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玲琳
项目课题:2014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现代化进程中美国文学与美国民族身份建构研究》。
摘 要:美国文学巨匠海明威的最后一个巅峰创作《老人与海》被拍摄为电影,展现了二十世纪战火纷飞,经济迅猛发展,冷战肆虐等状况中的美国民族身份,凸显个人主义精神,社会推崇自我支配,自我控制以及自我发展,强调以人为本;同时个人英雄主义一直占据美国文化的主体地位,并展示了基督精神在美国的强大基础。
关键词:民族身份;民族精神;美国政治宗教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6-0-02
一、作家与作品
1.作家介绍
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的郊区奥克帕克。18岁就在美国举足轻重的《堪城星报》担任记者,在该报社其他记者的影响下建立了自己的写作风格---以最简单的词汇表达最复杂的内容,用基本词汇、简短句式表达具体含义。海明威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被授予银质勇敢勋章和铜质奖章。海明威著名代表作包括《太阳依旧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和《老人与海》对美国文学影响深远。
2.作品《老人与海》简介
《老人与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是海明威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于1951年创作于古巴,该小说获得了普利策奖和诺贝尔文学奖,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学的突出地位,并被拍摄为电影。电影讲述一个简单故事——一位老渔夫圣地亚哥,独自出海打鱼连续84天一无所获,终于在第85天驶到远海,钓到一条比船还长两英尺的马林鱼,老渔夫和马林鱼在海上搏斗了整整两天两夜才把大鱼刺死拴在船头。然而回程途中,遇上多条鲨鱼,老人与鲨鱼展开殊死搏斗却依然无法保住大马林鱼,最终老人遍体鳞伤只带回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
二、二十世纪中叶美国社会政治宗教状况
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促使美国对日宣战正式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期间美国凭借强大的工农业优势不断地向反法西斯国家提供生活物品和军火,从而刺激美国本土经济,使得美国一扫萧条景象经济实力剧增。到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已拥有资本主义世界工业总产值的60%,并掌握了世界总黄金储备量的75%,一跃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在政治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意味着冷战的开始。由于国际利益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冲突加剧,美苏两国很快关系恶化从战时盟友变成敌人。1950年2月参议员麦卡锡的“国务院共产党威胁论”引发一场政治大迫害,此时美国政治急剧右转,人人谨小慎微,但这期间有一批文学家,勇于挑战美国正统文化,公开蔑视美国价值观念,破坏传统道德规范,他们自称“垮掉派”,海明威就是其中代表人物。
宗教方面,20世纪中叶美国的宗教依然是新教占主要地位,天主教和犹太教殿后,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原本在二十世纪初大约只有50%的美国人是教会成员,且越来越多人的宗教态度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举行家庭祈祷,逐渐摆脱宗教戒律的束缚。然而二次世界大战促使美国宗教团体显著增长,几百万美国家庭为前线亲人平安归来而祈祷,战争的恐怖及对未来信心的丧失驱使百万人在宗教中寻求庇护。
三、《老人与海》中的美国民族身份想象
1.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价值的主体是人,每个人都具备自身价值,社会推崇自我支配,自我控制以及自我发展,强调以人为本。在美国这个自由国度,个人主义与身份认同同等重要。美国人的最高理想,社会理想以及世界观就是实现个人主义。在美国两百多年的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个人主义是美国思想的起点与归宿,是美国文化的精髓之所在。《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圣地亚哥连续八十四天捕鱼一无所获,在第八十五天他独自一人驾船去到远海开始新的征程。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圣地亚哥钓到一天身长十八尺,体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大鱼拖着老人的船往深海游去,老人死死拉住不放,炙热的白天,寒冷的夜晚,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武器,没有助手,左手抽筋,这一系列困难都不能阻止老人要战胜大马林鱼的信心。两天两夜后,老人终于杀死大马林鱼并把它拴在船边开始返航。可是大马林鱼的鲜血引来了许多鲨鱼,老人再次孤身一人奋勇对抗,杀死了前来抢夺胜利品的鲨鱼,可是这时大马林鱼已经被鲨鱼啃食殆尽,最终老人只筋疲力尽的拖回一副代表着胜利与失败的鱼骨头。在这个故事当中,圣地亚哥独自一人面对各种困难,体现了个人主义奋勇斗争,决不放弃的精神品质。这符合美国个人主义精神,美国的超级英雄都是以个人形式出现,从风靡全美的影视作品《钢铁人》,《超人》,《蝙蝠侠》,《美国队长》,《蜘蛛侠》,我们也可以了解美国是个崇尚个人主义,依靠个人战胜困难的社会,与凭借集体主义团队奋斗取得胜利的中国在理念上有着极大的差异。
2.硬汉精神
《老人与海》主人公是个典型的硬汉代表人物。圣地亚哥,这位“老人消瘦而憔悴,脖颈上有些很深的皱纹。腮帮上有些褐斑,那是太阳在热带海面上反射的光线所引起的良性皮肤癌变。褐斑从他脸的两侧一直蔓延下去,他的双手常用绳索拉大鱼,留下了刻得很深的伤疤。但是这些伤疤中没有一块是新的。它们像无鱼可打的沙漠中被侵蚀的地方一般古老。他身上的一切都显得古老,除了那双眼睛,它们像海水一般蓝,是愉快而不肯认输的。”就是这样一位年迈的孤独的老渔夫一生在浩瀚的大海与大自然搏斗,与随时都可能吞噬他的敌人作斗争,即使厄运连连却从不向命运低头,他坚信未来是美好的。老人依靠自己坚强的毅力,无比的忍耐力,坚定的信念在与马林鱼和鲨鱼的残酷斗争中保持了自己的尊严。海明威通过描写老人与凶残的鲭鲨和贪婪的星鲨的顽强搏斗,建构了一位坚强硬汉。这位独自在大海里一只小船上捕鱼的老头,饱经风霜,历经沧桑,可是却依然自信豪迈,受到众人的尊重。他与大自然以及命运顽强抗争的人生充分体现了人生的价值以及生命的意义,表明了“肉体可以受尽折磨,精神却永不妥协”的海明威式“硬汉精神”。虽然最后圣地亚哥失败了,但他仍是不折不扣的英雄。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就是“硬汉精神”。
3.基督精神
海明威的作品中的人物命名也有着其深刻的含义,《老人与海》的主人公圣地亚哥就是个鲜明的例子。圣地亚哥,耶路撒冷以及罗马共同组成了基督教的三大圣地,这三个殉难处,以受难象征拯救。在耶路撒冷受难的是耶稣,在罗马的是大弟子彼得,而在圣地亚哥的是耶稣十二门徒中第一个受难的使徒圣雅各伯,在西班牙语则变成了圣地亚哥(santiago),于是这个命名就注定了圣地亚哥这个主人公必将要遭受磨难,以体现基督精神。主人公圣地亚哥与耶稣的四大门徒西门,安德烈,雅各以及约翰一样从事捕鱼,他们都听从耶稣的感召“来跟从我!我要叫你们得人如得鱼一样”,从而信奉上帝,舍弃自己普度众生。圣地亚哥在《老人与海》中对曼诺林表达出如耶稣一般的慈父精神,过去常常带着孩子出海捕鱼,如今虽然孩子的父母嫌弃他运气不济,不让孩子随他出海,但他还是在每天清晨叫孩子起床,细心地教导他各种捕鱼技巧,使他勇敢,学会关爱他人,体现了耶稣精神的爱人如己。圣地亚哥连续84天捕鱼一无所获,在第85天驶向更远的深海,在与大马林鱼以及鲨鱼的搏斗中体现了顽强的拼搏精神,同时还表达了对敌人大马林鱼的尊敬,体现了爱世人,甚至爱敌人的伟大情操。最后圣地亚哥回到家,摸黑躺在床上“他脸朝下躺在报纸上,两臂伸得笔直,手掌向上”这是基督教信徒领受上帝恩泽的常用姿势,这表达出虽然历经艰险,圣地亚哥依然感谢上帝恩泽,并依然坚信基督精神,描绘了二战时期美国人对基督教的精神寄托。
四、结论
《老人与海》这部作品是海明威创作人生中的最后一个巅峰,体现了海明威一直力图建构的美国身份,在战火纷飞的二十世纪,美国人倡导个人英雄主义,并寄情于基督教寻求精神的庇护,祈祷他们的英雄,家人经历战争洗礼,能够得到救赎,平安回国家人团聚。圣地亚哥表现出了耶稣基督以自身受难救赎世人的伟大奉献精神,烘托出美国人宁可被消灭,也绝不能被打败的硬汉精神,并从人格以及尊严方面阐述了美国文化中至关重要的基督精神。
参考文献:
[1]李华.对海明威硬汉形象的精神解读.语文学刊,2007年第四期.
[2]刘海平,王守仁 新编美国文学史[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王志东. 海明威文集[M]. 中央编译出版社,京华出版社,2010.