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不宿诺,不倡游言

2016-04-29 10:04杨朝明
山东画报 2016年10期
关键词:为政者慎言子贡

杨朝明

2002年上海博物馆公布的战国楚竹书有被定名为《从政》的文献,其中记载了这样的言论:“可言而不可行,君子不言;可行而不可言,君子不行。”据我们研究,这是子思所记述的孔子之言,这批可靠的出土文献,引发了对孔子言行观的思考。孔子主张言出必行,不讲浮夸不实之言,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在言与行二者之中,孔子更重视行。上博竹书《从政》篇中这句话与《礼记》记载一致。《礼记·缁衣》记孔子说:“大人不倡游言。可言也不可行,君子弗言也;可行也不可言,君子弗行也。则民言不危行,而行不危言矣。”游言,即浮夸、虚浮、浮华不实的言论,也就是不真、不实、不信之言。在上位的人要带头不说“游言”,可说而不可做的话不说,可做而不可说的事不做,民众就会言行一致,做好该做的事情。孔子还说:“君子寡言而行以成其信,则民不得大其美而小其恶。”为政者少说话而以行动成就自己的信用,民众就不夸大自己的好处而掩饰自己的毛病。《论语》记孔子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是说古人不轻易许诺,是因为他们以行动不能兑现许诺为耻。孔子又说:“君子耻其言而過其行。”他勉励人们重视实际行动,以说得多做得少为耻。

我国有言出必行的优良传统,说到做到,不尚空谈,话说出口,一般就不能再收回,行动才是硬道理,负责才是真本事。孔子欣赏子路“无宿诺”,即称赞子路答应做的事情从来不拖延。曾子说:“不能行而言之,诬也。”认为不能只说不做。子贡请教孔子关于“君子”的标准,孔子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孔子甚至强调先做后言。子贡说:“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意思与《邓析子》所说“一言而非,驷马不能追;一言而急,驷马不能及”一致。后人把这些话总结为“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言不宿诺”成为中国人的行为标准,沉淀出许多相似的成语,如“一字千钧”、“一言为定”、“金口玉言”、“一言九鼎”、“一诺千金”等比比皆是,言行一致受人尊敬,言而无信、出尔反尔、信口雌黄则遭人鄙视。

言出必行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其言要“善”。《尚书·无逸》说:“其惟不言,言乃雍。”这是说不轻易说话,只要一说出来就很恰当和善。《尚书·周官》“慎乃出令,令出惟行”,以慎言为言出必行的前提,是说执政者应该谨慎发命令,命令发出就必须彻底实行,所以《逸周书·官人》强调“言不过行,行不过道”。原因其实也很简单,这就如《易传》所记载的孔子之言:“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所以,出言之要,在于可从。只有其言可从,方可施之于用,国家治道就在于此。孔子同样强调为政者慎言,他说:“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对于为政治国而言,一言一行都不可不慎!这就像《老子》所说“轻诺必寡信”,所以《墨子·公孟》记墨子说:“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荀子》也说“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治国者应该“敬其宝”。

言出必行,其言要善,而善则体现在合乎“义”。言出必行,不倡游言,这是“信”的要求。中华民族历来讲求信,信是我们几千年来优良品质,一般情况下,话说出口一定要做到,然而,这个“信”是大信,绝不是愚信墨守。孔子强调“慎言”,强调“于其言无所苟”,与他格外注重的“义”的原则相互一致。讲话慎重,不随便马虎,然而,一旦出言有错,言语失当,这时也不可拘泥,不可不知变通。在孔子看来,如果失言或者说错了话,就要勇于改过,不能苟且。所以,子贡问怎么做才是合格的士人,孔子显然并不赞成任何情况下都一定要“言必信,行必果”,如果过于偏执,其行为就流于“硁硁然小人哉”之类,故孔子弟子有子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孟子则表述更清楚:“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有子、孟子的说法在精神上与孔子完全一致。

言行体现着品性,如何规范个人的言行意味着怎样立身处世。人怎样做才能通达无碍,孔子提出了六字方针:言忠信,行笃敬。忠信则不倡游言,笃敬则言不宿诺。如此看来,人们踏实按照孔子的言行观去做,就处处畅达,“走遍天下都不怕”!

猜你喜欢
为政者慎言子贡
要补考的子贡
慎思·慎言·慎行
中国传统文化中政德建设的特点及现代启示
修之于身:为政者的成功基石
——老子论官德修养
不知不识
Being Humble Enough to Consult One’s Inferiors不耻下问
慎言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浅析《孔子家语》中孔子的为政思想
长沙市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