“砰砰砰”,教室的门被敲响了。学生门的注意力立刻被吸引住了,一双双眼睛都瞧着门的方向。于是,我赶紧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向台下的学生“Who is it? Do you known?”“Can you guess?”有几个兴奋了,“Shes Miss Zhen .”“Hes Mr Yang .”“Hes Mr Chen .”此时的场面与刚才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学生们一个个兴趣盎然。我打开门一看,原来是他们的班主任Mr Chen过来找一个学生有事。我指着Mr Chen问到“Whos he ?”全班齐声回答道:“Hes Mr Chen.”
声音点击:思维“惯性化”——需“冷却”
通过一个“意外”,引发了学生在不经意间掌握并运用了该句型。从这一简单的举动,我深深体会到:兴趣是强有力的催化剂,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之源。声音四:My box is full of sweets当时上的是六年级的一首歌曲《Mascots》,学生们都再操练短语everywhere和full of,并用这两个短语造句。在对歌中句子“There are mascots everywhere.”朗读训练完之后,汪老师就用装得满满的一盒糖引出“full of ”,并提示说出句子“My box is full of sweets.”,进而拿着糖对着这一句子进行一个接一个的朗读训练。学生们表现得相当积极,都争着表现自己。在孩子当中,一个女生怯生生地举着手,汪老师终于发现了她。“There are some sweets… .”还没等她说完旁边的几个男孩就在一旁窃笑,好像在说,这都不会!有几个孩子则在提醒“My box is full of sweets.”,女孩似乎发现了自己的错误,红着脸低下了头。这时,汪老师望着那几个男孩,用肯定的语气接着女孩的句子说:“Yes,there are some sweets in the box. It also can say like that.”并笑着示意女孩坐下。女孩受到了老师的表扬,继续认真地听课。
声音,它是学生思维的“体温表”,它是学生学情的“风向标”。在课堂中,我们应合理点击学生“不和谐”的声音,“拍摄”与“放大”这些宝贵资源。当学生的思维“一头雾水”或似懂非懂时,教师应是一个引路人,为学生“拨开云雾”;当学生独具慧眼时,教师应不惜时间、精力,与文本、学生的思维、情感等进行多元、立体的对话,实现师生间、生生间智慧的碰撞、心灵的互动和情智的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