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工匠” 助力“中国制造2025”

2016-04-29 00:44萧蕙
山东画报 2016年10期
关键词:工匠山东精神

萧蕙

2016年4月,山东推出了《〈中国制造2025〉山东省行动纲要》,“纲要”确定了山东制造业“三步走”的发展目标。这个纲要堪称“中国制造2025”的“山东版”,体现了山东要“走在前列”的目标。

在山东省总工会副主席王星海看来,要想实现山东“走在前列”的目标,需要有更多“齐鲁工匠”成长起来,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让“工匠精神”成为制造业发展新引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用30多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发展道路。在保持经济持续高增长、雄冠全球的同时,高能耗、低技术、低创新、低附加值让“中国制造”难以真正扬眉吐气。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升,中国制造业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此时,对“工匠精神”的强调,透露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

一只电饭煲、一个马桶盖给中国制造带来尴尬。在追求“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的过程中,企业乃至社会各界都很浮躁,粗制滥造的产品与服务比比皆是,“中国制造”也因此遭到海外甚至国内消费者的嫌弃。中国号称“世界工厂”、制造业大国,但很多“中国制造”却成了质次价廉的代名词。制造业大国为何难获消费者青睐,特别是在优质、中高端产品面前,中国制造业连失城池,值得我们深思。2016年初,“工匠精神”出现在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显然意味深长,这对未来中国制造具有明确的方向指引意义。“工匠精神”成为各界热议的词,其背后折射的恰恰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大逻辑。

产品好不好,百姓用钱来投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商家,在品牌宣传上,长期以来形成了一个高科技、高质量的形象,这就是制造业附加值。一个名牌包和一个普通包价格为什么有着天壤之别,一块瑞士表、一把瑞士军刀为什么质量那么好,几十年都准确无误,几十年都用不坏?这是因为,名牌包、名牌表里面的附加值,需要几代人来积累来打造。

中国企业应学习德国、日本企业那种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专注态度。中国迫切需要提升产品品质、创立自主品牌,而“工匠精神”正是中国企业普遍缺乏、极度需要的。中国的企业,应以质量、标准为引领,构建自身品牌形象,吸引消费者关注。我们坚信,中国经济要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在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的过程中,将会释放巨大的发展潜力。

“工匠精神”不是因循守旧,饱含创新“因子”

提起“工匠精神”,我们有一个令人骄傲的“祖师爷”鲁班,他生于山东滕州,堪称“工匠鼻祖”。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访德国时曾向德国总理默克尔赠送的“鲁班锁”,就是鲁班发明的。鲁班集匠心、师道、圣德于一身,是我国古代优秀的工匠和杰出发明家。他巧技制胜、规矩立身、授业解惑、至善于人、创新垂法、博施济众,给我们民族留下了崇信实物创造和生产的习俗。

齐鲁大地多才俊,“工匠精神”核心是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山东自古不乏这样的人,光“圣人”级别的就有十多个,文圣孔子、武圣孙武、书圣王羲之、算圣刘洪、农圣贾思勰,亚圣孟子、宗圣曾子、复圣颜回、智圣诸葛亮等,他们都是某一个行业、某一个领域里坚守“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以王羲之为例,他的《兰亭序》不仅是其本人的巅峰之作,而且屹立在书法史的最顶端。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无人能出其右。在我们的书圣身上,彰显着典型的“工匠精神”。

央视热播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里,一群温润而谦逊,执著而内敛的文物修复者,用千年的传统技法和古旧工具与手中的文物进行着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像故宫等许多中国古建筑,在主要木质结构上都采用榫卯结构,不用钉子,技术高超,结构也很复杂,在故宫修缮修复过程中,依然延续着古老的传统,原来不用钉子的地方,现在依然不用釘子。这些传承下来的技艺让我们得以重新看到历史。

提倡“工匠精神”,这其中更包含的是技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沉淀与融合,更是浮躁社会所缺乏的一种坚定气质与坚守。但这并不代表“工匠精神”是固守传统、因循守旧,“工匠精神”更蕴含创新“因子”,我们需要在产品里注入创新和活力,需要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造新工艺、新技术。比如说,山东豪迈公司一万多名职工,每年能有8万项创新改善成果,平均每人年均有8项。再比如说,我们山东的阿胶,可谓山东在全国的一张响当当的名片。在其传统生产过程中,人工成分占很大比重,现代化生产环境下,虽然是采用了机器,但操控更加精细,技艺更加纯熟。这种全新的生产过程,体现的是一种传承与创新的并存。

山东正在逐实施“千百万工匠成长计划”

央视的《大国工匠》讲述了8个工匠“8双劳动的手”所缔造的神话,这其中有我们山东的两双手,一双手是宁允展的,他是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是中国第一位高铁列车转向架“定位臂”研磨工人,他用个人实践证明了什么是“毫厘之间见真功”;另一双是管延安的,他是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的一名钳工,他的一双手让两个平面严丝合缝,用一把扳手能使螺丝间隙小于一毫米,凭着这两项绝技,他安装的精密设备成功完成了26次海底隧道对接。

他们两位是我们山东人的骄傲,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难能可贵的“工匠精神”。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大国工匠”,那些扎根生产一线的工匠们,他们的起步都很普通、平凡,甚至可以说艰苦、艰难。但他们不甘于、不满足于日常操作的按部就班、浅尝辄止,而是勤学苦练、精益求精,熟能生巧,凭着长年如一日的坚持,眼准手准,技能日益精进,脱颖而出,成长为令人刮目相看的大工匠,也使企业拥有了宝贵人才。

培养一位出色的“工匠”,不是一天两天的功夫,可能需要几代人的付出,目前我们社会的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实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不能和社会需求相对等。我们呼吁社会更加重视职业培训教育,一线工人出身的全国总工会副主席许振超在两会上也多次呼吁制定职业培训法。我们期待有一天通过立法,来推动这项事业的发展。

另外,人们的观念也需要转变,刚建国的时候,大家都喜欢当工人,现在当工人,很多人怕吃苦怕受累,人们的观念应该发生转变,应该认识到,劳动才是一切社会财富的创造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提到,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在我们看来,我们的这个社会不仅应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更应该尊重劳动。

近年来,山东省总工会积极搭建能工巧匠培育平台,助推了“山东制造”向“山东创造”发展。今年4月底,山东总工会联合其他部门,举行了“齐鲁最美职工”的评选,弘扬“工匠精神”,培养选树“齐鲁工匠”,是此次选树过程中最鲜明的导向。在入选的10人当中有6人都是工匠,其他4人虽然不是工匠,也是将工作做到极致的典范。

最近,我们省总工会起草了《百千万工匠成长计划》,从今年开始一直到2025年,山东省一级每年选10人,市一级每年选出100人,县一级每年选1000人。这个计划,旨在发现典型、培养典型、宣传典型,发挥先进人物的示范引领作用,着力营造劳动光荣、知识崇高、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激励引导全省广大职工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作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工匠山东精神
图说山东
90后大工匠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山东舰』入列一周年
工匠风采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工匠神形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